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初入職場,迎接挑戰,爭取成長的機會
- 留不住的時光,抹不掉的歲月
- 江城杰叔
- 2865字
- 2024-03-15 17:02:57
WH市百貨批發公司,我的夢想啟航的地方
在歷史的長河中,80年代是一個充滿動蕩和變革的時代,也是一段艱苦奮斗的歲月。讓我們一同回望那個時代,聆聽一位普通人的故事,感受那些曾經的辛酸和堅韌。我是那個年代參加工作的60后,是那個特殊年代的見證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工作際遇,在歷史大變局的今天,年輕人的就業壓力遠超于我們那個年代,甚至中老年人也可能面臨巨大的壓力。年輕人可能因為內卷而感到焦慮,失業、啃老族在現今社會廣泛存在。而我們那個年代想找一份好的工作雖然也不容易,但就業的環境壓力遠比今天小的多。記得我們畢業以后,按照定點分配招錄的政策,我們這批畢業生被分配到WH市一商業局下屬批發、零售單位,按照那個年代的擇業標準,商業批發單位是許多年輕人就業的第一選項,而零售單位相對差一些,三尺柜臺半身照,零售服務一天站到晚,遠比批發單位辛苦的多,所以想盡辦法分配到批發單位是大家努力的目標。
我的畢業分配一波三折,最初被分配到“工業品貿易批發公司”,不知什么原因又改為“武漢商場”(1986年股份制改革更名為武漢武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我把分配表格交給父親,表達了不愿意去零售單位想法,希望他想辦法,找關系把我安排到批發單位,父親當時在商業局直屬單位任一把手,在他的運作下,我順利的分配到“WH市百貨批發公司大百貨批發站”。這段分配的經歷對我今后的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謂造化弄人,因果循環。人生無常,世事難料,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也驗證了那句話“天命難為”…..此處省略五千字。
1982年9月1日是我生命歷程最難忘,最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在我個人檔案里留下了深深痕跡,我的“工作紀念日”。從這一天開始我命運就和WH市百貨批發公司緊密相連,形成了命運共同體(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傳統的國營批發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下逐步走向衰亡),國營批發企業從最初的輝煌巔峰,從盛及一時到逐漸走向了衰落,這個過程伴隨了我20年。
報道的當天有7個同學,都是我們那一屆的畢業生,有5位是同班同學,大家見面,彼此心照不宣,相互點頭示意。一位姓胡的女領導接待了我們,這位女領導年齡大概40多歲,顯得樸實精干,后來知道她是單位負責人事的副主任叫胡木香。胡主任介紹了公司的基本情況,以及新員工上崗前應注意的事項,最后在同學介紹完自己情況后,突然宣布開展一次臨場測試,要求在60時分鐘內完成一篇作文,標題是參加工作感想與心得,以此來檢驗我們的寫作能力,并作為崗位分配參考依據。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次考核對我來說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寫作是我一貫的強項,我喜歡寫作的快感。入職前的測試是展示我能力的最佳機會,當時的作文至今我還記得開頭,“很高興能入職WH市百貨批發公司,并真誠的期待在這里找到體現我人生價值的一個舞臺,這是我人生的一種機遇,更是一次挑戰”。確實像我文章開頭所寫到機遇與挑戰,我抓住了這次崗位分配的機遇。我如愿的被分配到“計業股”,成為了一名“計劃員”,其它同學分配到了財務股、倉庫,從事賬務相關工作(在這里說明情況,我從內心對財務專業就非常抵觸,在前面的章節我就提示,喜好寫作,喜歡天馬行空的感覺,我擇業期待的崗位要與財務脫勾,所謂機遇就是分配的崗位和自己的內心相契合)。
記得我們上崗第一天是由各部門的領導親自到辦公室領人,接我的是股長張永建,我的第一任師傅顧天錫。計業股在計劃經濟時期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百批屬第一大股,有二十幾號人,負責業務范圍比較繁雜,包括計劃制定、分配管理,信息收集上報,全站的業務調度,合同管理調度,省內外業務統籌聯動以及地方工廠的銜接調度等,每天在家駐守人員除了股長張永建、李穗芬、顧天錫,剩下的就是統計員和我這個新學徒,其他業務員很少在家,后來聽說還有駐外辦業務聯絡員(上海***、東北***)。
在我的印象中百貨批發站級別很低,但銷售體量驚人,屬正科單位,全站共計設置了五股:計業股、財會股、物價股、儲運股、行政股,五柜:鋼精柜、唐瓷柜、化妝柜、日用柜、綜合柜,三庫:日化倉庫、唐鋁倉庫、綜合倉庫,二室:主任辦公室、書記辦公室,一辦:行政辦公室,在崗職工200多人。每月銷售額800萬元左右,全年1個億左右,上繳利潤千萬以上,百貨批發站無論是銷售量,上繳利潤,按現在價格水平折算,屬營銷額百億級別,利稅大戶,在全省百貨行業首屈一指。
1984年,WH市被批準為計劃單列市,整體級別提升半級,市百貨批發站水漲船高,站領導也出現了更迭,丁一惠調任商業局,黃群海接任站主任,各職能部門由股改為科,計劃統計工作也獨立出來,成立了“計統科”,新任科長:王泰安,副科長:顧天錫,計劃員:楊杰,統計員:和佩機、秦素文、陳春、嚴莉、郭自敏(1987年程紹霖調入任專職信息員,滿員9人)。一個基層企業配置9人的計統科室,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是非常少見的,但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卻是標準配置。
80年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當時,我國的經濟發展正處在起步階段,沿海地區的經濟相對發達一些,內陸的一些地區經濟還相當落后。當時人們的生活條件還不是特別好,人均收入偏低,普通工人和干部的收入差距不大,每個月的工資大概是20元到80元不等,我上班第一個月的工資是21.8元。那個時候人們的工資雖然只有幾十元,但是物價水平也非常低的,單位食堂吃飯,5元錢夠吃一個月,現在吃個早餐十幾塊錢,在那個年代只需要幾分錢或者幾毛錢,現在幾塊錢一斤的白菜在當時只需要兩分錢就可以買到。而且那個時候的貨幣面值也是從一分到10元不等,一些小地方的商戶也不敢要面值比較大的10元鈔票,因為他們沒有那么多零錢可以換開。
我工作的那個年代,國家已經開始由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軌,1989年到1992年,正式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此,可以說80年代既有計劃經濟的成分,也有市場經濟的成分。上班的第一天顧師傅跟我說,百貨批發站在經營的商品分類中有關系到民生的商品,如:肥皂、火柴、暖水瓶、洗衣粉等,這些商品雖然沒有糧、油、肉、棉那么重要,但也是居民生活必需品,生產經營需要有計劃的分配調控。國營批發單位承擔流通環節的儲存銷售雙重責任,我們“計統科”的工作職責、任務就是,根據上級公司計劃任務要求,結合上年度有關數據,制定年度、季度、月度商品購銷調存計劃,分別下達到各銷售部門,同時根據計劃期內的具體工作任務進行檢查報告,定期開展年度、季度、月度計劃總結分析;針對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糾正偏差或適當調整計劃,使計劃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可行性。統計員,每天收集整理部門銷售額完成情況,每月完成大類商品的購銷庫統計報表,定期匯總上報。信息員,收集整理市場情況,開展商品的動態分析調研,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參考報告。
這就是WH市百貨批發公司當初的概況,我入職需要面對的工作。百貨批發公司是我夢想啟航的地方,也是我夢想破滅的傷心地,我在這里奮斗、成長,進步,在這里下崗回家,曾經的夢想早已支離破碎,不管當初選擇是錯還是對,我都沒有資格說后悔,因為成敗都不是我人生的終點,大不了從頭再來,我的夢還將啟航,我的夢始終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