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內。
方襄夢端坐著泡茶,對面的溫如是小心翼翼地抬頭凝視著方襄夢的舉止神情,方襄夢將茶杯遞過去,發現他盯著自己,試探道:“你還在想著剛才那件事嗎?”
溫如是頓了片刻,點頭。
“能說說,是因為什么嗎?”
溫如是握著茶杯,試圖尋找一些讓他平靜的事物,很奇怪,他面對戰爭時都從未如此慌張:“我聽聞你,去了仙樂樓,就第一時間跑去找你了……”
方襄夢輕柔地回應著溫如是,品了一口茶,淡然地回應著:“這并非是該怪罪的事。”
“你會不會覺得,我不夠信任你?”溫如是焦急地解釋,“襄襄,我知道我現在就是個廢人,但,你也說過,我的腿還有好的機會,所以,你……”
方襄夢這會子才意識到,哪怕溫如是如此高貴的地位,也會因為瑕疵而感到自卑,或許今日她不該由得鐘明月這樣去試探溫如是的。
“今日由著明月試探你,是我的不對,我本想試探是誰跟著我,卻未曾想引得你擔憂了,”方襄夢認真地道歉著,“我知你并非懷疑我,所以你無需自責。”
溫如是帶著感激的眼神望向方襄夢,方襄夢推著他的輪椅,道:“今日之事便不再提了,我們去用膳吧,想來你尋我,定是忘記用膳了。”
“嗯!”
仙樂樓。
衛蒼晚倚靠在榻上:“‘物我忘恩怨,漁樵寄姓名’,倒是有趣的女子,雖是嫁給了皇室,卻瞧著不怎么開心呀……也對,嫁給一個瘸腿的皇子,若不喜歡,又怎會開心?若不如愿,只怕是日日寡歡罷了,只怕是被強嫁過去的。”
“主子,”門外的店小二敲門,得了衛蒼晚的應允后便進了門,“您要尋的人,有消息了。已確定是在二皇子的府中。”
衛蒼晚神情凝滯:“不錯,繼續探查消息。”
“是,只不過二皇子府守衛森嚴,難以混入人手,探查起來需要一些時日。”
衛蒼晚握緊了拳頭:“不差這一時半會兒,蟄伏數十年也不在這一朝一夕的。對了,既然那人藏在二皇子處,那個前些日子救下的人,可以放出去了。”
待那人出了屋,衛蒼晚摘下腰間那紅線串著的三枚玉環,瞧著并不算貴重,但衛蒼晚盯得入神:“阿母,你放心,我絕不會輕易放過他的,我會親手送他下去見您的。”
宮內一大早傳來消息,皇帝溫松齋三天后要帶著麗妃前往行宮消暑。
鳳鳴宮。
“母后,此番父皇只帶麗妃一人前往,會不會有些不妥?”宋非鶴擔憂地詢問著。
師西眠顰蹙著:“自是不妥的,赤什使者那時還未走,不知埋伏了多少危險,想來也是因著麗妃性子孤傲,所以想帶她去行宮游玩,這個年紀的女子,若是見著新奇的玩意兒,自然心情也變好,性子也會軟些兒。”
宋非鶴擔憂得很,因為安排此次出行的便是溫如意,若是出了差錯,只怕溫如意是要被二皇子黨給活吞:“母后,那我們眼下該怎么辦?”
“莫慌了陣腳,待如意與如是都來了,再聽聽他們打算如何。”師西眠鎮定自若地飲著茶。
溫如是與方襄夢一道入了宮。
“如是,你腿腳不便,不必為此憂煩的。”溫如意對自己的這個弟弟很是看重,昨日聽聞了他匆匆離府的消息也是緊著心的。
溫如是一笑:“兄長之事,便是我的事,況且有襄襄陪著我,不會不便的。明日我還打算帶襄襄去軍營瞧瞧。”
“軍營?”溫如意一怔。
方襄夢點頭回應:“是,龍捷軍的軍權必須在如是手中,才能成為皇兄的利劍。至于父皇帶麗妃去行宮一事,便隨著他吧。”
“若不讓父皇吃回兒苦頭,只怕是防不勝防,”方襄夢拿出一個瓷瓶,遞給了溫如意,“皇兄,今日便將這個擔子甩給旁人。”
溫如意接過那瓷瓶,疑惑地看著溫如是,見他淡然解釋:“這是襄襄的祖母所制的藥,可以暫時使人身子不爽,可能需要皇兄吃些苦頭,但皇兄放心,此藥絕不會損傷身子。”
溫如意只盯著那瓷瓶一瞬,便安心地嘗下了那顆藥丸:“那便將戲臺子還給搭戲臺子的人吧。”
不出一刻,溫如意昏厥了過去。
鳳鳴宮的動靜不出一個時辰已然傳遍了皇宮,自然也傳進了皇帝和二皇子的耳朵里。皇帝只好將出行的事甩給了二皇子。
溫如是和方襄夢淡定的模樣卻也令人捉摸不透形勢,總之,這行宮之路是交給了二皇子。
次日。
方襄夢與溫如是一道去了軍營。
剛到了軍營,便見不少將士們涌上前來,詢問著溫如是的狀況。而方襄夢也成了那些將士們關注的重點。
“王妃安康!”為首的副將是個瞧著便聰慧的人,溫如是提前跟她說了些人,她料到此人便是他的得力干將樊舟濟。
方襄夢得體地向他行了禮,樊舟濟卻是慌張地要去扶她,卻又不敢,方襄夢笑著:“樊副將,如是能保住性命歸來,少不了你的幫助,我在此深謝你。”
“王妃,您說的這是什么話?我們這些人都是跟著三殿下廝殺的,若沒有殿下,只怕我們也得命喪沙場。倒是殿下,您這些日子不來,我等甚是掛念。”
溫如是見著這些五大三粗的漢子們小心翼翼的模樣,深知他們在意著自己的那雙腿,卻又不敢多言,他自己又何嘗不在意,可在他們面前,他是主將,是一切的主心骨。方襄夢見他如此,便先道:“往后,還請各位多擔待,如是便是軍師,我便是他的利刃。”
“這是?”樊舟濟蒙住看向了溫如是。
方襄夢卻先說了:“如是雖是腿腳不便,但仍有運籌帷幄的能力,若有不服從如是的人,我會替他解決。”
樊舟濟此刻算是分明,方襄夢是為著溫如是的權利鞏固而來的,他道:“屬下愿為殿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