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8章 雙音合笛翠琴枯 梅園夢笑傲江湖

上回說到蔡邕竇輔一行出游,后在顧雍的提議下,便上山游姑蘇臺。當眾人到了山頂。而顧雍欲帶眾人前往‘玩月池’時,蔡琰突然大叫:“看!那是什么?”

蔡邕等尋聲望去,見蔡琰指著遠處一片白色。顧雍笑著說道:“小師妹,這是震澤(今太湖)。”

蔡琰急道:“不是!不是!是震澤邊上那一小片雪白!”

眾人仔細辨別,才發現在震澤不遠岸邊上有一小片白色。但不知是何處,故而皆望向顧雍。

顧雍疑惑道:“這…雍亦不知!”

蔡邕笑道:“無妨,一會便去那處,一探究竟!”

聽到蔡邕承諾,笑蔡琰方才靜下心來,隨眾人游覽起姑蘇臺。

此時,大部分樓閣皆已被火燒盡。但是,布局仍依稀可辨。且山水依舊,故風光甚佳。東看闔閭(城),北觀虎丘(山),西望震澤(湖)。一時間,使人心曠神怡。

竇輔一直不知曉這到底是何處。直到顧雍帶眾人來到一處池塘,說道;“此處便是‘玩月池’。當年夫差為了讓西施賞月,故而建造。”

竇輔總覺得此地有些熟悉,被顧雍這一解釋終于像起來了:這便是后世的靈巖山!只是那是的玩月池比現在可小太多了,估計是后人重現建造的。可是這山上的寺廟呢?

這時是漢末當然沒有寺廟。不過就在三國之后的兩晉南北朝,可是迎來了道教好佛教發展的高峰。在南北朝數百年間,早就了多少佛寺古跡。北朝中特別是北魏年間,建成了中國現在著名的雒陽龍門石窟,山西云岡石窟!還有嵩山少林寺,恒山懸空寺!另外前秦時期建成了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而南朝宋齊梁陳短短數百年間,更是不知興建了多少?著名詩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直到隋文帝南下滅陳,中國才再次統一。

這一時期,是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靈巖山上的靈巖寺,以及著名的寒山寺皆是這一時期的產物。為何這時期佛教如此盛行,最主要是常年戰亂,人們尋求心里慰藉,同時也是因為皇帝及權貴們推崇。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武帝,一生三次許身佛門,不做皇帝要做和尚,然后再由大臣花重金為皇帝贖身。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皇帝。據說,和尚原來可以吃肉的,就是這位梁武帝,提了要求,從此和尚再不能吃肉了!

眾人游完姑蘇臺后,直接望震澤而去,去尋找蔡琰發現的那片白色!

午后一行人來到一處小山嶺,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漫山遍野的白色,如同進入了雪的世界。小蔡琰首先忍不住,沖下馬車,奔向‘雪山’,隨后,眾人皆疾步追去。

一陣微風吹過,漫天飛舞,暗香浮動。蔡琰驚嘆道:好多梅花啊!竇輔此時已經知道此地為何地,后世這里便是鄧尉山香雪海(在今蘇州光福)。

蔡邕亦為這漫山的梅花所傾倒,久久沉吟,隨即做在梅樹下,取出焦尾,緩緩彈奏。而竇輔亦被這眼前景象及琴聲迷住,不禁想起后世一首詩,喃喃道:

路盡隱香處,翩然雪海間。梅花仍猶在,雪海何處尋。

“大兄在吟詩嗎?琰兒覺得好美,不如將其刻下來!”不知何時,蔡琰走到了竇輔身后,歡聲道。

竇輔回頭,見到蔡琰對其淡淡一笑,轉身跑開,來到梅林深處,隨著蔡邕的琴聲,在一片雪白的世界里,翩翩起舞。

只見蔡琰一襲白裘,仿佛完全融入了這方天地。小臉蛋因為奔跑,紅撲撲的,一雙大眼睛充滿著靈氣。竇輔看著歡快的蔡琰,突然想到她將來那悲慘的身世,一時間情難自抑,仿佛有一股氣堵在胸間。

不自覺的將柯亭笛自腰間取出,將其橫在唇下,那清冷幽靜的笛聲,不經意間傳入眾人耳中。

一行人皆無心觀賞眼前美景,紛紛閉目,用心聆聽。蔡邕停下了琴,細細感受笛聲,慢慢的開始合著笛音,重新開始彈奏。

當然這一切,竇輔完全不知道,此時的他,已經全心沉醉于前世情感的遺恨與對蔡琰遭遇的悲憫中…

一曲終了,眾人久久不愿睜開雙眼,仿佛一睜開,便會離開那個世界一般。直到零星的點滴,落在臉上,濕濕的,涼涼的,這才猛然驚醒,原來下雨了。

眾人忙急著找地方躲避,途中遇到一位山農,便隨其一道望山下一處祠堂避雨。

進了祠堂,眾人紛紛向老農致謝。蔡邕隨即向其打聽。方知,此山上的梅花,相傳是漢光武帝云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鄧司徒所種,而此處的祠堂亦是為了紀念鄧禹所建。

眾人雖然不信,但是依然向祠堂內的鄧禹雕像行禮。作為中興大漢的一代名將,大家都是極之尊敬。

老農見眾人似乎不信,指著院中四株柏樹,道:“看見沒有,這就是當年鄧司徒親手種下的,已經有一百多年了!”

眾人一看,只見那四株柏樹,筆直堅挺,看其樣貌,確實有百多年了,一時紛紛猜測,是否其后人,有一支流落至此。

而竇輔看到這四株柏樹震驚莫名,因為他知道這四棵樹,到了后世依然存在,還分別有了名字:清,奇,古,怪!據說是乾隆親自賜名的。而這座祠堂,后世真的叫司徒廟!那時,樹齡已經高達一千九百多年,竇輔在后世曾經來看過,還曾感嘆,歲月悠悠!不想自己有朝一日,居然可以看到一千多年的樣子!心中一時五味雜成。

這時,蔡邕對竇輔道:“這位鄧禹鄧司徒,乃是南陽新野人!當年也曾盛極一時,與汝南袁氏,弘農楊氏,還有扶風竇氏,就是輔兒本家!皆是大漢的豪門望族啊!只是在明帝與章帝時,遭到屠戮,族人四散,這里說不定就是其中一支后人修建!”

竇輔默然點頭。這時,蔡琰湊上來問道:“大兄!方才那首曲子,有名字嗎?“

竇輔心不在焉道:“有!梅花三弄!”

蔡邕叫好道:“好名字!輔兒,這曲子得自何處?莫非又是汝自己作的?”

竇輔只得硬著頭皮,道:“此曲因方才見漫山梅花,一時感懷身世無心之間吹奏,乃是那位秦風秦前輩創作!”

蔡邕點頭道:“確實,此曲纏綿,悲愴,脫俗,似爾這般年紀如何有這樣的經歷與感慨啊!原來是隱士高人所創啊!”

蔡琰接著道:“父親,方才用焦尾琴所彈奏不是與大兄吹奏之曲,極為相似啊!”

蔡邕笑道:“那是為父依輔兒吹奏之曲,按音律改編的琴曲而已。并無不同!”

蔡琰忙道:“父親,那能將這首曲子教給琰兒嗎?”

蔡邕溺愛的說道:“呵呵!當然可以,只要琰兒喜歡就好!”

不提蔡琰多么興高采烈,竇輔亦暗自吃驚:不愧為琴中圣手,只聽我吹一遍,就能按照音律改編為琴曲!

當然,竇輔亦不知道蔡琰的心思。

這時,天色見晚,但卻不見雨停。眾人商量著,今晚恐將要在此處過夜了。于是,典韋馬鳴隨老農出去砍了些柴火,先在屋外檐下生火,將撿回柴火烘干。

蔡琰不解,問其原因。老農笑道:“山間晚上風大,寒冷!且有野獸,必須烤火。而柴火如果不先烤干,會產生大量的濃煙,無法使用!”

蔡琰點頭,竇輔亦在一旁幫忙,心道:這些可是書中沒有的啊!果然讀萬卷書,仍需行萬里路啊!

隨著落日最后一抹余暉,消失在山的那一邊。南方早春的山間格外濕冷,這時才慶幸遇到這位山農,否則這一夜,恐怕不好過!

蔡邕與顧雍相依,馬鳴與山農一起,典韋堅持要守夜,竇輔拗不過她。而蔡琰則非要縮在竇輔身邊。

眾人皆已入睡,唯有竇輔心事重重,無法入睡。抬頭望見門口矗立的鐵塔般的漢子,心中暖暖的,眼眶濕濕的,不由想起十多年的那個夜晚,他的父親典忠,也是這般守護著他,竇輔感到自己欠這父子實在太多!暗自決心,一定要改變典韋的命運!絕對不能讓其再早死!

竇輔深深吁了口氣,低頭望向懷中的蔡琰,見到她甜美的笑容,心想:這小丫頭一定在做美夢!哎,為了自己,也為了蔡邕,一定不能讓悲劇重演!

老天真的會聽到竇輔的心愿嗎?典韋的命運真的能改變嗎?蔡琰的悲慘結局真的可以避免嗎?面對未知的前途,我們誰也不知道!誰也無法掙脫命運這張大網!這幾日注定糾葛在一起,彼此影響著!明天究竟會如何,只有等到明天才會知曉!

想著想著,竇輔沉沉睡去。可是,蔡琰到底在做什么夢呢?

夢中的蔡琰是幸福的,她見到竇輔騎著白馬來迎娶她。她終于做了他的新娘…

第二日一早,眾人醒來,雨早已停了,山農亦告辭離去。

一夜的雨,無數梅花花瓣打落,浸在泥土中,散發著真真幽香,混合著泥土與青草的清新,別有一番滋味。一行人踏著花徑,沿來時的路返回。

待到上了馬車,便繼續向著震澤出發。當太陽升起時,眾人已到了湖邊。

當看到停靠在岸邊的大船時,眾人皆猶豫,其中典韋反應特別激烈,臉都變成了綠色。

顧雍不解,竇輔笑著向他解釋,眾人坐船從海路回吳郡的經歷。顧雍知曉原由后,笑著說道:“那是在海上,風浪極大!恩師及諸位從未坐過船,第一次就做了海船,如此反應實屬正今日乃是在大湖中,雖然亦有風浪,但怎能與海上相提并論!且這船乃是顧家在湖上宴客之用,極之平穩!還請諸位放心!”

聽到顧雍這一番解釋,眾人才稍稍安心,皆隨顧雍上船。竇輔見典韋還在猶豫,便道:“兄長,若實在不喜,不如在此等候,如何?”

聽竇輔讓其在這等候,典韋毅然決然的邁向船上。待眾人上船,顧雍吩咐家丁開船。

一路欣賞風光,一路還有顧家精心準備的美味湖鮮。當一道菜端上之時,竇輔驚呼:“這是莼菜銀魚羹!”

顧雍一愣,道:“兄長方才所言何意?”

竇輔知道自己又說漏了,忙問道:“此何魚也?”

顧雍笑道:“此乃膾殘魚!柔若無骨,口感極好!大家不妨嘗嘗!”

竇輔嘗了一口,知道這就是后世著名的莼菜銀魚羹啊!沒想到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了!一時間,吃了個不亦樂乎。隨后,上來的太湖三白中的剩下兩白--白魚白蝦!他也懶得問了,反正吃就是了!

而眾人則一邊飲酒,一邊品嘗湖鮮。同時欣賞湖光山色。

竇輔一時間,以為自己回到了現代,與一群好友在太湖之中吃著船菜,喝著小酒。不知不覺中,有些微醉。

這時蔡琰開口道:“大兄!琰兒已經學會了昨日那首曲子!能否與大兄合奏一曲!”

竇輔暗暗吃驚,雖然知道蔡琰琴藝高超,不想一晚就能記熟譜子。于是開口道:“好!便與琰兒合奏一曲!”

焦尾琴與柯亭笛,這兩件稀世樂器,在竇輔與蔡琰的手中第一次開始了合奏。可是,卻是演奏的梅花三弄這首曲子,難道冥冥中預示著二人的感情亦會如此嗎?

一曲奏罷,眾人聽得如癡如醉,紛紛要求再來一首。

竇輔方才吹奏梅花三弄,只覺得胸中抑郁難平,又借著酒性,同時不愿讓眾人掃興,開口道:“琰兒,將焦尾琴借與為兄一用!”

隨著琴音響起,竇輔豪情萬丈的吟唱道:滄海一聲笑…

待竇輔奏畢,蔡邕不可思議道:“輔兒此曲,意境悠遠,出塵脫俗!而彈奏之法,又深通樂理!正所謂:大樂必易!輔兒僅憑宮商角徵羽,最基本的彈奏之法,卻能做此曲!實在是出乎意料啊!為師老懷安慰!”

眾人不知的是,此時竇輔十分醉了八分,以為自己回到后世,與好友唱歌呢!

顧雍亦極為佩服,道:“此曲何名?”

竇輔端起一杯酒,道:“笑傲江湖!”說完,一飲而盡,大笑道:“好酒!”倒地不起。

這時,才發現原來他是喝醉了。于是,將其送入艙內休息。

而就在此時,遠傳傳來聲音:前方乃何方高人?可否一見?

不知來人是誰?又怎會出現在湖上?竇輔這一番醉酒胡鬧,又會為其帶來怎樣的后果呢?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注:

1.此處的香雪海與司徒廟,皆為蘇州景點,在光福,太湖之濱。具體可以去查閱資料,亦可前去一玩。還是很值得的!特別司徒廟的四株古柏,確實距今1900多年,為東漢時期的,至于傳說,則是大家自己判斷了。

2.書中所說各處經典,皆是史實!若有機會,可以前往,真的不錯!尤其是北岳恒山懸空寺,又是一大奇景!

3.書中美食,皆為太湖特色湖鮮,美味,值得品嘗!

銀魚最好是早春后食用,春秋戰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白魚、白蝦并稱為太湖三寶。銀魚形似玉簪,色如象牙,軟骨無鱗,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鐵、核黃素、鈣、磷等成分。日本人稱其為“魚參”。銀魚可炒、可炸、可蒸、可做湯。銀魚炒蛋、銀魚氽湯、銀魚丸子、芙蓉銀魚等都是蘇式菜肴中的名菜。太湖銀魚,歷史悠久,據《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盛世產銀魚。宋人有“春后銀魚霜下鱸”的名句,將銀魚與鱸魚并列為魚中珍品。銀魚古稱膾殘魚。唐朝皮口休"分明數得膾殘魚"和宋代司馬光"銀花膾魚肥"的詩句。

太湖白魚:亦稱“鰷”“頭尾俱向上”而得名,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一。目前尚未養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是太湖名貴魚類。《吳郡志》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采之,隋時入貢洛陽”,當時白魚已作為貢品上貢皇庭。《吳郡志》還有“吳人以芒種日謂之入霉,梅后十五日謂之入時。白魚至是盛出。謂之時里白”。

莼菜又作菁菜,學名Braseniaschreberi。又名蒪菜、馬蹄菜、湖菜等,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鮮美滑嫩,為珍貴蔬菜之一。莼菜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常食莼菜具有藥食兩用的保健作用,正合黃帝內經中藥食同源的理念。主產于浙江、江蘇兩省太湖流域,湖北省西部利川市境內;4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摘帶有卷葉的嫩稍。

據《晉書·張翰傳》載,齊王眼周辟張翰為大司馬東曹椽,在洛陽。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莼菜、莼菜、鱸魚膾,說:“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后人常用“莼羹鱸膾”為辭官歸鄉的典收。

又據《世語新說·言語》:王武子問陸機江南有什么東西可以與北方羊酪相比,陸機答復,“有千里莼羹,但未下鹽豉耳。”當時人譽為名對。民間諺語:“摘老菱當心觸刺,采藥菜當心滑脫”。本意指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小心謹慎才好。

故而在漢末這些都應該有了!呵呵,一點笑知識,說得口水要流了。不說了!感興趣自己去研究可以去飯館吃,也可以自己做!

4.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

明朝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時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編為古琴曲,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此曲結構上采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復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復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而這里說的東晉桓伊,也是歷史上真實的柯亭笛后來的主人。

5.滄海一聲笑:是鬼才音樂家黃霑先生的得意之作!也確實是古琴能夠演奏的!其中故事是真實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遵化市| 张家界市| 河曲县| 亳州市| 安龙县| 炉霍县| 彰化市| 翁牛特旗| 进贤县| 九龙县| 鹿邑县| 鄱阳县| 连云港市| 晋宁县| 郁南县| 祁阳县| 雷州市| 浦县| 巩义市| 佳木斯市| 丰台区| 丘北县| 额敏县| 蒲江县| 信阳市| 武义县| 晋宁县| 阿克苏市| 石城县| 宜春市| 西吉县| 宜宾市| 昔阳县| 光山县| 平果县| 古蔺县| 望都县| 象州县| 新巴尔虎右旗| 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