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身學習研究
- 張靜靜
- 2735字
- 2024-04-25 11:30:24
二 學校課程對學生身體的壓抑及其后果
對于理性知識的推崇,決定了學校課程的基本構成。尤其是20世紀以來,以科學理性精神為主要追求的現代教育,得到了最為充分的發展。世界各國競相把理性知識,如數學、自然科學等知識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因為這些知識是各國綜合國力的最集中體現。對這些理性知識的重視和學習,是一個國家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最快捷途徑。例如,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引起美國朝野的巨大震驚。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美國為了提升綜合國力對抗蘇聯,在著名的教育學者布魯納、施瓦布等人的領導下進行了學科結構化運動,最終建立起了系統的科學課程——學術中心課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教育改革呈現出一個特征,即把科學、數學、外語作為課程和教育的中心,與此同時,為了適應21世紀信息技術的時代要求,重視信息科學教育和對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在現代學校教育中,這種理性的知識是學科專家等從自然、社會中抽象和概括出來的符號,這些符號遠離了學生的身體。學生在這種抽象的符號中,不能切身感受到山河的壯麗、玄妙與神秘,不能切身感受春種秋收的喜悅,他們無法產生對自然的敬畏,也無法產生對祖先的崇拜。他們在用心智去識記抽象的符號,卻忘了發現和探索時的身體體驗與愉悅心情。
人的心智、理性知識是現代教育的重心,身體以及與身體體驗、審美、情感相關的知識則逐漸“缺席”,偶爾出場的、與身體體驗相關的課程已然充當起了理性知識學習之外的“偶爾消遣”。著名教育學者陳桂生教授就曾對中小學的各個學科安排情況做過調查,他認為基礎課程中的學科通常分為三類:①語文、數學以及外語,屬于工具學科。意思是盡管所有學科都屬于基礎學科,但語文、數學則又屬于理解其他學科(尤其是經驗科學學科)的基礎。②經驗科學學科,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學科。③技能、技藝以及身體操練的學科。而三類學科的重要程度,又有一定的差距:第一類學科重于第二類學科,第二類學科又重于第三類學科。在學校教育中,我們所看到的課程表,確實反映出在學校課程設置中,與心智發展相關的工具學科占據了主導,與身體活動相關的技能、技藝學科所占的比例被壓縮到了最低。表1列出了一所學校高三年級的課程表,可以如實地反映身體在學校課程中所遭受的排斥與壓抑。
表1 一個高三班級的課程

據教師反映,課程表中出現的輔導課是專門針對高三下學期的學生的,即在每個班內選出一些有希望考上“一本”和“二本”的學生,讓學生選出自己的薄弱學科,然后學校會把選擇同一個薄弱學科的高三學生聚集在一起,集中進行輔導,也就是“補差”。另外,根據老師的反映,雖然課程表上的周六、周日并沒有內容,但實際上,周六與周日同樣是上課的。具體來說,周六全天都需要上課,所上課程為數學和英語。周日上午休息,下午1:40—5:00所上課程是語文。
以心智、成績為主的課程主導了學生的學習,這其實并不只是在高三這個特殊階段才如此。據筆者在教育實踐中的觀察,在沒有面臨巨大升學壓力的小學也是如此。普遍的情況就是,這些與身體活動相關的課程已經被所謂的“主科”占據了,這也恰好驗證了學校課程對于心智學習的重視以及對身體活動的輕視。
過了午飯時間,下午第一節課是品德與社會,這節課是一個兒童節的主題。雖然我作為一個大學研究者存在于他們的課堂,但是這節課并沒有看到教師一絲的緊張或者激情,甚至講話也有些有氣無力,這讓我相信這應該是品德與社會課的常態。老師獨自坐在教室前面的桌椅上,她的左胳膊頂在桌子上,課本架在她的左手上,課本擋住了她一半的臉。這樣一來,坐在教室后面聽課的我看不太清她的臉,也不知道她有什么表情。只聽見她念課文似的把教材上的主題內容念了一通,然后問學生:你們想在小學里怎樣度過第一個兒童節?跟同桌交流一下。學生立即升起一片不小的聲音,但這聲音里卻很少與教師提問的問題相關。簡短的幾分鐘“討論”后,老師并沒有讓學生去呈現或者表達他們的討論,而是直接布置了一個作業:請爸爸媽媽協助你了解兒童節,做一個簡報或者從書上找一些關于兒童節的資料,對課本有所補充。而之后的20多分鐘,就成了學生保持安靜、寫作業的時間。按品德與社會老師的說法是:不管寫什么作業,只要保持安靜就行。這是班主任的要求。
從這個案例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本應該是調動學生去體驗、去交流、去做,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健全個性發展的品德與社會課,被班主任強制安排成了“做作業的時間”,并且連品德與社會老師自己也認可、同意并執行班主任的這種安排。學生在校學習的內容大部分被“做作業、背課文”等異化了的“心智學習(mental study)”所占據了。而實際上,古德萊德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對各個學科的感興趣程度與學校課程表對各個學科內容的重視程度,是恰好相反的。也就是說學生對于第三類學科(技能、技藝、身體操練)的興趣大于第二類學科(經驗性科學學科);對第二類學科的興趣又大于第一類學科(語數外)。這種與學生興趣相違背的學習內容安排,是否有合理的依據?或者說:掌握第三類學科與第二類學科所需的時間少,而掌握第一類學科所需的時間多?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迄今為止的相關研究還不足以確定一門具體學科學習時間的限度。
總而言之,從課程表對各個學科的時間安排,以及現實中教師執行的狀況來看,上至課程決策者,下至教師,無一不相信“心智比身體更重要”,無一不輕視那些與身體活動緊密相關的學科。即便是設置了與身體體驗相關的課程,也沒有達成促進學生個體精神自由、人格獨立的內在目的,而是讓位于和服務于理性知識的學習。
在一個大聲呼喊“知識就是力量”的社會和時代,尤其是理性相關的數學、科學技術知識成了社會關注的重點,并且相應地成了學校教育的重點。身體成為理性知識壓抑的對象,成為服務于科學技術等理性知識的工具。而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正如有學者所言:“他們迫使教育者狹隘地關注他們的標準,這些標準與深刻理解世界沒有關系,這些標準被武斷的內容包裹……這只是讓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上有競爭力,而無助于健全社會的形成、友好關系的建立以及自我中心的超越。”具體來說,對于學生身體的排斥與壓制,帶來了許多不良的影響。
(1)不利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每一個學科都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有美國學者曾言:這些學科(指藝術等)對于民主教育和社會公正至關重要。學校課程以理性知識為主,忽略了其他學科的價值與貢獻,這對于整個社會的健全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2)不利于學生個體的發展。由于學校課程對于以理性知識為主的課程更加重視,學生受到這一評價導向的引導,忽視那些與身體活動相關的課程,最終成了片面發展的人。另一方面,按照現有的評價體系,學生如果無法學好那些以理性知識為主的課程,就會受到教師、家長、同伴的輕視和排斥,并且將來受到就業市場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