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給出的態度很是誠懇,似乎鄭和完全沒有不答應的理由。
事實上鄭和也的確是答應了,畢竟大明寶船隊這五個字最前面的兩個字是大明。
不過,鄭和也沒有完全相信高棉。
從表面上來看,高棉似乎沒有欺騙大明的必要,因為這樣做的話會致使高棉陷入和交趾一樣的境地。
但不管是什么可能,哪怕幾率再低,可能性也是有的。
鄭和不是普通的宦官,他是給朱棣牽過馬的,對于戰場上的事情,他或許不如張輔、沐晟等人,但也絕對不是個小白。
鄭和很清楚,只要不是大明,任何的關系都是不牢固的,無論是什么關系,破碎只是時間和時機的問題罷了。
因此,鄭和雖然按照高棉官員所說的那樣進入了瀾滄江中下游,準備協助朱瞻墡攔截黎利,但也留下了保底的手段。
寶船隊中的船只并不全都是一樣的,而是有不同規制的,而且是有陣型的。
寶船隊中共有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和水船等類型。
其中寶船其實就是艦船,既是鄭和的帥船,也是各國使臣來往于大明時所稱作的船。
馬船又稱快馬船、馬快船,是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馬匹等軍需物資的兼用船。
糧船自然是不必多說,是承載航行途中所需糧草的船只。
坐船又名戰坐船,是船隊中的大型護航主力戰船,同時也是帥船下轄將領所乘坐的指揮船。
戰船的體型比坐船要小一些,是護航和戰斗的主要用船。
最后一種水船是用了儲藏淡水所用的船只。
除了多種的類型之外,寶船隊在出航的時候也會采取一種名為飛燕陣的陣型。
飛燕陣,顧名思義,如同一只飛翔的燕子一般。
由內及外,飛燕陣的外圍是清一色的戰船,確保整個寶船隊的安全。
向內則是馬船,然后是坐船,坐船呈現為一個圓形,內部是糧船和水船,最中心則是鄭和的帥船,也就是寶船。
此次在高棉停靠,鄭和抽調出了十二艘戰船進入瀾滄江,剩余船隊則是在海邊停靠,用剩余的戰船和坐船將其他船只圍起來,以確保安全性。
這樣一來,就算是高棉心懷鬼胎,也很難對寶船隊造成過大的損失。
在鄭和的計算中,如果高棉暗中埋伏,寶船隊最大的損失也就是進入瀾滄江中的十二所戰船。
以這個損失來換取高棉對大明的態度,鄭和覺得這個計劃還是很劃算的。
……
另一邊,長山山脈。
朱瞻墡原本準備進山,因為時間又過去了三天,這三天時間讓大火已經南下去了,如今進山是可行的。
但是最終,朱瞻墡還是放棄了。
朱瞻墡之所以放棄進山,是有四個原因。
第一,大火雖然往南去了,但留下的余燼仍在冒著煙氣,如果進山,飛揚的灰燼以及余燼都會對大明將士造成傷害。
第二,如今敵暗我明,黎利在演州府附近的長山山脈中露頭已經是三天前的消息了,黎利不可能三天不挪窩,這個時候進山怕是也找不到人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條,高棉派人傳來了消息。
高棉或許實力不濟,但還是會做人的。
在確定鄭和答應進入瀾滄江阻攔黎利,高棉就立刻派人前往演州府,給朱瞻墡通風報信。
如今,黎利的北方是明軍所在的交趾,西北方是急于拿他人頭換取大明原諒的南掌,西南方有大明的寶船隊,黎利可以說是插翅難飛了。
剩下的方向……全都是海,如果黎利能在寶船隊抵達的情況還在海路逃出生天,那朱瞻墡也認了。
第四,也就是最以后一個原因,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實朱瞻墡并不是很想抓黎利。
朱瞻墡之所以追捕黎利,其實更多的還是因為“形勢所逼”,而不是朱瞻墡想要追捕黎利。
在朱瞻墡看來,留著黎利,才會有更大的可能。
朱瞻墡的目光從來都不是一個交趾,他還想要南掌,想要暹羅,想要高棉,想要占婆國……
他想要整個中南半島!
明朝前期,小冰河期只能算是初步顯露出了它的威力,但即便如此,氣候的變化也是很明顯的。
后世的南方很少下雪,而在永樂年間,坐落在南京的應天府卻是年年下雪,從不缺席。
如果能夠拿下中南半島,大明就能在面對小冰河期的時候有一個退路。
當然了,朱瞻墡從不認為封建時代最后一個漢人王朝的滅亡是所謂的小冰河期導致的。
歷朝歷代,王朝的滅亡或許有很多的原因,但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內部的腐敗。
大明也是如此,雖然小冰河期的影響也是存在的,但并非主要原因。
但是,不是主要原因,就能夠置之不理嗎?
顯然是不能的。
放掉黎利,大明就有了足夠的理由。
無論是南掌、暹羅、高棉還是占婆國,只要我懷疑黎利躲在了你家里,那你就得讓我進去搜。
不讓?那你就是阻撓宗主國平叛,甚至可以認定你就是叛賊同黨。
這,才是朱瞻墡想要的結果。
鄭和的出現,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朱瞻墡沒有預料到鄭和會在這個時候返回,而按照常理,鄭和也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返航。
之前朱瞻墡采用火攻,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眼下是北半球的冬天,盛行的是向南吹的西北季風。
寶船隊每次出航,基本上都是在年初,甚至還曾經有過為了追趕西北季風,在過完年后倉促出發的情況。
所以,西北季風是適合寶船隊出航的風,但若是返航,西北季風就是頂頭鳳了。
但是沒有辦法,現實是鄭和已經回來了,而且本著作為大明船隊的責任,他們開始幫助朱瞻墡圍堵黎利。
朱瞻墡不是不能派人去通知鄭和,讓他故意放水,但這樣做的影響朱瞻墡不太愿意接受。
朱瞻墡相信,如果自己派人送去消息,鄭和是會放水的,但這樣一來大明寶船隊在水上無敵的形象就會受損。
最終,朱瞻墡選擇走一步看一步。
畢竟,以黎利作為理由進攻中南半島的其他國家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但也不是唯一的一個突破點。
最起碼,南掌和暹羅都曾經資助過交趾的叛賊陳季擴和黎利,這也是一個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