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大學制度:本原特性、中國語境與完善路徑
- 謝凌凌 張瓊
- 2329字
- 2024-05-23 14:08:23
1.2.2 權力理論及其適切性
權力是社會發展的永生變量和永動力量,在人類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歷久彌新的話題。古往今來,學術界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流派對其概念、特征、內涵有不同注解和闡釋,足見其復雜性。一般而言,當前的權力研究正呈現出從突出政治權力到彰顯社會權力,從關注宏觀權力到強調微觀權力的演進路徑,并在此邏輯思路下區分出政治權力與社會權力的二元框架
。
1.2.2.1 政治權力
在此二元框架下,政治權力實則是一種國家權力。國家權力探討的是,國家和政府作為權力的主體,如何促進權力形成以及如何進行宏觀調配。例如,羅伯特·菲爾麥(Rboert Filmer)認為,君主的權力源于神授,臣民或奴隸無從選擇和同意。斯賓諾莎(Spinoza)則認為,絕對的國家權力并不意味著絕對的個人掌控,最合理有效的方式是在理智的原則之上,由社會的大多數共同掌權,君主只獲取有限的行政范圍
。應該說,這種權力觀不僅反映了國家權力形成的民主思想,而且折射出權力配置的分權思想。因為正如霍布斯所擔心的,人的本性太過自私,無法避免對“自然權利”的過度追求
。當然,我們熟知的分權學說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三權分立。最初,英國學者洛克將國家權力劃分為既彼此分離又相互制約的立法、行政和外交三個模塊,隨后,孟德斯鳩、盧梭、杰斐遜等人對此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尤其是孟德斯鳩,他進一步明確了三權分立的思想,將三權確立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歸屬于議會、君主和法院,以此相互制衡
。美國第三任總統杰斐遜上任后,將三權之間的制衡落到實處,提出了立體分權策略,如三權之間的分立、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分權、政黨之間的分離、軍權之間的分散,等等。一言以蔽之,政治權力理論的發展,明顯表現出由神授走向契約、由專制走向民主的治理思路和發展脈絡。
由此觀照當前推進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其核心運作不外是權力的運行與配置。具體來說,即是如何在大學內部克服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的行政權力的“越權”與“越位”,建立合法合理的“契約讓渡”機制,保證學術權力從個人到集體的順利遷移。同時,如何借鑒政治權力的“分權”思想,厘清大學權力生態中行政與學術兩大核心權力主體的邊界和范圍,化解兩者的矛盾對立,從而有效避免行政權力的“脫韁”和學術權力的“異化”。
1.2.2.2 社會權力
關于社會權力的來源,一直處于眾說紛紜的狀態。弗倫奇(French)認為組織中的強制權力、法定權力、獎賞權力、參照性權力和專家權力恰恰對應不同的權力來源。美國學者唐·荷爾瑞格(Don Hellriegel)等進一步指出,權力來源主要有三類:人際的、結構的和情境的。我國學者林志楊參照韋伯的權利類型將組織中權力的來源分為兩種類型:制度性權力和非制度性權力。三種權力:以職位為基礎的權力、個人魅力型權力和基于個人在組織中客觀位置與關系形成的權力。其中,以職位為基礎的權力是制度性權力,其他兩種權力是非制度性權力
。
在社會權力的結構方面,有學者將權力看作一種使資源在系統中流動的能力,并將其界定為“為了實現系統目標的利益,使資源流通的一般能力”。帕金斯對此并不認同,他提出了權力的結構功能主義觀點,奠定了組織權力運行架構的理論基礎,并由安東尼·吉登斯對其進一步深化,發展出權力的“行動與結構”二維結構化理論,提出“權力不等于資源,資源是權力的媒介,權力依賴資源尤其依賴權威性資源和配置性資源
”的著名觀點。至此,關于權力現象的解釋更客觀、科學和全面,權力不僅是資源,同時具備行動與結構的雙重性,當且僅當權力通過支配結構產生轉換能力時它才得以利用
。
當然,權力的資源屬性決定了社會權力的配置歷來都是討論的焦點。韋伯主張社會權力參照專業分工和等級權威之下的制度、條例、程序加以配置;巴納德(Barnard)從權力對象的角度著重考慮配置過程中行使權力者與接受權力者之間的差異。福萊特(Follett)從權力運行和崗位設置出發,提出了用“共享權力”替代“正式權力”
的理論設想,成為后續權力包容理論的邏輯起點。盡管理論紛呈,但在我國單位制組織生態,包括大學行政系統中,完備的科級制度和森嚴的等級權威是一貫的傳統,看起來比較接近韋伯的理論構想。實際上,在具體運行過程中,我國的權力配置往往強調了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卻忽視了權力運行的規范性。所以,在談論大學學術權力的科層制弊病時,沒有重視大學行政組織之于科層制的“形”似而“神”離的真實狀態。
所謂社會權力的運行,按照福柯的說法,就是權力如何被運用以及運用權力的微觀技術。所以,權力是技術,人是權力運作的產物。福柯還認為,規訓性權力是一種權力運行機制,是通過層級監視、規范化裁決和嚴格檢查三個范疇來詮釋權力的運行的
。其中,按照福柯的解釋,知識與權力是同構的,權力產生知識,知識體現規訓,兩者相互作用,共同建構。這一觀點,對于我們窺探大學組織結構的微觀權力無疑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鑒。
總體來看,社會權力理論中的這幾個方面均可為大學權力的生成機理和運行機制提供適切的分析視角。例如,社會權力來源的理論可以為大學權力的來源與大學組織化形態的生成提供視角;社會權力“結構”和“配置”的理論可以為學術權力組織化形態提供運行架構的啟示;社會權力的運行理論可以擴展大學權力的分析視角,尤其是福柯關于微觀權力的觀點和關于知識與話語的規訓性權力的建構為重新分析大學權力的運行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本書的主題是針對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背景下的權力生成與運行的問題。所以,盡管這種分析邏輯需要借助政治權力與社會權力的二維框架,但又不應完全依賴兩者界分的一般性視角,而必須聚焦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運作即學術權力組織化形態的生成與運行風險防控以及學術權力的制度化建構的獨特視角,即學術權力生成與運行務必要符合現代大學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學術演進的基本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