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人口結構演變與產業轉型升級研究
- 韋春北等
- 3319字
- 2024-05-23 14:00:31
1.1.1 國外產業結構轉型研究
國外對產業結構轉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學領域,主要理論有經濟增長理論、發展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
1.1.1.1 經濟增長理論中的產業轉型理論
主要從構成GDP增長的投資、消費和凈出口方面展開討論,用宏觀經濟學的生產函數來展開研究,分別形成了以哈羅德-多馬模型(1948)和索洛-斯旺模型(1956)為代表的投資需求驅動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理論強調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索洛是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代表人物,因研究產生經濟增長與福利增加的因素方面的貢獻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增長率在經濟發展初期應保持較高水平,而后逐漸降低至平穩。亞洲的經濟增長數據卻給出了不同的景象:經濟增長在發展初期較為緩慢,經過一段低迷時期后,接著便進入飛速增長階段,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后,增長速度逐漸減緩至平穩。李衛華(2011)認為,在技術不變的條件下,資本和勞動的比例只能是固定的,邊際產量遞減規律并不適用
。所以,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單純強調資本累積而忽略技術進步、知識積累等因素。而以羅默(1986)、盧卡斯(1988)為代表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則強調知識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作用,把人力資本、內生的技術進步引入生產函數,其主要側重點是知識累積,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資本積累。前者對優先發展重化工業的早期工業化產業轉型具有解釋力;后者則對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一國通過技術和人力資本迅速提高,獲得邊干邊學和知識外溢效應,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具有更好的解釋力。
近年來,國外對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的研究呈現出不同思路:克拉克(Clark,2007)把基因—文化看成決定人類貧富的關鍵因素,他認為政治制度的變革并不能夠改變人類命運。蓋勒(Oded Galor,2007)認為,對經濟轉型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加速的技術進步率和人口增長率、加速的人力資本積累率和減速的人口增長率。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2007)認為,鼓勵研發適宜于南方勞動力特征的技術并增加南方技能型勞動供給或許可以有效縮小南北方產出差距(王愛君,2011)。
1.1.1.2 發展經濟學中的產業轉型理論
(1)發展經濟學對產業結構轉型的解釋。發展經濟學中的產業轉型理論主要是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研究一國經濟現代化的演進過程。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角度看,經濟增長的結構主義觀點可看作經濟發展理論的代表。當代經濟發展理論結構主義學派的思想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國歷史學派先驅李斯特提出的以工業進步為中心的經濟發展階段論,以及以國家干預經濟為核心的貿易保護理論,他的思想對后發國家發展經濟、實現產業遞進的實踐具有較廣泛的指導意義。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1899)則提出,由于產業結構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工業比農業、服務業比工業具有更高的附加價值,工業產出大于農業產出,而商業產出又大于工業產出,不同產業之間的產出差異,導致了勞動力在產業間轉移。后來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1940)提出了經濟發展階段學說,他認為勞動力將會先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產業,使得勞動者的收入得到提高后,再從第二產業轉移到第三產業,勞動力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移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一學說進一步印證了配第的發現。綜合兩人的結論來看,他們均把勞動力在產業結構之間的轉移看作產業結構變遷的外在體現,而勞動力的人均收入提高則是由于勞動生產率提高,進而引發了產業結構變遷。后人將兩人的發現結合起來稱為“配第-克拉克”定理。
(2)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問題。“二戰”后,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為研究對象的經濟發展理論不斷成熟,其中結構主義學派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問題的觀點尤其值得關注,其中主要代表思想有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1954)、庫茲涅茨的人均收入影響論(1971)、錢納里標準產業結構理論(1975)、赫希曼的非平衡增長理論(1970)等。二元結構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提出,是指發展中國家存在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體系和城市現代工業體系兩種不一樣的經濟體系,而這兩種體系構成了二元經濟結構。二元經濟結構在產業轉型理論中應用廣泛,對流動人口收入差距、人口紅利等現象都有很好的理論解釋,后面的論述中會對此有更詳細的分析。人均收入影響論由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茲涅茨提出。庫茲涅茨通過研究總產值變動與就業人口變動之間的規律以及產業結構變動的方向,得到了勞動力分布結構的變化動因是各層次產業之間的相對收入差異的結論,人均收入影響論也進一步驗證了配第-克拉克定理。錢納里標準產業結構理論包括收入水平、資源稟賦、人口規模、發展目標、政府政策及國際環境等,并強調了產業結構調整、就業結構轉換的重要作用。赫希曼的非平衡增長理論認為,由于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稀缺等現有缺陷,要實現平衡增長并不實際,所以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投資的產業部門,實現有效的資源配置。
(3)技術進步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熊彼得的創新驅動理論(1934)和經濟周期理論(1939)為技術進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觀念達成共識奠定了基礎。熊彼得在其出版的德文版《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將創新定義為生產函數的重新建立或生產要素之新的組合。創新驅動理論認為,所謂經濟發展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合”,或者說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就是這種不斷創新的結果,而這種“新組合”的目的是獲得潛在的利潤,即最大限度地獲取超額利潤。“創新理論”的最大特色,就是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高無上的作用。熊彼得認為,創新是對企業內外的資源進行重新組合的過程,是通過不斷挖掘企業未利用的資源,將這些資源進行重新組合,發明一種新的產品或者新的生產工藝、流程等,使得企業的生產率提高。而熊彼得的經濟周期理論則認為,分析經濟周期可以分為純模式或二階段模式分析和四階段模式分析兩個步驟,前者是排除了外來因素干擾的純理論分析,后者則是以現實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為基礎。在四階段模式分析中,熊彼得把現實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四個階段,經濟周期的核心原因是創新,創新的出現引致繁榮。自20世紀60年代后,涌現了大量關于R&D促進生產率提高的實證研究文獻(Minasian,1962,1969;Griliches,1964;Mansfield,1965)。R&D是“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縮寫,是研發投入的意思。一國的經濟發展與技術創新、研發的投入密不可分,許多研究都發現R&D對生產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格瑞利奇斯(Griliches,1998)、韋克林(Wakelin,2001)等將R&D的研究對象聚焦具體經濟產業和經濟體等,如英國制造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并測算出了不同行業的R&D產出彈性,從實證方面證明了產業升級的驅動來源之一就是研發投入。
(4)發展經濟學中的產業轉型理論在亞洲的應用。20世紀50年代,日本為實現趕超戰略夢想,筱原三代平(1957)首次對產業結構如何優化升級進行研究,明確提出了兩個基準條件,即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率基準。此理論以非均衡發展理論作為經濟增長的理論基礎,為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產業結構規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證明了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
1.1.1.3 制度經濟學中的產業轉型理論
制度經濟學理論本身并沒有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問題展開專門研究,但在制度經濟學對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的理論中體現了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核心概念,其中包括:一是早期制度經濟學的社會價值理論(康芒斯,1934),二是后制度經濟學的公共目標、公共政策理論(加爾布雷斯,1973),三是新制度經濟學的產權分析和交易費用理論(科斯,1937)。
此外,國際經驗表明,產業結構升級從主導因素看主要有三類:制度變遷誘導型、技術創新演進型和成本推動型。漢弗萊(2002)從產品內國際分工視角,提出了四種產業結構升級路徑: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阿扎德干等(2011)通過對353家制造企業的調研,發現了開發性創新和探索性創新在企業技術升級中的不同作用。李(2012)通過1996—2008年對中國與歐洲(主要是德、英、法)商品貿易地理和產品結構的RCA指數比較分析了雙邊貿易的互補性和競爭性,得出盡管中國目前仍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競爭優勢,但在商品貿易結構上已經逐步從紡織品出口轉向了機械制造品出口,并在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四位數級商品目錄下轉向中歐間的產業內貿易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