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軍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這是曾從軍梁、益(今漢中、四川地區),親歷過戎馬生活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詩句。此詩既點明了武侯墓的位置,又反映了人們對“才兼將相”的諸葛亮的敬仰與懷念。
定軍山在古沔陽(今陜西勉縣)城南,峰巒沿漢水起伏,東西綿亙十余里,主峰有十二座,又稱“十二連山”。它隔江與城北的天蕩山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兵家必爭。其西側的峰頂有大洼如鍋形,方圓四里許,可屯兵萬人,被稱為“仰天窩”,即當年黃忠為麻痹、倦怠魏軍,以逸待勞,埋伏兵馬之處。定軍山一戰,夏侯授首,為劉備一舉定下漢中。劉備歿后,諸葛亮數度北伐曹魏,均先屯兵于沔陽,治戎講武,俟機大舉。充滿傳奇色彩的木牛流馬就誕生于定軍山下的黃沙驛。
公元234年秋,正與魏軍對壘的諸葛亮病逝于岐山五丈原。“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他為自己選擇的最后歸宿地,不是后方成都或別處,究其緣由,漢中南屏四川,北拒中原的前哨基地作用,以及諸葛亮對定軍山的特殊感情,當是主要因素。其不死之魂,意在昭示、激勵蜀軍將士,莫忘保衛家鄉,矢志抵御北方強敵。
1981年夏末,我曾隨部隊抗洪救災醫療隊奔赴漢中地區救災,任務結束時有幸抽暇來墓前拜謁。武侯墓坐落于定軍山西麓武侯陵園。陵園經后世累代擴建,計有山門、東西廂房、享殿、寢殿等等,不必細說。令人感嘆的是,這位“大名垂宇宙”的歷史巨人,其墓冢與一般墳墓大小相差無幾。墓前只有一通石碑和一座墳亭,十分素樸,使人油然想起“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諸葛亮的遺囑來。
聯想東漢末年,厚葬成風,即使一般平民,囿于“孝道”與迷信,于喪葬亦往往不惜傾家蕩產。而諸葛亮生前既倡導儉樸、節用,死后又能“以身作則”,力戒厚葬。且早就上表于劉禪,稱自己家中有桑有田,子弟衣食足以自給,自己死后,不要使他們“內有余帛,外有盈財”……不能不令人感佩萬分。
墓旁有兩株合抱的漢代桂花古樹,人稱“護墓雙桂”。環墓有古柏54棵,象征諸葛先生年壽,惜已不足數,據傳為胡宗南駐軍砍伐所致。
199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