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供應鏈金融:數字孿生與數據資產化
- 段偉常等
- 5字
- 2024-05-14 11:11:28
第1章 緒論
1.1 數字技術驅動下的金融科技創新
1.1.1 數字文明背景下的金融技術治理創新
人類的第五次康波周期由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所引領,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到2023年已有近30年時間。從“信息時代”到“數字化時代”的轉變,預示著人類社會已經開啟數字文明的新征程。“互聯網+”模式快速而全面地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滲透,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絡直播、在線會議、自媒體、元宇宙等新事物層出不窮,以難以逆轉的態勢全方位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快速推動各個領域向數字化轉型、向虛擬空間轉移。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數字文明已成為人類社會的主導形態,衍生出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觀念、新商業模式,數字化對社會生產、人們生活、社會經濟形態、國家治理等各方面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數字文明是由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數字文化與數字社會等多重內涵相互疊加而形成的文明形式。一種新的文明形式的出現總會伴隨著一種新的并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數字技術作為一種新生產工具,改變了傳統的以機器生產為技術載體的工具形態和人的生存狀態,已成為演繹未來數字文明的技術支撐,且形成了新的人類文明范式:以獲取全球范圍內的信息、知識和數據為前提,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數字勞動為新型勞動模式,以數字文化消費為引領,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建構數字社會、滿足人類的數字需求為目的。
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創新生產資料和生產模式方面發生了深刻變革,促進了數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方式的數字化轉型;生產方式已由傳統的產業生產方式轉化為新型的數字生產方式。較之于傳統的生產方式,數字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主要體現為:生產工具從機器平臺發展到智能化平臺;勞動形式從產業勞動發展到數字勞動;生產資料從物質資料發展到信息數據;經濟形態從商品經濟發展到共享經濟。
金融科技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成的金融創新,其通過創造新業務模式、技術應用流程與產品,從而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及金融服務產生重大影響。金融科技拓寬了金融服務的邊界,借助技術力量重塑金融業,推進了普惠金融與金融民主化進程,是全新的金融服務業態。
技術的中性和不完備性使得金融創新面臨多種挑戰。若信息不對稱存在于交易行為發生前,則容易引發逆向選擇風險;若存在于交易行為發生后,則容易引發道德風險。
現代金融具有巨大的復雜性、專業性,需要消耗大量的智力資源。人仍然是技術工具和算法的使用主體,技術工具只能依賴人的命令去實施和執行,即使工具和技術是中性的,也難以克服執行者的非理性。所以,不能得出依據技術就能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結論。另外,高度智能化的金融技術,要想達到較高的應用水平也應包括制度供給,缺少相應的制度和組織條件會給技術治理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起阻礙作用。
1.1.2 金融科技發展歷程
自2013年后,金融科技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傳統金融機構的轉型。互聯網科技公司和新興金融業態大量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基礎設施、金融服務平臺、渠道組合、業務場景等方面進行了深度的變革,解決了服務效率低、移動渠道普及率低、客戶服務差等多年來困擾傳統金融機構運營的難題,倒逼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向金融科技型機構轉型。我國政府也十分鼓勵傳統金融機構積極擁抱科技,并與之進行融合,科技與金融進行深度融合已成為趨勢。
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歷年來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風險投資占全球風險投資的巨大比重,以及用戶市場的巨大規模可以證明這一論斷。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大致歷經了三個階段:一是金融IT階段,二是互聯網金融階段,三是金融科技數字化階段。金融科技公司作為金融科技發展的典型代表,已逐步在支付結算、財富管理、借貸融資、投資咨詢等方面引領技術潮流和業態趨勢,并開始廣泛而深刻地影響傳統金融體系。國內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將對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產生顛覆性影響,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也開啟了數字化轉型之路。
數字技術與金融創新正走向深度融合,金融科技驅動商業銀行戰略轉型,以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大量采用了數字化技術的金融機構通過數字化整合運營數據、實施風險評估、基于客戶立體描繪和需求分析創新商業模式,這給傳統商業銀行帶來了轉型壓力。除大數據、云計算這兩大基礎的技術之外,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計算等新型技術正在為金融服務、金融企業管理、金融監管等帶來全新的模式。
在金融科技進入數字化階段后,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而新興的數字銀行已在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出現,數字化的金融科技改變了商業銀行的技術環境、競爭環境、客戶環境等外部環境,提升了商業銀行的營銷能力、風險控制、創新能力等組織內部的核心能力,從而驅動商業銀行戰略轉型,推動不同資產規模和資金實力的商業銀行差異化發展和戰略轉型。
1.1.3 數字金融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
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排除人為因素的干擾,以標準化流程來推進金融創新,直觀有效地監督金融創新的真實情況,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
金融科技以數據為基礎、以技術為手段,實現產業跨界融合與金融業態的“破壞性創新”,主要表現為:第一,建立新的金融服務模式,信息技術不斷滲透傳統金融市場體系,影響各方主體的交易習慣、交易方式,逐步實現金融服務模式的數字化與智能化;第二,提升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有效避免傳統金融的模式不良、效率低、成本高等缺陷。金融科技以數據為基礎,勾勒出不同的客戶全面而立體的畫像,并通過算法在終端向客戶提供與其風險偏好相匹配的金融服務方案。
金融科技作為一種相對獨立、具有中立性的技術角色,是當今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現代社會高速運轉的必然產物,以算法為核心的智能金融時代正在逐步走近。數據是智能金融技術治理的依據和基礎,而算法則是智能金融的核心。
中國是全球發展數字經濟的先驅者,正處于密集創新期和高速增長期。大數據已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是“未來的新石油”。數字經濟既是經濟提質增效的“新變量”,也是經濟轉型增長的“新藍海”,已成為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轉型,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同時也是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新領域。
發展數字金融有利于金融機構在服務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精準切入區域發展戰略、刻畫生態場景、深刻挖掘產業數據價值。數字金融的服務創新,不僅能滿足產業鏈企業的支付交易需求、融資需求、風控需求,還可滿足企業的辦公自動化、客戶關系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進銷存管理等非金融需求,把金融服務更好地與非金融服務結合起來,不斷提升客戶黏性,提高產業鏈中的客戶覆蓋率,提升金融資源的分配效率和效能。
數字金融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創新效率,其從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化程度三個方面對企業的創新產生影響。數字金融的覆蓋度越廣,金融服務對象就越多,越有利于企業進行全方位信息收集和資源整合,從而幫助企業快速運用數字信息獲取優質資源,提升創新效率。數字金融的使用深度是指企業從多個方面深度融合,能夠更加精準且高效地獲取創新活動所需要的資源。提升企業數字化程度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和信息優勢,為企業提供更加個性化、便捷化和信用化的金融服務。
金融科技平臺打通了眾多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隔閡,引導金融機構主動為平臺上的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服務,幫助金融機構實現金融服務的精準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