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學習環境對學生身體的限制及其后果
為了讓學生學習更少地受到身體活動的干擾,最大效率地接受知識,學校教育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一個相對封閉而又便于監視和管理學生的環境。正如??滤f,工廠為了獲取最大利益,消除各種不利因素,如怠工、偷盜、騷亂、密謀等,把所有的工人聚集到一起,統一實施監督和管理。其實,學校也采用了工廠管理的模式,將學生群體集中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內,實施班級授課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時間內傳授知識的效率。在這個相對封閉的學??臻g和環境中,集中對學生進行監視和限制。具體來說,學習環境對于身體的監視、壓抑和限制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的。
(一)通過現代學校建筑來規訓學生身體
現代學校建筑對于學生身體活動的規范和限制,首先體現在圍墻的阻隔作用上?!敖ㄖ淖畛跄康木褪菄簦簿褪侨私柚诟鞣N材料,從大自然空間中圍隔出一個人造空間來,所以圍墻是建筑的最初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空間形成的基本手段?!?img alt="石艷.我們的“異托邦”——作為社會空間的學校[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66."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23CA4/28709703807063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15016-56qIYwfPJnJmJDjbnfoyO6yHv3pPbcA2-0-5f5627034da309bf46ad1eb12f123754">
圍墻造成學校建筑布局呈現出一種分區式的結構,如學習區、活動區、休息區、吃飯區等。這種分區式的布局就成了福柯所說的“差異地點”。“差異地點”都有它精確而特定的功能。因此,“在什么場合做什么事”就成了各個差異地點的最重要的要求。例如,在學習區的活動只能是學習(心智訓練),與學習無關的身體活動會受到教師的監視、排斥和壓制。學生也會受到一些教室文化的限制,例如,教室正前方懸掛的諸如“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等觸目驚心的標語,無時無刻不在警示學生。這使得學校教室成為規訓學生身體活動最嚴厲的場所。
學校圍墻對于學生身體活動的規訓,還體現在使學生身體活動與社會隔絕開來?!安粌H僅使學生固定在學校空間中,也使得學??臻g在進一步嵌入社會空間的基礎上,與所處的地方社會逐漸脫離?!?img alt="石艷.現代性與學校空間的生產[J].教育研究,2010(2)."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23CA4/28709703807063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15016-56qIYwfPJnJmJDjbnfoyO6yHv3pPbcA2-0-5f5627034da309bf46ad1eb12f123754">圍墻的存在,使圍墻內的世界成了非世俗世界,使圍墻外的世界成了非教育領域。因此,圍墻內的學生學習是很少與世俗世界有關聯的理性知識學習,圍墻外的世俗生活是脫離了理性精神的瑣碎現實。
現代學校建筑的圍墻還呈現出逐漸隱形的趨向。為了對建筑物內的學生的身體活動進行清晰而細致的監視和限制,學校建筑物的設計傾向于采用一種越來越“透明化”的方式。例如,用大塊透明的玻璃來取代傳統的不透明的墻,形成了類似于寫字樓內透明辦公室的學校教育空間,使學生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在別人(如校長、班主任、教師、大隊長等管理者)的注視和監測之下。
(二)通過單元格空間環境限制學生身體
學??臻g管理首先依據的“封閉”原則并不能完全滿足限制學生身體活動的需要,也就是說完全密閉的空間是理想化的規訓機制,但實際上學??臻g環境對身體的規訓通常是以一種更加靈活和更加細致的方式來進行的,即單元定位?!鞍凑漳撤N禁欲主義,孤獨對于肉體和靈魂都是必要的?!?img alt="福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23CA4/28709703807063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15016-56qIYwfPJnJmJDjbnfoyO6yHv3pPbcA2-0-5f5627034da309bf46ad1eb12f123754">在學校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環境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相應的位置,每一個位置需要對應相應的學生。這種空間環境上的單元格將學生身體活動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實體,從而禁止學生不受紀律限制地四處走動,以及學生的缺場行為,以便給予每個人時時刻刻的監督,并對其學習行為進行評價和判斷。
在學校教育中,座位是單元定位的主要依托載體,也就成了規訓學生身體最重要的載體。因為座位是人們能夠看見觸到、實體存在的有形物體,把學生身體固定在座位上,是教師最容易管理秩序的一個方式。這主要是通過秧田式座位結構以及對學生身體姿勢的規定來實現的。
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秧田式是學生座位排列的主要形式(見圖2)。在這種秧田式座位結構中,學生像一棵獨立的秧苗一樣,按照一定的間距左肩臨右肩、前額對后腦,通過一種橫成行、縱成列的整齊排列,集體一致面向講臺上的黑板和教師。秧田式座位結構首先保證了學生固定在自己“應該的位置”上,每一個人對應一個相應的位置。如果某個學生缺席,教師對于何人缺席會一目了然?;蛘呷绻硞€學生坐在別人的位置上,教師會有相應的規范性調控措施。與此同時,秧田式座位結構使站在位置較高的三尺講臺上的教師,能夠更輕松地掌握和觀察講臺下整齊排列的學生的一舉一動。學生的身體活動、學生之間的互動沒有任何隱蔽的機會,都被教師“盡收眼底”。因而,秧田式座位結構,形成了一個更容易監視和限制學生身體活動的教室環境。
秧田式座位結構保證了學生的身體活動無時無刻不處在監視和限制之下,而后便是教師對于學生身體姿勢的不斷提醒和矯正,這種不斷的提醒和矯正成了對身體進行規訓、使學生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的一個最直接表達。下面一個案例描述可以更好地說明這一點。

圖2 秧田式座位結構
英語老師站在講臺上,領著學生在反復地誦讀英語中的一個句式:What's the date today? Seventh of May。突然,英語老師停止了領讀,聲色俱厲地喊道:腳并攏,坐端正了,手指指著課本讀。當英語老師剛說腳要并攏時,我作為一個課堂觀察者,誤以為接下來要讓學生做什么事情。直到英語老師說完,才發現老師只是在規訓學生的身體姿勢。但我不太明白讀英語句式為什么需要按照老師的標準,腳一定要并攏。過了一會兒,英語老師又停下來,這次是呵斥一個男生:老師剛才說腳要并攏,沒聽到呀?!腳伸那么長,伸到前排同學那兒去了。收回來并攏!
教師在讀英語句式的過程中提出腳要并攏的要求,并且呵斥一個把腳伸向前排同學那兒的男生,筆者后來猜想這種要求和做法的主要原因在于,避免學生的身體動作影響知識的接收,也避免學生的身體活動侵入別人的空間而影響別人的知識接收。用一個隱喻或許能更清晰地說明教師的想法:教師像一個充滿飲料(知識)的大容器,而學生則像一個個躺在流水線上等待著被灌入飲料(知識)的飲料瓶。如果飲料瓶在流水線上的姿勢不那么準確,那么教師很難將自身容器里的飲料(知識)灌入學生之中。而若一個飲料瓶侵入別的飲料瓶空間,就會產生一種類似于“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后果,從而使飲料(知識)的灌入更加困難。因此,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教師會很敏感地關注學生的身體姿態,甚至是那些一般人都無法注意到的身體部位,都必須符合教師設置的規范。
另外,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攝像頭”等技術設備被學校廣泛應用到對學生的管理工作中,成了教師監督學生的一個重要輔助工具。攝像頭的工作機制與邊沁提出的“全景敞視建筑”相似,可以說,攝像頭是現代社會的“全景敞視建筑”。攝像頭所處位置就如同“全景敞視建筑”中的高塔,可以不受時間限制地監視學生的一舉一動;因為攝像頭能夠將學生的活動記錄和保存下來,因而,可以在家長會等場合中進行回放,以此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是否做到了“一心一意”。
(三)通過社會空間環境監視學生身體
“紀律是一種等級排列藝術,一種改變安排的技術,它通過定位來區別對待各個肉體?!?img alt="福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23CA4/28709703807063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15016-56qIYwfPJnJmJDjbnfoyO6yHv3pPbcA2-0-5f5627034da309bf46ad1eb12f123754">為了維護課堂紀律,教師通常會根據自身對于兒童身體活動優劣表現的判斷,將學生分配到相應的空間當中,從而產生了一種等級化的空間。這時的空間已經不是物理意義上的空間環境,因為融入了教師的主觀判斷、個人偏好、意識形態,因而這種空間環境是一種“社會空間環境”。在社會空間環境的形成過程中,教師通常不會考慮兒童的感受,而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和要求來給兒童分配空間。下面這個案例描述可以說明這一點。
獨自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年級小學生李樂天因為小動作被數學老師訓斥為浪費其他同學的時間后,數學老師嚴厲地問他:“班主任不是給你換位子了嗎?你怎么還在這?”其實,在上午時,李樂天就一直坐在教室的最前面,下午的時候他未經老師的同意,自己把課桌搬到了教室的最后面。數學老師在課上發現了這一點,因而質問他。數學課下課后,班主任就來教室給李樂天換座位了,把他的桌椅搬到了教室的最前面,緊貼著講臺的臺階,與教師批改作業時的課桌僅僅隔著一個狹窄的過道,這意味著李樂天要時刻處在老師的眼皮子底下了。雖然李樂天從最后一排搬到了教室的最前面,但是不變的是他仍然沒有一個同桌。班主任邊給他搬座位,邊憤憤地說:“朽木不可雕也!”這句話被李樂天聽到,他仰著頭好奇地問班主任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班主任說:“回家問你爸去!你媽媽也這么說你,這不是我們的問題了,是你自己有問題!”
在這個案例描述中,李樂天在教師的眼中是一個“愛搗亂”“愛做小動作”不符合學習規范和標準的學生,因此,李樂天在從2014年9月入小學到2015年5月這短短不足一年的時間中,就被貼上了“朽木不可雕也”的標簽。因而教師將其放置于教室的最前面,時時刻刻地監管他。為了不讓他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他也不可能有同桌。李樂天所坐的位置,是教師按照他的身體活動表現,通過座位的調整對他實施的一種變相懲罰策略。在我們的教育實踐觀察中,教師通常都會這樣給“特殊學生”設置一種懲罰性的“特殊空間環境”。同時,教師也通常會根據學生的身體活動表現、學習成績等,給學生設置一種獎勵性的空間環境,例如,安排他們坐在教室的前排與中間排之間的黃金區域,這是學生視覺位置較好的區域,也是師生互動交流較佳的位置。
教師還會根據學生的身體活動表現、學習成績等要素來任命班干部,因此“教師”“班干部”“普通學生”三個群體,分別將自己固定在自己的等級位置上,扮演著與自己等級位置相符合的角色,創造了一個等級化的空間環境。教師處于等級化空間環境的最高層,屬于權力的給予者和頒布者;班干部處于等級化空間環境的中間層,是教師賦予權力的實際執行者;普通學生處于等級化空間環境的最底層,是被權力規范和限制的對象。下面一個案例描述可以恰當地說明這種等級化空間中的不同人物角色。
12點50分到13點10分是午會課。數學老師來到教室讓學生排隊等著她批改作業。在排隊等待的過程中,小班長一直充當著老師的小助手,時不時地訓斥那些排隊時講話、打鬧的學生?!霸趺磁抨牭??! ”“羅濤,就你最忙啊,老實站著排隊!”小班長看到羅濤在被自己訓斥一會兒后又不老實了,大聲喊道:“羅濤,警告兩次!”羅濤似乎有點不服,嘟囔著:“我排好隊了啊?!痹诮套琅赃呑臄祵W老師聽到,立即停下批改手中的作業大聲呵斥道:“羅濤,我都聽到班長說你兩次了,我再聽到一次,就叫你爸爸來學校!”聽到老師的嚴厲警告,羅濤不作聲了。
在這個案例描述中,小班長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否聽話、是否能管理好自己的身體活動等多種要素,綜合評判而任命的。他們在教師無暇顧及一些紀律問題的時候,按照教師的標準(排隊時不能亂動)實施教師賦予的權力,幫助教師監視普通學生的身體活動。在小班長的權力執行受到阻礙時,位于等級化空間環境最高層的教師會及時幫助班干部執行權力。并且,教師通過“叫家長”形成更強大的震懾力,從而達到管理學生身體活動的目的。而如果這種“叫家長”的行為實現,那么,空間的規范和限制便會從學校環境延伸到家庭環境中,父母會按照教師的說辭繼續對不服從管理、做小動作的兒童進行訓斥甚至懲罰。
學習環境通過學校建筑環境、單元格空間環境,以及社會化的空間環境來規范和限制學生的身體活動,使學生身體局限在一定的范圍或者空間內。這對于學生學習產生以下負面影響。
(1)使學生學習局限于某個特定的地點,窄化了學生的學習資源。學校建筑環境的強大的功能分區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局限于特定的教室內,并且局限于自己的座位上。而教室之外、座位之外,則很少能夠成為學生學習的資源和場所。學生學習的是一種脫離了具體場所與外界環境的、無情境的文字符號。
(2)限定了學生與他者的互動與交往。將學生身體固定在某個特定的地點,阻斷了學生在物理空間意義上的互動與交流。當學習因為空間環境阻隔而變成個體化的時候,學生學習也就僅限于對抽象符號的接受了,合作能力、溝通能力、集體感的培養都無法在學校教育中進行。
(3)社會化的空間刻畫了擁有強烈等級意識的學生。當用一種社會化的等級觀念去安排學生的空間位置時,學生也就相應地具有了鮮明的等級意識。這種等級意識繼而會影響學生對自我的評價或定位,以及學生對他人的態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