- 平臺經濟與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
- 陳紅霞
- 1699字
- 2024-05-23 14:37:06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價格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防范和應對市場價格波動,維護市場平穩運行,是政府的職能之一。作為一種市場監管手段,價格規制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制和政府治理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價格規制的運用不局限于突發的公共事件等特殊時期(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期間政府對口罩價格的規制),更體現在平時的市場經濟活動中(如2022年政府對“雪糕刺客”等“價格刺客”的規制)。價格規制的范圍不僅包括公共產品價格和公共服務價格,還包括競爭性商品價格。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手段,可以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
1999年阿里巴巴創立以來,我國平臺經濟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過程。特別是進入21世紀,平臺經濟更是從規模到模式都實現了突破性發展,逐步走到了世界前列。據工信部統計,2022年我國規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業務收入總額達到14 590億元,實現利潤1 415億元。2021年,平臺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 767億元,同比增長32.8%,占比超過37.2%。2022年,我國網絡零售規模超過13.79萬億元,其中實物商品零售額11.96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2%,2015—2022年網絡零售規模占社會消費品總額的比重(見圖1-1)。我國平臺經濟發展遠遠超出單純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范疇,不僅影響商業活動,也成為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共同推動的新的社會互動模式,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生態。政府視平臺經濟發展為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市場體系的重要抓手。

圖1-1 2015—2022年網絡零售規模占社會消費品總額的比重
(數據來源:根據工信部官網數據整理而得)
從宏觀層面來看,平臺經濟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經濟活動的時空特征,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因而在一段時間內,國家對平臺經濟的管理均是以“放”為主,以激發平臺經濟活力,刺激市場的充分競爭。然而,互聯網平臺的雙重特性決定了政府與平臺經濟的復雜關系。平臺經濟除了具有注重效率這一市場主體普遍的“市場性”特征外,還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特征,涉及諸多公共利益,承載著眾多非市場性特征。市場性和社會性雙重特征,使得平臺經濟的逐利特性與其社會公益特征始終處于矛盾狀態。要解決這種內在矛盾,除了呼吁平臺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外,還必須通過“政府之手”予以調節和規范。
從微觀層面來看,平臺經濟的發展為消費者帶來了便利,也極大地改變了經營者結構和價格行為。平臺經濟背景下,傳統經濟活動被細致分解,在創造新的經濟活動和新業態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市場參與者,經營者數量急劇增多、結構迅速多元化。多方力量的參與及線上線下交易的融合,導致更為復雜的利益糾葛,平臺企業和經營者利用地位優勢和信息優勢采取不正當價格行為以牟取非法利潤在所難免。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2015年以來,我國電子商務投訴量迅速增長,2017年增長了近50%,雖然投訴內容不完全是價格問題,但價格問題投訴量占總投訴量的比重一直在4%以上,這與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較為一致。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2010年以來,全國各地消協接收到的價格問題投訴量呈現出先降后升的態勢,從2015年開始,針對價格問題的投訴無論是投訴數量還是占比均呈現出上升態勢,位居各類投訴數量前列,這與平臺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關系。2021年全國12315平臺共受理網購投訴舉報483.4萬件,同比增長25.8%,占平臺受理總量的38.8%。2021年全國監管部門共受理舉報336.5萬件,價格違法行為同比大幅下降58.8%,平臺經濟截然不同的經營模式和千變萬化的價格行為,對政府的價格監管和執法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
我國政府對平臺經濟背景下的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研究和實踐均較早,有些規制措施甚至走在了實踐之前。但總體來看,這些措施的出發點主要有兩點:回應法律的需要和回應管理的需要。這些措施是一種傳統的監管思想和方式。由于對雙邊市場背景下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經濟邏輯并沒有進行深入探討,傳統的以追求公平為出發點的監管思想和監管方式,以及在單邊市場背景下設計的價格規制體系和行為模式,面臨巨大挑戰,已經無法適應新業態新經濟的良性發展要求,甚至面臨規制體系空轉、規制行為落空的風險,市場價格監管面臨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挑戰。鑒于此,需要對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的內在邏輯和演進方向進行新的思考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