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序言

浮梁自古被譽為“文獻之邦”。“士趨詩書、矜名節”,文風鼎盛,人文薈萃。“衣冠人物之盛甲于江右。”歷代蒞任浮梁的縣令、教諭中也不乏崇文重教之人,如張景修、鄧文原、王臨元、何浩、劉丙、汪宗伊、沈嘉徵、黃泌、黃繩先等,他們或捐俸助學,或倡建學宮,或添置學產,或建章立制。歷代的庠序書院遍布城內與四鄉。有詩為證:“德教欣看四海敷,黨庠術序遍生徒。曾聞十室有忠信,敢道山城學者無。”([清]沈嘉徵《昌江書院》)“風景悠悠緬古初,村村杉竹護精廬。籃輿悄向門前過,十戶人家九讀書。”([清]凌汝綿《昌江雜詠》)這兩首詩中描寫的情景,“黨庠術序遍生徒”與“十戶人家九讀書”就是浮梁古代文風鼎盛的生動寫照。

教育為立國之本。崇文重教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歷史的車輪如今已經駛入了新的年代。為了更好地總結與繼承前賢的教育理念,進一步弘揚浮梁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筆者近年來多方搜集并整理了一些有關浮梁歷代書院的文獻資料,對原文作了校勘、注釋與簡析,以期對當代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和從事書院史研究的學者們能夠起一點借鑒的作用。

本書是按浮梁政協文史資料編委會工作計劃撰寫的。如果沒有他們的鼎力支持,這本書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問世。在寫作過程中,景德鎮軟實力研究院的彭中天、王志剛、傅旺生先生給予了大力支持,吳逢辰、賴匯川、吳思紅等師友提供了許多幫助,徐明柳先生通讀了全部書稿并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筆者學殖淺陋,書中對古代文獻的疏解與簡析一定存在不少舛誤之處,敬祈方家學者不吝賜教,以便今后在適當的時機做進一步的修訂與完善。

最后謹以四首小詩表達筆者寫作本書的初衷:

浮梁千載盛文風,仰賴前賢不朽功。

案牘勞形搜古帙,心香一瓣薦微衷。

七載山村礪雪霜,耕風耘雨自難忘。

至今五十三年矣,猶認浮梁作故鄉。

兩鬢添霜意未闌,潛心撰述覓清歡。

不求文字存青史,聊寄鄉愁一寸丹。

著書不為稻粱謀,欲藉棗梨心跡留。

重教弘文國之本,古為今用待吾儔。

韓曉光

2021年3月于品竹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文县| 高尔夫| 南和县| 枣强县| 阿拉善左旗| 新龙县| 井陉县| 新绛县| 阿勒泰市| 井陉县| 神木县| 神木县| 紫云| 图片| 扎鲁特旗| 大荔县| 腾冲县| 南华县| 洛扎县| 汉阴县| 辰溪县| 武陟县| 五河县| 富蕴县| 儋州市| 信阳市| 达州市| 乌拉特前旗| 柏乡县| 大英县| 仪陇县| 乌兰浩特市| 娄底市| 沙河市| 湖口县| 吴忠市| 鹤岗市| 旬邑县| 柘荣县| 绩溪县| 文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