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一般來說,中國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早期實踐可以追溯到清末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時期建立的新式學堂。100多年來,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實踐不斷探索,取得了很多成績,也走了一些彎路。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性質的完全改變,必須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制。于是,無論在教育制度方面,還是在教育理念層面上,當時蘇聯的較為成熟的社會主義教育體制就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經過幾年的改革,我國大學基本建成了適應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的集權管理和條塊分割的高校模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從計劃走向市場,從粗放走向集約,從集權走向分權,現代大學制度的去行政化改革陸續被提出并持續獲得廣泛關注。建立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現代大學制度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

近些年來,政府、高校和社會各界基本厘清了對現代大學制度的理論認知,基本建立了相應的主體框架、制度規范和治理結構。但是,如何將大學自治、學術自由與我國政治經濟體系有機結合,與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相結合,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則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長期課題與挑戰。

第一,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來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是順應國際高等教育發展潮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水平的必然選擇。自1810年普魯士教育部長威廉·馮·洪堡提出“學術自由、學術與教學相統一”的現代大學理念,并受命組建柏林大學,現代大學的辦學思想在世界各國廣為傳播。目前,大多數大學在組織架構、制度設計以及課程設置、教學安排等方面都實現了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原則,符合大學這一學術組織發展的內在要求,有力地提高了學術科研水平。只有學習借鑒國外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先進經驗,不斷推進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深化改革的實踐,盡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才能在更廣的領域、更高的層次上與世界一流大學開展學術合作、人才交流,進而又好又快地提高我國高校的辦學水平;才能更好地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學術科研水平高、自主創新能力強,既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又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提高國際話語權。

第二,從我國現代大學發展的桎梏來看,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是妥善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學科門類齊全的總體格局,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然而,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和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高等教育體制還存在很多問題。在體現大學與政府關系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方面,政府管理的行政色彩較重,教育部門的角色定位不準確、職能轉變不徹底、服務指導不合理、教育法規不健全,大學的自治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體現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關系的高等學校內部管理制度方面,學術研究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學校管理的民主化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高校內部管理體制需要不斷改革與完善。高等教育體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影響了我國高校的教學質量、科研能力和辦學水平。為了更全面、系統、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堅持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改革宏觀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和微觀的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明確政府、高校和社會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角色和定位,厘清高校內部行政、學術、管理之間的邏輯關系,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優化大學生態,彰顯辦學特色,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此外,國家出臺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堅實的政策保障。近年來,高等教育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就進一步改革高等教育體制、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2010年7月29日正式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從完善治理結構、加強章程建設、擴大社會合作、推進專業評價等方面闡述了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措施及要求。為了將改革教育體制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同年10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出臺,其中詳細規定了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重點任務、試點地區和高校等。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頒布了《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建議高校根據辦學實際需要和精減、效能的原則,自主確定教學、科研、行政職能部門等內設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推動學術事務去行政化。除了一系列對中國教育體制改革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戰略性政策、文件頒布之外,國家領導人還多次在各種講話中反復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與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性。例如,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我們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中國人民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中明確指出,“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為進一步推進高校去行政化進程,去除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思想和體制障礙,促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2015年教育部出臺了《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強調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實行管、辦、評分離,明確政府、高校、社會三方權責的關系,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教育治理結構。2015年10月,國務院出臺《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基本構想。2017年春,教育部等三部委在《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中更是明確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時間進程以及質量要求。2020年7月,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法治工作的意見》,為推進高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高等學校法治工作做出了具體指向。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高等教育現代化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構成要素。可見,有關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政策設計已呈體系化發展。

第三,從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趨勢來看,現代大學制度的相關研究一直是學術界觀察和剖析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領域的重要命題。在中國知網以“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為搜索對象、以“現代大學制度”為主題或關鍵詞進行文章檢索,結果發現,我國關于“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大致始于2000年(該年僅查詢到4篇文章),2000—2010年發文量一直呈波浪式上升趨勢,2010—2013年發文量驟然上升,2013年發文量達到峰值,之后發文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見圖1-1)。同時,隨著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深入推進以及教育政策的相關保障支持,學術界對于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逐漸轉向高校治理,文獻研究更聚焦、更微觀。為此,在中國知網以“高校治理”作為主題或關鍵詞,并選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進行文章檢索(見圖1-2)。由此可見,在2011年之前,關于“高校治理”的文獻發文量較為式微,在2011年之后的文獻發文量雖時有下降傾向,但總體呈螺旋式上升態勢。

圖1-1 “現代大學制度”期刊文章發表年份分布

圖1-2 “高校治理”期刊文章發表年份分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乡市| 曲水县| 凤翔县| 安阳县| 和硕县| 西乌珠穆沁旗| 洛川县| 缙云县| 白山市| 鹤岗市| 城市| 张家川| 筠连县| 古蔺县| 上栗县| 五指山市| 宜都市| 油尖旺区| 当雄县| 锡林郭勒盟| 四子王旗| 五指山市| 新平| 宜良县| 东至县| 额尔古纳市| 楚雄市| 宕昌县| 博爱县| 兖州市| 长兴县| 精河县| 新余市| 日照市| 区。| 湄潭县| 赤壁市| 昌吉市| 梁平县| 常州市| 曲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