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江市的幾所中學,九江三中的文學活動頗多,熱浪般的文學藝術氛圍培養出一批批文學藝術新人。九江三中連續幾屆的谷雨詩會活動中,有一個學生的名字被我記住了,她叫扈佐佩,每次活動都有她的參賽作品,且都被我們一致看好。
九月底的一天,扈文捷先生捧著一本書稿走進我的辦公室。他告訴我書稿是在三中讀高三的女兒佐佩這些年參加全國、全省、全市各項征文活動的優勝作品結集而成。時下,一家人商量著給女兒出版一本文集,給女兒留下一份關于青春的繽紛記憶。文捷一再請求我給該書題寫序文,客套地說給女兒寫作予以鼓勵。我沒有任何推辭便答應:面對這么優秀的文學新人,面對如此熱忱懇切的家長。
書稿乃扈佐佩本人命名《過站不停》。打開書稿,一篇篇獲獎作品,照亮了我的眼睛。在文稿的后記里,有這樣兩句話:父母和老師鼓勵我保留一部分,作為對逝去青春的某種祭奠。在這樣一個“過站不停”的變革時代,將寫我所寫、吁我所吁的最初痕跡留下來,而對于未來則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前面一句話似乎有些沉重,生命都是由青春的稚嫩走向厚實的成熟,何以悲觀稱其為“祭奠”呢?通過接下來的閱讀,我理解了她所謂“祭奠”的真實含義:從青春走向成熟,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遠離“美麗童真”的過程,在她的一首《慢慢慢搖》的詩歌中,她是這樣表述青春的迷茫://我們開始了橫沖直撞/不得不學會縫補堅強/我們開始了乘風破浪/不得不學會選擇放棄/我們開始了勇敢徜徉/不得不觸碰未知恐慌//……后一句話的意思,在后來的見面交談中,佐佩解釋說,之所以為“過站不停”,景為不要以為時間在等你,人生要有所成就,就得把握和順從時間向前流淌的慣性和力量。我被小才女明亮而堅定的目光所感染。我進一步審讀和思考,在她一首《過站不停》的詩歌里,我似乎能更加準確地獲取她的內心世界關于“過站不停”的情感密碼://彼岸花開牽引著追夢風帆/我在奔跑/時間沙漏為勇者記錄狀態//……//蕭瑟日子總會過去/這一路上未必孤單/過站不停/說好就要整裝出發/人生路上勇于擔當……
《過站不停》這部書稿,共收集作者獲獎作品57篇(件),分了六個部分:詩歌、小說、童話故事、散文、隨筆、影評。她能詩能文,亦評亦議。所寫題材,既有浪漫抒情的青春寫作,也不乏豐富聯想的“穿越寫作”,更有諸多切入社會敏感神徑的社會敘事,著實讓人不可小覷。作品中數不勝數、俯拾皆是的精彩人物描寫和瑰麗奇想,不得不稱嘆佐佩同學極富靈性和才情。
小說《飛翔的夢》里,她這樣描寫晁爽的俊俏:出生在中國的他,臉上卻嵌著一雙水藍色的大眼睛,這雙眼睛,是他全身上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上帝將他降臨到人世的時候忘了給他什么東西,但也賦予了他別人所沒有的東西。
小說《桑樹天》里,她這樣描述夢境中的美麗異國:有個頭戴皇冠,身穿龍袍的人在和一只手拿金色棒的猴頭攀談;一個憨態可掬的大眼豬身穿鎧甲,在討著身穿紗衣抱著玉兔的一個美女的歡心;一個漂亮的姐姐頭上頂著五彩的光圈,手提一籃彩色的石頭正在補著一個大大的“口袋”……
小說《老壺》里,譚謙才應朋友老李之邀偶然走進了收藏生活。他忐忑地坐在餐桌上,眼里看到:有的穿著格外體面,全身名牌,小肚子挺著,一副私企小老板的模樣;有的穿著休閑,襯衫外搭馬甲,戴著深色貝雷帽,胡子拉碴,散發一股子藝術氣息……當然,也有幾個像老李和譚謙才這樣,懷著好奇和欽羨之情的“粉絲”。
《一只壞了的燈泡里》,她是這樣描寫冬天的:冬天,總是黑得特別快,而且黑得特別徹底。
《拾荒者》里,撿垃圾為生的父親好不容易把唯一的兒子送到遠方的表哥那里寄養后,她是這樣描寫父親的復雜內心:他覺得自己很沒用,現在的他可以說是無牽無掛了。他覺得很舒坦,同時又感覺心里像被抽空了一般,緊緊地疼。
《鄰里之間》里,樓上張大姐在她的眼里:張大姐是個奔五十的中年婦女,具備這個年齡段大部分女人應該有的一切特征:體態發福,喜歡穿碎花布做的睡衣在院子里四處逛,遇到熟人愛神經兮兮地打聽家長里短,待人接物總有些刁蠻。
《貓式花語》里,她這樣寫:偷偷從主人家里溜出來的我,再也無法在黑魆魆的房間里獨自待著,我學會了舔舐手掌來清潔面部,但是我學不會舔舐由內而外的狐獨……
《小鳥的夢》里,和善的老人被獵人槍殺后:恍惚中,我看到了那位和善的老人,他正慈善地對我笑著。我還看到了果園里和煦的陽光,還有陽光下锃光發亮飽滿的果子。我好似看到了那幸福無限的生活……
類似這樣的精彩描寫太多太多,令我多次在閱讀中擊節叫好。畢竟佐佩才芳華十八,能以如此的細膩和犀利目光觀察生活,描寫人物豐富斑斕的內心世界,較之同齡人委實不多。
《過站不停》這部書稿,我最為看好的作品有小說《夢里依稀見過你》《換腦之后、佐佩續寫》,童話故事《貓式花語》《小鳥的夢》,散文《可愛的李白》《思緒里的那道風景》《嗅覺記憶》《隔靴搔癢》等篇目。小說也好、散文也好,童話也好,除了文筆上的流暢,結構上的合理,文字的張力與靈性,我更為看好的是佐佩寫作主題思想的明晰和自覺探尋。所謂主題表達,所謂文章立意,所謂思想審美,在佐佩的諸多作品里都得到了合理體現和鮮明表達。具有浪漫情懷的清純少女,寫出一組華美的文字并不罕見,而寫作中始終沿著一條思想主線去架構、去推進、去升華,卻是不容易做到的。這就體現了寫作者的智性或者說寫作的成熟。沒有主題的表達是蒼白的,有主題卻分散無形的文章是無力的。通讀佐佩的作品,大部分作品都是靈魂寫作,通過一個故事表現歷史變遷,通過一個人物映照當下社會,通過一段內心獨白審視人性的真善美丑,通過一則童話表達她對幸福生活和光明世界的理解等等。
《鑰匙串》以時空跳躍的方式串起祖孫三代人的生活,串起責任傳承的生命記憶。
《飛翔的夢》告訴我們,有夢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夢想的世界是一個創造神奇的世界。
《桑樹天》表達了這樣一個立場:世道人心,一切都在變;物是人非,真情永難忘。
《貓眼》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值得探討的社會問題:為保護個人隱私安全,卻無意侵害他人權益,類似這樣的“灰色現象”,我們當如何面對?
《老壺》想要表達的是:在“一切向錢看”的今天,許多人為了物質利益而異想天開,蠢蠢欲動,弄巧成拙,丟失了許多原本值得用終生去收藏和珍惜的東西。
《夢里依稀見過你》通過“穿越”的手筆,透視出“90后”一代新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情感態度,以及對幸福人生、光明世界的積極追求。
《拾荒者》想要表達的是:當一個人貧困到一無所有的時候,親情和牽掛會成為其平凡生命全部的價值和意義。
《貓式花語》通過一只流浪貓的遭際,似乎在啟示我們:喜好特立獨行,便注定了流浪漂泊的命運;流浪的生活也是真實的生活,不乏詩意的期盼,不乏智慧的修煉。
《可愛的李白》一文,通過對李詩的解析,意境的體會,把中國古代書生未能及弟的那番寂寞愁緒,時運不濟的無奈心理生動地表現出來。
《生活絮語》把少年一片潔白、清澄的世界展現給我們,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對待生活,平凡的生活也將回饋給我們一份豐厚的回報——獲得自由的鑰匙,領略生命的美麗。
……
佐佩的影評文章,我認為非常值得一讀。這些影評文章,讓作者寬泛的文化視野,敏銳的生命感知,獨到的藝術審美都得以體現。喜歡看電影和會看電影是兩碼子事。前者更多是文化參與,后者則體現一個人的思想深度和藝術素養。佐佩所寫的影評文章,無一例外地拿捏住了主題,用簡短的一段文字,精準地把影片推介給了我們。她善能抓住影片里最為生動的細節、場景和人物的內心活動,把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佐佩的影評文章,有頗多思想發現,頗多藝術體驗,頗多精神探索,頗多人物內心世界的發掘。
觀看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作者用了這樣的一組文字表達她對愛情的認知:真愛,不是膚淺的卿卿我我,也不是庸俗的利益交換,更不是一個簡單的可以隨意說出口來的字,而是一種堅定,一種勇敢,一種篤信,永不放棄。對于承載和沉沒了許多人夢想的Titanic,作者這樣評述:Titanic是一次虛榮與真實的較量,是一次生命與自然的較量,是一次丑與美的較量。每一個人都應該重新審視自己,懺悔過去,祈禱未來。
看了電影《葉問2》,作者寫了《人格的宗師》。在她的眼里,宗師是這樣的一種定義:他是一個平凡的百姓,他為了生活也要努力奮斗;他是一位不凡的武師,他維護著令人心生敬畏的國家尊嚴。看到這里,我一下就被感動了!武術比的不是力氣,而是人格,中國武術的精魂是“中和之道,不爭之爭”。文章的結尾處,她這樣寫道:作為一個普通的百姓,我們要有對家的責任心;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我們要有對祖國的責任心。這種升華十分完美而且必要。
電影《孔子》帶給佐佩對于孔子的全新認識。她在觀后感里寫道:令人感動的是他的“禮”,他拜見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總是要一叩再叩,一拜再拜,夫子一行回到魯國,面城而拜,孔子顫抖的身軀,窺見的又何止是衰老?“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這是孔子的話,也成為佐佩的收尾之筆,引用之精準到位,足見她的豐滿才情!
看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佐佩寫了《文化的味蕾》,她這樣寫道:《舌尖上的中國》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個地方的美食生態,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展現食物帶給中國人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展現食物背后人類的生存法則與智慧,串起中華兒女濃濃的鄉情與民族情結。文中,作者對色彩的處理,聽覺的安排,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都十分細膩,令我欣賞有加。
微電影《調音師》給佐佩帶來的藝術體驗是:影片以假裝盲人的調音師為主角,通過對調音師經歷的敘述,折射出社會中一些人冷漠冷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病態心理,以及人們相互防備的虛偽姿態;人們可以在盲人面前卸下面具,調音師也可以借助“盲人”這層身份去“偷竊”,即使被戳穿,也抱著僥幸的心理逃避責任,逃避現實。一段概述,足見作者對人性的敏銳洞察和對世態炎涼的切中認識,令人嘆服。
一篇好文章,應有大智之理、大善之情、大美之格。對佐佩的寫作,我也想提一點中肯的建議。所謂文以載道。什么為道?載什么道?這當成為每一位寫作者首當思考和面對的。再精美的文字,再精巧的設計,終究要為主題服務。文章的主題應穩穩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礎之上。人文精神即人與人之間的倫理精神。任何時候,寫作都要牢牢把握,致力弘揚生命至高、至上的人文精神。希望佐佩通過更加廣博的閱讀,更加深厚的蓄養,夯實科學知識基礎,逐步建立起“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哲學思辨體系,對所謂幸福、信仰、理想、價值觀等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核心把握。有這樣的用心和思考,作品一定能承載起厚實的生命。在選材上,應牢牢把握著名小說家劉慶邦先生反復強調的“貼著地面寫”,從自己的生活出發,與真實的世界面對,一定能夠寫出真實、大氣、感人的文學作品。融入生活,其中的呼吸注定成為一個寫作者寫作氣場的一部分。
靈氣、才氣、稚氣,構成了佐佩寫作的基本格調。靈氣,是她的敏銳觀察和豐富聯想;才氣,是她的文化積累和個我表達;稚氣,是她的天真爛漫和真實情懷。她的文字,給了我們青春的氣息,生活的味道,繽紛的世界,理想的原點。她對色彩十分敏感,她對光線富有想象,最為可貴的是她對文字的駕輕就熟。讀她的文字,時常會有一種欣喜,又會有一種意猶未盡。評論也是寫作,寫作也是評論,然而寫好一篇小說一篇散文,往往比寫好一篇評論文章更難。就像一件衣服,當沒有任何參照的時候,設計起來十分困難。衣服做好了,要你來點評,那就容易多了:這里長了,那里短了;這里肥了,那里瘦了;這里太夸張了,那里太守舊了……你盡可以說出很多道道。基于這種認知和理解,我不敢說點評佐佩的作品,只能作為一個文友,真實地將自己的感覺和感受進行一個整理。但愿,佐佩能夠從中覓得一點微微的亮色,從中得到一點啟示。
童年早已經收拾行李跟我說拜拜了,我還沉醉于長輩們的關愛,我還沉醉在酸奶的味道里……走過幸福的童年,走過“慢慢慢搖”的青春,心智日益成熟的扈佐佩被破格吸收為九江市作家協會會員。憑著她對文字的敏銳,憑著她對藝術的追求,破繭為蝶,集腋成裘,在文學的天空里,飛揚生命的智性,激揚生活的浪花,升華人生的品質。寫作,使她的世界更加開闊;熱愛,使她的信仰更加堅定。作為她的長輩、文友,除了虛度年華自嘆不如的自我認識,更有一種美麗愿景,在未來的中國文壇上,有一顆閃亮的星星屬于九江,這顆星星,她的名字叫扈佐佩!
寫作的堅持,就是生命的勝利。
文學的建構,就是精神的不朽。
佐佩,愿你把更多的美和發現,帶給我們。
2013年10月10日于市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