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口述重慶
  • 馬拉
  • 4559字
  • 2024-03-05 18:34:41

3 四娃子,快點去看一下解放碑上面好多鐘了

口述人 何智亞

城市規劃建設專家、攝影家

2011年7月,何智亞先生的辦公室,位于江北李家花園隧道旁那幢門廳排列著一排白色大理石廊柱的大樓內。從這座民間至今簡稱為“天文臺”的大樓往下看,李家花園隧道頂上的緩坡,草木青蔥。“聽說這個隧道要拆除?”我問。他放下手中的《重慶老城》,回答:“是的。”

后來這個隧道果然拆除了,而在重慶山河間,由22萬字、582張圖片構成的《重慶老城》所記錄的那些老房影像的實體,有很多也早已拆除。《重慶老城》就像一部追憶逝水年華的亡靈書,將逝去的那些城與人定格在黑白影調中。何智亞蘊含于22萬字深處那些星星點點的自傳性隨筆,則是這本如老城墻墻磚一般厚硬的畫冊最溫暖最柔軟的核心。

何智亞小時家住來龍巷,從家里跑幾步,就能看見解放碑的鐘。“家里窮,買不起鐘,解放碑的大鐘就成了家里的鐘。媽媽一喊‘四娃子,快點去看一下解放碑上面好多鐘了’,我就咚咚咚跑出去。我還認不到鐘,只能回去給媽媽報告:長針指到幾,短針又指到幾。”

說起那解放碑,乃重慶第一地標,位于重慶市渝中區解放碑商業步行街中心,屬于“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前身為1941年落成以激勵抗戰斗志的土木結構紀念碑“精神堡壘”;1945至1947年為紀念抗戰勝利,拆除“精神堡壘”,在原址新建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碑頂裝有四面自鳴鐘的“抗戰勝利紀功碑”(由時任市長張篤倫題名),成了國內唯一一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碑。

“抗戰勝利紀功碑”1949年后改建,更名方案歷經“紀功碑”“解放碑”“西南解放紀念碑”“重慶解放紀念碑”,最后落定“人民解放紀念碑”,由抗戰勝利紀念碑變成解放戰爭紀念碑。2000年9月7日重慶市府公布的直轄后《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分類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編號為“13343”,年代、地址備注為“1950年;渝中區解放碑地區;原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功碑,1945年建”的這座碑,正式名稱還是“人民解放紀念碑”。

國家文物局2013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正本清源、兼舊顧新,“序號1884,編號7—1884—5—277,時代1947年”,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重慶不可移動文物“解放碑”,按雙名制正式命名為“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至今。碑上名稱已屬歷史,不可再改,但碑前勒石為記,碑名不再折騰。

當年,解放碑地區好多居民跟何家一樣,都有把碑鐘當成家鐘的經歷,貧寒而豪華。因為在重慶坊間的城區歧視鏈上,聽得到解放碑的鐘聲,是重慶主城最硬核的識別標志。也許所有的媽媽都想不到,20多年后,1997年8月,重慶市第一條大型商業步行街—解放碑步行街工程開工,何智亞—當年那個屁顛屁顛跑去幫媽媽看鐘的小男孩,連時針指到四都不曉得是四點鐘的四娃子,成了負責現場工程的常務副指揮長。


望龍門

1949年后,何智亞一家最先住在下半城望龍門巷的一座青磚大院。望龍門不是城門而是一條街道,因在此可望河對門南岸江邊龍門浩巨礁而得名。

家里孩子多,經濟拮據,媽媽就從望龍門河邊的木船上買回成筐的橘柑。“我們幾個娃兒就一起給橘柑剝皮去筋,橘皮、橘筋曬干后賣給附近的老藥鋪,剝出的橘瓣則用土碗盛滿,拿到望龍門纜車站叫賣。我只有五六歲,和二姐、五弟三人光著腳、頂著寒風坐在碼頭石梯上高聲吆喝:‘快來喲,甜橘柑,一分錢一碗。’”

小時候住過的望龍門

還記得院子里駐扎過一些解放軍。當兵的都打著綁腿,腰間布口袋還裝著手榴彈。“特別吸引我們的,是他們吃完飯后大鍋里的鍋巴。炊事員看見我們眼巴巴地圍著鐵鍋不肯離開,就抄起鋁鏟把鍋巴鏟起來,一人分一塊。那香噴噴、黃焦焦的鍋巴至今難忘。后來他們走了,臨行時把一些生活用品送給院子里的人家,我家分得一口舊羊皮箱子,母親把它當成一件重要的家私,一直用了很多年。”

幾十年過去,何智亞再也找不到那個老院子了,但記憶深處卻總是抹不掉望龍門沿江的老巷子、高石梯和深深的老宅院留下的印象和眷戀。


來龍巷

后來他們家搬到上半城來龍巷川鹽四里,這是父親單位的房子。據何智亞考證,清光緒年間,來龍巷與柴家巷(現鄒容路下段)交界處,有一座標明成化十九年(1483)廷試第二名(也稱“榜眼”)劉春的牌坊,刻有兩條龍和“來龍進寶”四字,來龍巷因此得名。

父親單位的房子—川鹽銀行公寓舊址

川鹽四里是從前川鹽銀行的房子。川鹽銀行成立于1932年,位于小什字新街口(現新華路47號重慶飯店內),先后在重慶城米花街、石灰市、來龍巷等地修建了6處成規模的高級公寓小區,分別命名為川鹽一里至五里,還在夫子池旁邊的魁星樓(魁星為主宰文運興衰之星,舊時各地普建魁星樓或魁星閣,以佑本地士子科舉奪魁)巷子修建了慶德里。

川鹽四里院壩四周,青磚圍墻高大。“隔壁國泰電影院(前身國泰大戲院,1937年落成,以放映電影為主,是抗戰話劇演出中心;1949年后改名國泰電影院;1952年拆除新建,次年于原址落成,改名和平電影院;后曾更名東方紅電影院,1979年復名和平電影院,1993年改回國泰電影院;2007年拆除,2013年在原址附近新建落成總建筑面積為3.5萬平方米的國泰藝術中心)比我們院子地面高出4米多。電影開映前的電鈴聲,我們都聽得見。院內三層高的三幢樓房,室內空間高大,地上鋪著木地板,房門是雙開黑色土漆大門。大窗戶上原來安有食指粗的鐵御棍,1958年都被拆下來煉了鋼鐵。”

母親在重慶市民政局從事收容、收養管理工作。家里子女多,她后來只有輟職在家,一邊帶孩子,一邊還要幫人家做一些縫紉、代課、家教之類的零工。“我們每到寒暑假都要去打一些零工,以補貼學費和家用。記得勞動有折紙盒、做水泥袋子、拆棉紗、打麻鬃、打蜂窩煤、挖防空洞,甚至到朝天門河邊去背米袋、化肥,踩著晃悠悠的跳板上船裝貨。一個假期下來,幾個孩子也掙得到幾十元。”

他還有一次到街上去擦皮鞋的經歷。“自己動手,找了幾塊木板,釘了一個小箱子,裝上家里的舊刷子和鞋油。瞞著母親,和弟弟、三姐一起大著膽子在來龍巷和五四路交會處的石油公司門口擺開攤子,天氣很冷,還下著小雨。那時穿皮鞋的人不多,好不容易等來一個穿皮鞋又愿意擦皮鞋的人,我特別認真地擦了有生以來第一雙收費皮鞋,得了5分錢。碰巧被路過的鄰居看見,回去給媽媽告了密。回到家,媽媽就把皮鞋箱沒收了,擦鞋業務也就夭折了。”

何智亞又和姐姐、弟弟一起折騰新業務。“我們把家里的小人書收集起來,又到媽媽代課的蹇家橋小學借了一些,在下青年路國泰電影院門邊擺起了小書攤。一分錢看兩本,前后還收入了幾塊錢,都拿回去交給媽媽了。父母去世后,幺妹一家在川鹽四里的老房子住到2007年,就拆遷了。”


臨江門

對臨江門的回憶,混雜著勤工儉學的汗水、游樂園和畫廊的藝術感。1960年代初,位于夫子池的29中(1950年代建于孔廟部分舊址上)要在學校內挖防空洞。“媽媽跟學校老師聯系后,我家幾兄妹就利用寒暑假去打工找一點學費。我們的活路就是把挖出的泥巴擔到臨江門河邊傾倒,一天來回幾趟,中途都在臨江門城門洞里歇腳。”

29中對街的大眾游藝園,是1950年代初在孔廟部分舊址上改建的,相當于上海的大世界。“我小時候經常去看露天電影、玩游戲、看木偶、照哈哈鏡。門票大人2角5分,小孩只要幾分錢,可在里面耍一天。大眾游藝園左邊是重慶最有名的沙利文西餐廳(開張于1930年代的重慶西餐名店,現已不存),右邊是群眾藝術館,是當時重慶的美展中心,我在私立達育小學(現中華路小學)讀書,母親常帶我去群藝館看各種展覽,培養了我的藝術愛好和修養。”

1967年全家福:何家8個兒女和父母(后排右2為何智亞)

母親姓蘇,奉節人,出身書香門第。1930年代中期,在南京教會學校匯文女中讀書,后因日軍逼近南京,回奉節老家教書。外公是醫生,兼有小工商業生意,擅書畫篆刻。母親受其影響,也愛好書畫,擅篆書。“無論在中華路小學、凱旋路中學、育才中學讀書,還是在重慶建院上大學、在重鋼四廠上班,群眾藝術館只要有新的書畫展、攝影展,我都不會缺席。算起來,前后已有30多年了,我對群藝館至今仍懷有一種割舍不斷的感情和留戀。”


凱旋路

凱旋路是何智亞中學時代的必經之路,古名三圣殿,是重慶上下半城的連接通道。1940年,由重慶市工務局修建,1942年建成,因抗戰勝利之意命名為“凱旋”。1958年,何智亞進入凱旋路小學(現址渝中區教委)讀高小,1960年進凱旋路中學(后改為紅巖三中、53中、復旦中學)讀初中。“國民政府軍令部第一廳、第二廳舊址的青磚大樓就在學校大門右側,至今保存完好。在附近住過的老師們說,當年國民黨高官進出大院,憲兵荷槍實彈,戒備森嚴。學校那時沒有食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每天上午、下午、晚自習,都要從來龍巷家里和學校之間往返三趟,餓起肚子從凱旋路旱橋185步石梯坎爬上爬下三次,其滋味至今難忘。”

凱旋路坡長路陡,板板車(兩輪平板貨運人力車)上坡非常吃力。放學后,見有上行的板板車拉不動了,他們會去幫忙拉邊繩或從后面推。“從學校門口起,拐過東華觀,把板板車一直推拉到凱旋路上口的骨科醫院為止,有時還能分得一兩角錢,叫‘拉加班’。那時凱旋路人少車更少,常常看到環衛工人(不少是婦女)拉起兩輪糞車,時而腳尖著地,時而兩腳騰空,從凱旋路飛奔而下,民間戲稱為籃球場的動作—‘跨三大步’。”

中學上學必經的185步凱旋路大梯坎

八一路升平電影院是他們常看電影的地方。這條路原名保安路,1937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因保安隊駐此而得名。1960年代,因解放軍劇院(落成于1953年,2006年10月正式停業)位于此路而改名八一路至今。“1942年,這里還開業了一個升平大戲院,解放后改名為升平電影院,主要放舊片,學生票只需8分錢。我在凱旋路中學讀初中,《柳堡的故事》《秋翁遇仙記》《桃花扇》《三劍客》《夏伯陽》等電影,都是在這里買學生票看的。”


打銅街

打銅街(重慶名街,位于小什字和東水門碼頭之間,清代此街因銅匠鋪聚集而得名)那邊現為建設銀行的交通銀行舊址,是父親的“領地”。父親1937年畢業于成都志誠高級商職校,1938年開始在濟康銀行工作,1951年進入重慶市政府交際處做會計工作,1953年受聘給重慶市財政局開辦的會計培訓班授課,然后進入市財政局工作。“1954年建設銀行在打銅街交通銀行舊址開設網點,父親就進了建行。我小時候經常去耍,記得那個大廳非常豪華氣派,屋頂上還有彩色玻璃天花板。電梯是周圍有鏤空鐵欄的那種老式電梯,幾根鋼索拉上拉下,我覺得特別有趣。”

對母城的情感是用腳走出來的。“很多年,從上半城家里到下半城的學校,有兩條經典線路:一條是從來龍巷、青年路到解放碑,再穿過三八商店(現重百)、民權路、較場口到凱旋路,再到學校;還有一條是從來龍巷穿過群林商場,經鄒容路、八一路、磁器街、凱旋路,再到學校。”

現為建設銀行的打銅街交通銀行舊址

第一條路線上的較場口,原來叫較場壩,何智亞至今還留有深刻印象。“抗戰勝利后,被搭建成圓形鋪面,成了小百貨、雜貨市場,市民臨時需要出售或交換東西,只要用谷草打個圈,插在要賣的東西上面,擺在地上交易。我小時候曾跟著母親把舅舅的一雙舊皮鞋拿到這里賣,也用谷草打圈插在皮鞋上,但空等幾小時無人問津,只有餓著肚子失望而歸。”

第二條路線上,有一個小智亞必須去瞻仰的“圣地”,那就是蘇幫菜名店陸稿薦(重慶鹵菜、燒臘名店,前身為蘇幫風味鹵菜冷酒小店,母店為始創于1663年的蘇州百年老字號“陸稿薦”,1960年代曾改為“蘇州熟肉店”)。“古舊書店隔壁的陸稿薦,大玻璃后面掛起鹵得黃桑桑的鴨子,每次經過我都隔著玻璃站幾分鐘,清口水長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区| 土默特左旗| 新宾| 富蕴县| 长春市| 潜江市| 开化县| 贺州市| 尤溪县| 盐亭县| 台湾省| 濉溪县| 庆云县| 宜宾市| 拉萨市| 榆树市| 库伦旗| 安泽县| 肇源县| 五寨县| 龙胜| 商水县| 邹平县| 宜黄县| 朝阳区| 吴桥县| 保亭| 拉萨市| 冷水江市| 尼木县| 开平市| 汤原县| 开鲁县| 思茅市| 武川县| 玉溪市| 拉孜县| 本溪市| 盐源县| 奉新县| 青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