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扎根社區終不悔 矢志為民獻真情
- 留不住的時光,抹不掉的歲月
- 江城杰叔
- 3260字
- 2024-09-06 11:15:10
困境中的逆行者
在生活的舞臺上,有這樣一群被忽視的群體,他們飽受爭議,忍辱負重,在困境中堅定前行,他們的默默付出,就像無聲的春雨,滋潤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他們就是“社區工作者”。
這個群體爹媽不疼(政府),姥姥不愛(居民),他們待遇不高,地位尷尬,誰都可以呼來喚去,指派任務。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就是這個城市的“垃圾桶”,什么臟東西都可以往里面放,還不能拒絕。他們有苦沒地方訴說,辛辛苦苦付出,卻無法獲得與之匹配的回報。據調查數據顯示,在2015年之前,大部分社區工作者的工資水平僅能維持基本生活。然而,他們依然堅守在崗位上,毫無怨言。
在精神層面上,社區工作者的壓力更是如影隨形,面臨的困境,猶如一道道難以跨越的溝坎。政府的各項行政事項,層層疊加,似泰山壓頂,遠遠超出了基層自治組織所能承受的壓力,繁重的工作任務,讓社區人喘不過氣。“萬能”的社區,“萬金油”的社區工作者,從創建文明城市到人口普查,經濟普查,從城市治理到民生福祉,從繁瑣的居民信息登記到復雜的矛盾糾紛調解,每一項工作都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社區工作者自嘲:“我們就像個永不停歇的陀螺,24小時待命,手機不能關機,周末加班,難有休息時間,白加黑的運轉,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996和007是他們的工作常態。有些時候在處理居民矛盾糾紛時,面對上級部門的問責,以及居民的不理解、抱怨和責罵,他們只能默默承受,把委屈往肚子里咽。
但即便身處困境,社區工作者們依然選擇前行堅守。疫情期間,他們沒有任何的防護勇敢地沖在一線,為居民筑起安全的防線。每天早早出門,深夜才能回家,只為了守護大家的健康。平日里,他們也是居民的貼心人。誰家有困難,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正是這些平凡而偉大的社區工作者,在困境中砥礪前行,用自己的力量照亮了社區的每一個角落。
今天,我之所以在文章的開頭花大量的筆墨對社區當時的狀況進行了還原,并發出了靈魂的拷問,我想表達的情感是,“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當我們享受著文明城市帶來的種種美好時,不能忘記這些默默的奉獻者,讓我們一起為他們點贊,也希望能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支持!畢竟,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我們如今的溫馨舒適的美麗家園。
在我的心中,常常懷揣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和想象,就如同我對于街道社區的期待一般。那曾是我夢想中的高大上之地,仿佛閃耀著希望與光芒。2006年12月11日,這一天深深的印在我的記憶里,我滿懷激情、夢想、希望、忐忑地跨進了街道社區的大門,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然而,當我站在“大智街匯通社區”的大門前,眼前的境況卻如同一盆冷水,無情地澆滅了我剛剛燃起的熱情。
社區那擁擠的辦公場地,退色掉漆的大門,顯得如此破敗,你能想象嗎?環顧四周,不足60平米辦公區域,擺放著九張辦公桌椅,顯得十分的擁擠,桌上一臺老舊到仿佛隨時會“罷工”的電腦,那模樣就好像是上個世紀的遺留物;還有那二十世紀的打印機,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甚至還有 70年代才能看到的電話機,靜靜地呆在那里,仿佛被時間遺忘。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我們那個年代,超過 95%的社區辦公設施都存在著嚴重老化和不足的問題。這種現狀延續到2010年以后,國家加大了社區基礎辦公設施的投入,以提高社區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設的逐步完善,社區辦公環境面貌才有了實質性的變化。
可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我所面對的街道社區。無論多后悔,心里有多大的反差,要盡快從消極的情緒中走出來,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我不禁問自己,這些外在的條件真的能決定一切嗎?或許,真正的價值不在于工作環境的優劣,設備的先進與否,而在于我們能否在有限的條件下,依然堅守那份初心(為人民服務)。雖然眼前的一切讓我的心涼涼的,但這也可能是一個契機,一個讓我們重新審視、努力改變的契機。誰說在這樣的困境中,不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呢?讓我們一起期待,一起努力,為了心中的夢想,為了社區的明天,我必須留下來,堅守下去!
記得,為了表達我扎根社區,服務居民的決心,在街道、社區召開的全體職工的一次表彰大會上,我代表社區工作者發言,其中有這一段話,直到今天,還激勵著我,讓我熱血沸騰:“為了社區,我愿許下鴻鵠愿,我想永世獻社區,社區若不把我嫌,我愿再干七八年,假若此生還不夠,子子孫孫萬萬年”!(這里省略1000字)
2010年前的大智街在江岸區排名靠前,屬一類街道,雖然經濟總量排位不高,但名氣在外,區域優勢明顯,地處人口密集的鬧市,南有全國知名品牌吉慶民俗飲食文化街,西靠全國最負盛名最長的江漢路步行街,東有長江第一過江隧道,交通便捷,人口稠密,商鋪林立;雙休市場,寶成路夜市聞名遐邇。這里有“中共中央宣傳部舊址暨瞿秋白陳列館,中組部舊址,向警予紀念館”等,有濃厚的紅色文化底蘊;還有基督教聚集圣地“榮光堂”,它絕對稱得上是武漢的一張靚麗的名片,更是體驗地道市井文化的絕佳之地,大智街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與韻味。
我入職的匯通社區更是這“市井煙火氣”的代表。匯通社區在大智街的地位墊底,各項工作排位相對滯后,面積僅0.0448平方公里,居民戶數不足1300戶,人口數3400人。老、破、舊、小,臟、亂、差是這個社區的特征外貌。與光鮮靚麗的大智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隨時有被裁撤掉的風險〈2011年被泰寧社區兼并〉。匯通社區環境之差令人咋舌,“藹吉里,鼎豐里,昌業里”房屋均有百年的房齡,里巷內四通八達,道路狹窄且坑洼不平,矮小的房屋像迷宮,這里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當你走進居民的樓道內,感覺隨時都有塌方的危險,大智街環衛所垃圾轉運站就在社區的對面,垃圾轉運散發的惡臭味,刺鼻難聞,居住條件之惡劣,令人揪心。
每逢“星期六,星期天,節假日”,匯通路就成為了小商小販,販賣舊貨的露天馬路市場。“匯通路雙休舊貨市場”在老一輩武漢人記憶力,誰人不知,又誰人不曉。家里想修補一個物件,買一點便宜的小商品,在這里逛一圈,撿點漏,都能夠滿載而歸。這個市場滿足了許多人的購物需求,但也害苦了居住在轄區周邊的居民群眾,嚴重影響了社區環境,造成了消防通道堵塞、交通堵塞、噪音擾民等問題,居民對此反映非常強烈。
作為一名新上任的基層社區書記,面對老、破、舊、小的社區環境,我深知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在這片充滿歷史痕跡的土地上,我將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將抱怨轉化為行動,將逃避轉變為面對,是我必須回答的問題。
從那一刻起,我讓自己的足跡踏遍了匯通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狹窄的里巷,還是破舊的樓棟,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我的汗水浸透了這片土地,那每一滴汗水,都代表著我的決心和努力。
我走進了千家萬戶,傾聽著百姓的心聲。哪家的水管漏水了,哪家的老人需要照顧,哪家的孩子上學有困難,我都一一記在心里。因為我知道,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天大的事。
行萬里路,進千家門,訪百姓事,我始終堅守在基層,深耕樓棟,零距離和居民心連心。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挑戰。有時候,居民的不理解讓我感到委屈;有時候,資源的匱乏讓我感到無奈。但每當我想要放棄的時候,我都會想起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記得當時的街道黨工官員祁林對我們說的一段話:“基層工作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只有做好基層工作,才能讓社會更加和諧美好”。我深知這句話的分量,也將其作為自己前行的動力。未來的路還很長,或許還會有更多的困難和挑戰,但我堅信,只要我堅持不懈,只要我始終將居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一定能夠讓匯通社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我們一起期待,一起努力,共同書寫大智街匯通社區美好的明天!
四年零六個月,有太多抹不掉的記憶,我見證了匯通社區的成長,由平凡到先進過程,最后,在社區改革的大潮下被兼并整合。這段經歷是我一生的財富,這段感情讓我難以割舍,正是有了這段經歷,才使我在逆境中成長。最后我想用一首詩來表達我內心的情感:
扎根社區終不悔,
矢志為民獻真情。
鄰里互助情意濃,
風雨同舟肩并肩。
攜手前行路更長,
無私奉獻愛無疆。
社區小舟揚帆起,
乘風破浪向前方。
歲月悠悠情更堅,
服務人民心不改。
平凡崗位顯偉大,
真情實意暖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