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過而改之,是猶不過
- 曾是襄王夢里仙
- 亓莒君
- 2024字
- 2025-01-08 22:29:32
易拂雪將證據盡數呈交京都府尹。
她返回路上,望著這雪天乞討的流民,命侍女給他們分了些銀兩。剛踏入易府,卻被她的二伯父甩了一巴掌。
二伯父正是易天南的父親,年紀已大,流落在外,瞧著確實沒有什么富貴人家的氣質,甚至因為常年奔波,臉上盡是滄桑。
“你就這么容不得你哥哥嗎?!易家就你哥哥一個男丁,你非要置他于死地嗎?!”
易拂雪冷漠地抬起頭,她的臉火辣辣的疼,耳朵還有些嗡鳴聲,她靜靜地凝視著這個尋回的二伯父:“易家世代皆是清流世家,所居官職更迭變化,可易家風骨從來沒有變過。”
“今日犯錯的即便是我父親,我也一樣會秉公處理!”
“滾!你不配待在易家!”
易拂雪靜靜地凝視著二伯父,她環視了一圈,沒有見得易太傅的身影:這也是爺爺的意思嗎?
“易家眼下還是爺爺做主,二伯父你無權干涉我的去留。”
“讓你滾便是你爺爺的意思!”
易拂雪往前一步,身旁的家丁竟圍了上前,表情上雖有些怯懦,可行動上還是聽從著易家二爺的意思。
“把她捆起來,扔出去!”
幾個家丁面面相覷,易家二爺怒吼一聲:“再不動,你們也一起滾出去!”
易拂雪心中長嘆:“不必了,我自己走。”
易拂雪悵然走出了易府的大門,大門轟然關上,她并不后悔自己今日將證物遞交給京都府尹。
她正要踏出易府的那一刻,方襄夢卻款款從馬車上走了下來,她氣定神閑,簌簌跟在她身后。
“易太傅疼愛孫女,此事是京都人人皆知的,若是要易姑娘走,也得是易太傅親口說出,才做的數。”
方襄夢手持著劍,易拂雪打量了一圈,便知道來人正是三王妃。
“你算什么東西!還敢指使起我們易家的人了!”
易府的家丁們正要上前,簌簌先一步亮出令牌:“看清楚了,這是三王妃。”
方襄夢扶住了易拂雪,輕聲道:“常讀圣賢書,難知宅邸事。易姑娘若真走了,便是將易府的將來徹底交到了那些奸佞小人手里。”
“可爺爺……”
“易太傅或許糊涂一時,但他疼愛你數十載總不會是假的,怎會因此趕你出府?即便是要趕你,也定是親口來說或是讓你父親來告訴你,怎會讓一個不相關的二伯來同你說。”
方襄夢耐心地寬慰著易拂雪,易拂雪原本傲然的臉色這時卻變得有幾分如孩童般的難過。
“多謝三王妃。”
易府二爺罵道:“王妃也管著別人家里的家務事嗎?”
簌簌回嘴回得快:“你也管得著王妃嗎?”
易府二爺不敢吭聲,但這浩大的陣勢已經把易太傅驚動,他被老仆攙扶著到了府門口,氣急道:“你們都在做什么?!咳咳!”
說罷,易太傅猛地咳嗽了幾聲,易拂雪焦急地要上前關心,卻被易府二爺攔住:“爹,她把你唯一的孫子害慘了,天南本來只需要在牢獄里待個一年就能出來,她非得找證據、還把那些東西交給京都府尹,這不是要天南去死嗎?!”
易太傅盯著自己這個不成器的二兒子,他對這個兒子有愧疚,想著盡力補償,卻未曾想讓這個兒子、和孫子恃寵而驕、膽大妄為。
“你閉嘴!拂雪是我易家的孫女,天南犯了錯,就該接受懲罰。我也一樣犯了錯,我明日會向皇上自請辭官。”
易太傅絕然的模樣,映入了易拂雪的眼眸中,她仿佛望見了過往那個氣質高潔的爺爺。
“爹!你在說什么?!”
易太傅和易家大爺在朝中供職,這才撐起了全家的支出,易家二爺的花銷全仰仗著父親的俸祿。
易家二爺原本讓父親給自己謀取個一官半職,卻被斷然拒絕。想來自己什么也不用干,還有爹養著兄供著,他享福也算是對他流落在外多年的補償。
“你性子太過張揚,不宜留在京都,便隨我一道返鄉。”
易太傅說罷,笑著望向易拂雪:“拂雪,我還是那個值得你敬重的爺爺嗎?”
易拂雪眼中噙著淚水,猛猛地點頭:“是!爺爺,您永遠是。”
方襄夢望著易家二爺,冷漠一笑:“易太傅,實在對不住,您帶不走貴府的二公子了。”
“太子殿下前段時間收到了不少美妾財寶,皆是以您的名義送到東宮的。”方襄夢漠然地說著,身后的侍衛們將那一箱裝著財寶的箱子抬進了易府。
“殿下深知太傅并非會做此事之人,暗中派人調查,發現貴府二公子與匪賊勾結、私放印子錢。眼下太子殿下已經將罪證都送到京都府尹了。”
方襄夢也是昨夜才得知此事,溫如意不好出面,畢竟易太傅曾教導過自己。而方襄夢出于想要結識易拂雪的原因,主動攬下了這吃力不討好的事。
沒想到她來得正巧,遇上了易家二爺趕走易拂雪的場景,順水推舟便送她個人情。
一日后。
京都再無顯赫的易府,溫松齋為了彰顯自己的仁德,將宅邸賜給了留在京都供職的易家大爺,還擢升了他的官職。
易家尋回的那對父子,不到三日都入了牢獄。
易拂雪執意要陪易太傅返鄉,卻在常去的書鋪遇上了溫如是和方襄夢。
“三殿下、三王妃安康。”
易拂雪恭敬地向二人行禮。
“聽聞易姑娘也要陪易太傅回鄉?”溫如是知道方襄夢有意招攬易拂雪,借此發問。
易拂雪點頭:“爺爺年邁,身體不佳,需要人陪著。”
溫如是勸解道:“父皇并未責備太傅,即便不做官了,留在京都也會方便許多。”
易拂雪無奈嘆氣:“爺爺說他年歲已高,對朝堂無用。”
“太傅一時錯念,可及時補救,未釀成大錯,大義滅親,可見其君子之風,”方襄夢開解道,“太傅博學,不在朝堂供職,不如去京郊外教導那些寒門士子,何嘗不是報效朝堂的另一條路?”
“而且,易姑娘,我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