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從這里
走出位斬白蛇的布衣
若非這布衣
西入咸陽
南走漢水
復從漢水殺入關內
創立一個與漢水同名的朝代
誰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將如何稱謂
數億人該怎樣填寫
自己的族籍
這是筆者九年前詠徐州的一首拙詩,自然是有感于徐州舉義的劉邦,由古彭而咸陽,而漢中,而長安;由布衣而沛公,而漢王,而高祖,不僅改寫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創下漢家四百年基業,建立了國威赫赫的漢王朝,就連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漢族的稱名,亦由此而定!作為布衣天子的故鄉,徐州,對于中國與世界的影響可謂大矣!
往事已越兩千余年。作為漢高祖同鄉,多年行旅,曾使我有幸沿著劉邦的足跡西至咸陽、長安,駐足過漢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山城寶雞,漫游過曾是漢中王封地的漢中。不消說,歷史的風雨早已淹沒了故壘舊池,就連當年在國際上唯有羅馬城方能與之比肩的漢代長安,也只在如今西安市西北龍首原上留下漠漠遺址。而那座漢中市的漢臺——當年漢中王的大殿,也僅剩下空空的殿基。漫步臺上,低詠著前人“留此一抔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禁不住感慨萬端,惆悵莫名。可是細想起來,這詩句于無奈中不免帶有極大的偏失:尋根刨底,究竟哪里是兩漢王朝的基礎?何處是兩漢文化的根基?探本溯源,只能是劉邦集團肇始的豐沛,高祖義軍發難的徐州!大漢王朝正是由此發軔、發展、壯大、強盛,兩漢文化正是由此濫觴、奔涌、親和、融匯,終至輝煌、澎湃于世的呵!而每念及此,自豪之中倍添遺憾,為這千古龍興之地缺乏系統的漢文化旅游景點而深深惋惜。
不料今歲仲秋與市作協的同仁赴九里山采風,竟一下子圓了一個久遠的夢。本來,這“天空野燒連垓下,落日蒼煙接沛中”的九里山,就是名聞遐邇的楚漢古戰場,“十面埋伏”的殺聲猶在歷史的天幕間回響,而鬼斧神工的龜山漢墓,舉世驚嘆的金縷玉衣等大量文物的相繼出土,更顯示著漢文化積淀的無比豐厚。就在這一片依依熱土之上,忽然神話般地崛起一片漢代風格的大型古典建筑群!那雄奇、神秘的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那巍峨、莊嚴的青石漢闕,一下子拱出發黃的史冊,兀立于眼前;那“長安大道橫九天”(李白)的御道、漢街,倏地穿過時光隧道,坦蕩、壯闊地鋪展于足下。還有那兩側鱗次櫛比的亭臺樓閣、軒堂館棧;更有那皇宮內外琳瑯滿目的群雕、壁畫、避邪、露盤……伴隨著陣陣激蕩人心的漢風樂舞、威風鑼鼓,將游人帶進一片漢時月色,漢時烽煙!
這一切不是夢,勝似夢,陡地復活了一個民族的開拓奮進之魂,重振起古樸雄渾的大漢之風。它堪稱兩漢文化的展示基地,置身其間,游人于如癡如醉之中,該引發多少遐思,平添多少豪情!
199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