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供應鏈金融:數字孿生與數據資產化
- 段偉常等
- 3063字
- 2024-05-14 11:11:29
1.2 數字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邏輯
1.2.1 供應鏈金融的內在邏輯與商業模式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占據市場主體的90%以上,并且貢獻了80%的就業及50%以上的稅收。中小企業在我國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功能,但是其多年來存在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中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規模自2016年的27.7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43.2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2.2%,但法人貸款授信僅占20%左右,這表明我國金融市場雖然總體上供給充足,但仍然存在內部不均衡問題,包括金融市場結構不均衡、銀行內部供給不均衡以及金融產品與服務不均衡,缺乏個性化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是圍繞核心企業信用,以聯系上下游企業發生真實的交易關系為基礎,集合整個供應鏈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打造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互利互通的一種融資模式。這種結構化融資模式通過構建整個供應鏈的信息網絡,讓各節點企業實現資源共享與信息互通,綜合考慮“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的整體信用狀況和風險抵御能力,以此作為企業的授信標準,促使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能夠享受與核心企業類似的授信條件。由于中小企業主體信用評級普遍不足,可抵押資產普遍得不到銀行的認可,所以中小企業借助核心企業的信用來開展債項融資成為近年來金融市場的普遍問題,而存貨類的融資業務則因技術問題一直發育不良。
供應鏈金融的主導方主要是資金的供應方,也是風險的承擔者,而銀行是供應鏈金融業務中資金的主要提供者和風險承擔者,也是供應金融模式創新的主導方。金融機構愿意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其邏輯是以大型核心企業授信為基礎,輔以擔保、抵質押物為第二還款來源或作為增信機制。在實踐中,信用的創新機制多種多樣,票、款、權、證、貨、設備等都可以作為擔保抵押品,同時出現了貼現、保理、應收賬款質押、大宗貨押、融資租賃等多種形式的業務類型。
新興的一種資金端是實力強大的核心企業,即“供應鏈自金融”模式,核心企業在其控制力范圍內,結合有效的風控模型及策略,實現以低成本和有效控制風險的模式向全鏈提供授信,從而形成生態型供應鏈金融模式。
可見,供應鏈金融是依賴于供應鏈結構的個性化金融產品,其中核心企業具有良好的連通能力、信息優勢和信用評級,再結合供應鏈本身的運作特點,可達到銀行對供應鏈的信息、風險及信用的評價標準,使得針對中小型企業的貸款可以暫時忽略其本身信用不足、資產欠缺及經營不穩定等問題。
1.2.2 數字技術支撐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雖然是熱點話題,但實際發展速度并不快,且面臨著技術、平臺、成本及授信等多方面的約束,在市場及業務模式的創新方面有所停滯,具體如下。
(1)適合發展供應鏈金融的產業和場景并不多
多數產業的供應鏈結構都較為松散,核心企業對供應鏈管理意識不高,且信息化水平及協調管理能力不夠,難以滿足供應鏈金融的應用條件,同時能夠滿足銀行經營理念要求的核心企業占比較少。
(2)傳統金融理念的約束
銀行的多級管理和審貸分離制度導致供應鏈金融工作效率較低,而涉及信用捆綁、動產抵押及質物監管等方面的法律不夠完善,這些使得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上的風險厭惡,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降低。
(3)中小型企業的人際信任并不能有效建立
供應鏈金融的基礎始終是主體信用,是以人際信任為基礎來進行金融借貸的,中小型企業規模小、經營時間短,尚未實現穩定運營,不具備完善的財務數據,如果不能得到核心企業的配合與確權,人際信任難以建立。
(4)供應鏈金融仍然存在風險錯配
高度依賴核心企業本身就是一種中心化的風險錯配模式。中小企業借助核心企業的信用增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金融機構的回款安全。但風控完全依賴核心企業的信用釋放,一些核心企業并不具備完善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及合作共贏的責任意識,甚至用自身的核心地位作為與上下游中小企業進行價格談判籌碼,導致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話語權進一步降低。可見,高度中心化不利于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也有悖于企業降本增效的初衷。
另外,從“核心企業”傳遞到“上下游企業”的信用擴展模式,使得“捆綁式”的信用評估模式過度依賴核心企業,受核心企業的信用波動影響很大。上下游企業的信用水平不高(如研發、內部管理及外部協調等能力不足),仍然使得供應鏈金融的效能受限。另外,供應鏈金融受系統性風險的影響非常大,如政府干預、行業整體預期等都將對供應鏈整體穩定性產生巨大影響,甚至導致供應鏈的斷裂。
(5)長尾群體不易觸達。金融機構在長尾群體的有效觸達及風控判別方面受到較大的制約,主因在于信用穿透力不足。具體因素主要有:提供相關服務的平臺對供應鏈末端的服務覆蓋率不高;核心企業對于多層級的參與企業準入要求較高;信息化水平不足導致核心企業信用傳導不力;缺少足夠的風控手段支持信貸資金觸達供應鏈末端。
(6)產融結合受限。產融結合一直是制造業面臨的普遍難題,主因在于:一方面,我國金融機構為分業經營模式,在一級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商業銀行本身不具備對接資本市場的相關職能,導致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度不夠;另一方面,市場上雖有諸多產業主體以集團財務公司、參股商業銀行等形式實現產融結合,但實踐仍相對滯后。
(7)信息不對稱問題仍然嚴重
核心企業的高信用并未真正解決中小企業深層次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銀行在供應鏈金融中仍然難以得到足夠的、全面的信息,從而無法支撐個性化金融服務。
可見,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發展仍然繞不開“信息不對稱”這個問題,只有突破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的創新。新一代智慧技術支撐下的金融創新,打破了傳統金融服務受硬件設施和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利用網絡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數字平臺,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為中小企業提供與其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務。
1.2.3 數字供應鏈金融的內涵
近年來,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為供應鏈金融生態體系構造好了底層基礎設施。
供應鏈運營大量采用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使得海量數據實時計算成為可能。區塊鏈技術結合物聯網,為供應鏈金融提供了可信數據的信任機制。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可對供應鏈金融風險進行有效的監控與預警,云計算、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可對客戶進行篩選,進一步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同時,產業鏈由信息化快速向數字化轉型,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和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構建數字化平臺,使得金融服務更容易獲取。
數字技術的全面運用能有效緩解金融服務的痛點,掌握數字技術的企業正成為數字供應鏈金融創新的主角。金融機構采用數字技術,可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提供更多數據維度識別,更為細致地描繪出中小企業的畫像,為復雜的風險判斷和校驗提供邏輯分析和數據支持,以實施更可信的貸款規則和標準化的批量處理方式。
數字技術主導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核心邏輯是:結合數字技術獲取可信數據、構建場景金融和改進風控方法。數字技術應用帶來生產方式甚至商業模式的變革,以業務大數據為基礎,通過識別與分析客戶需求、風險模式和風險水平等,將傳統的供應鏈企業信用關系以數字化方式來進行表達,甚至將數字化的信用通過網絡結構進行傳遞。
數據是控制供應鏈金融風險的關鍵所在,數據涉及數據量、數據維度、數據質量、數據可信度等。供應鏈金融以真實交易為基礎,但供應鏈松散的結構與嚴密的交易流程并不同步,各參與機構也盡量利用對信息的控制權來形成對自身有利的因素,而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也多為定制化服務,行業差異大、個體差異大,使得金融機構對支撐業務數據和風控數據的獲取,需要支付較大的成本,甚至影響到金融服務能否開展。在實踐中,要進一步積極引入區塊鏈、智能合約等技術,提升供應鏈體系內的信息交換效率和數據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