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科舉:正途
書名: 歷史趣聞直播間:古人破防了作者名: 土山巔本章字數: 4152字更新時間: 2024-02-15 20:48:34
但是,有人不考試,依靠家中的勢力、人脈,也能進入好大學啊。但你試想:如果沒有高考,我們寒門子弟是不是連機會都沒有?直接給你來一個【世卿世祿】!你哭都沒有地方去哭!
“科舉制?!备叻溃骸暗谝粋€優點,就是公平?!?
這一刻,唐朝位面。
李世民驕傲道:科舉之后,天下英雄都入我彀中!
其實,你唐朝的科舉,也并不完善。科舉選拔出來的,也大部分是大家族的子弟。直到黃巢殺到了長安城,所謂: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世家大族,被黃巢一掃而空!
那黃巢為什么造反?
還不是參加科舉考試,遭遇失敗······真正嚴格的科舉考試,是從北宋開始。
//////////
“科舉制的第一個優點,就是公平!”高帆繼續道:“只要你努力學習,就能進入朝廷?!?
“而科舉制的第二個好處,就是可以擴大:統知基礎。”
哦?
怎么說?
“在之前的方式中,不管設定方式的人,最初是怎么想的,最后都會變成類似世卿世祿的存在?!?
也就是被大家族掌握晉升的通道。
“由此,自然是這些士族、大家族,最支持朝廷?!?
士族,就是朝廷的根基。
因為大部分的臣子,都是士族子弟。
“相反,在科舉制下,”高帆道:“普通大地主,甚至中小地主的子弟,因為都可以通過考試,進入朝廷,所以,他們也都支持朝廷。”
基礎。
擴大了基礎!
哪怕我只是一個小地主子弟,但是,只要我努力學習,就能進入朝廷。由此,我自然是支持朝廷的。
相反,世卿世祿之下:既然我永遠沒有機會進入朝廷,那我還支持朝廷么?
自然不!
“最后,”高帆道:“科舉制,還大大推進了文化的傳播,使更多人掌握了知識?!?
的確。
之前我作為一般人,學習做什么?
而現在,我雖然是一般人(比如中小地主的子弟),但是,只要努力學習,就能進入朝廷當大臣,我自然也開始認真學習起來。
“總之,”高帆道:“科舉制,是我們古代選拔人才的巔峰!”
“隋唐,開啟了科舉制度,但不完善?!?
“從北宋開始,有比較嚴格的科舉考試。”
“到了明清,科舉制來到歷史上的巔峰時期!朝廷大部分的臣子,都是科舉考試而來!”
“這里說一個題外話。”高帆道:“我們看一些電視劇的時候,比如【知否】,其中就提到了封蔭和科舉兩條路?!?
“比如電視劇中的梁家六郎,就吊兒郎當,不愿意刻苦學習,但是,卻也可以得到一個【封蔭】的機會,進入朝廷。”
“而齊小公爺,卻認真學習,最終通過科舉考試,成為了朝臣?!?
“那這兩種方式,有什么不同么?”
“簡單來說,”高帆道:“在宋朝,科舉走出的朝臣,更受認可,更受重用!”
“他們,被稱之為:正途!”
“比如,到了尚書這個級別,幾乎都是科舉走出的進士。”
“封蔭或者其他手段,進入朝廷的朝臣,很難走上高位!可謂鳳毛麟角!”
簡單說,你是考試考上來的,周圍的同事,你的屬下,你的上司,都對你是認可的。
你是考上來的么。
光明正大。
但是,如果你是依靠父親的封蔭,這才得到一個朝廷職位,那周圍的人······當然,不是說封蔭,就絕對沒有機會。但是,宋代明清,到了侍郎、尚書這個級別,幾乎清一色的都是科舉的進士?。ㄇ宄烊顺猓?
科舉,被世人稱之為【正途】!
你靠父輩的封蔭?因為你老子是大臣,有了功勞,由此獲得賞賜,讓你也成功進入朝廷?
那,就是沒有出息了。
當然,并非所有的進士,都能當高級別的臣子。只是,你是進士考上來的,那就有這個可能。
“所以,電視劇中,齊小公爺得到認可。而梁六郎,則被鄙夷?!?
封蔭,也是一個路徑。簡單說,就是你的父輩立功了,受到皇帝的賞賜、恩典,由此,作為兒子的你,也能進入朝堂。但是,卻沒有科舉那樣有底氣。封蔭,也不是沒有晉升的可能,但是,可能性更低。
呼。
終于說完了這個問題,高帆喝了一口茶水。
而此時,各個位面的人,卻都轟動了!
秦朝位面。
秦始皇看著天幕,手握寶劍,冷冷道:“什么?朝臣都由科舉考試而來?世人都尊崇文縐縐的儒生?那我華夏【尚武之風】何在?”
的確如此。
科舉制,導致民間文風鼎盛,同時,卻也壓抑了尚武的風氣。在科舉制之前,比如宋代之前,我中原民間,有很強的尚武風氣!唐朝,所謂【出將入相】,那就是說一個人才,外出可以當武將、大帥,回到朝廷可以當宰相!
這在【重文輕武】的北宋,是難以想象的。在宋代,你就算是狄青那種級別的武將,也休想在朝堂上有什么地位可言!
在文臣眼中,你武將算個屁??!你就算打一百場的勝仗,也不如科舉考試出來的儒生!科舉制,不是沒有缺點。自從科舉考試盛行后,中原民間從尚武,變成了崇文。人們羨慕的對象,從少年武將變成了狀元郎。
宋代所謂: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
也就是說,考上進士狀元,才是好男兒!你一個武夫,算什么好漢!
科舉制,也并非沒有缺點啊,當然,它的缺點還有很多······
西漢位面。
漢武帝看著天幕,陷入了沉思中。這位雄才偉略的君主,反復思考天幕高仙人說的話,最后有了決定:“今后,我大漢選拔人才的方式:察舉制、征辟制和科舉制并行!”
哦?
兩種方式并行?
高仙人,不是已經將察舉制、征辟制的弊端,說得清清楚楚了么?為何,你還堅持這種落后的方式?
“方式,沒有落后不落后,只有適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漢武帝睿智的眼睛中,目光一閃。
的確。
你以為古人都是傻瓜?不就是一個考試么,古人都想不到?一直到了隋唐,這才發明出來?考試,又算什么新鮮的發明?
那為何隋唐之前,就不用考試呢?
原因很簡單。
各種方式,都有對應的【生產力水平】。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哦?
高帆道:“簡單來說,在兩漢南北朝的時候,生產力落后!”
“那個時候,知識幾乎都掌握在大家族、士族的手中,所以,看起來漏洞百出的察舉制,征辟制沒有問題。”
的確如此。
那個時候,生產力十分落后,能學習知識的人,幾乎都是大家族的子弟!就說一點吧,能大范圍使用的紙張,都是東漢時期蔡倫發明的。在紙張之前,書籍只能寫在竹簡上。秦漢的時候,也有紙張,但是紙張的價格太過昂貴。
是東漢的時候,出現了廉價的,可以大規模推廣使用的紙張。
蔡倫是改進了造紙術,不是發明造紙術。
你想,戰國西漢的時候,書籍只能寫在竹簡上,那一根竹簡,才能寫幾個字?所以,有了【學富五車】的說法,其實,五車的竹簡,也沒有多少內容!如果放到現在,每一個初中生學習過的知識,寫在竹簡上,都有好幾車!
哦?
現在初中生都學富五車了?
因為一根竹簡,它也寫不了幾個字。
所以,在秦朝,在兩漢南北朝,知識的傳播途徑很有限,能掌握治理天下學問的人,幾乎都是士族子弟!所以,察舉制啊,九品中政制啊,在當時也是合理的!因為那個時候,能掌握知識的人,大部分都是士族子弟。
所以,選拔出士族子弟進入朝廷,問題不大。
可后來呢?
到了隋唐的時代,社會生產力大大提升!廉價的紙張,讓更多人掌握了知識!偏偏,除了士族子弟,這些普通的讀書人,沒有進入朝廷的機會!察舉制?九品中政制?之前就說了,其中的漏洞太大。
隋唐能推廣科舉制的根本,就是民間出現了大量掌握知識的平民子弟!這些人,卻無法進入朝廷。所以,由此才開始了科舉制······
古人,并非就想不到考試這種方法,只是之前,知識都被大家族壟斷。
所以,他們自然傾向大家族的子弟,進入朝廷。
一切的一切,都決定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
///////////
唐朝位面。
李世民道:“我豈能不知道,我朝的科舉制,依舊有很大的缺陷?”唐朝的科舉制有很多缺點,第一,就是不糊名!阿?也就是說,在閱卷的時候,考官就知道這文章是誰寫的。
這,還有什么公平可言?
如果考官和某個考生有關系,那豈不是就能讓這個考生順利通過考試?
文章是不糊名的!
其次,考官不僅僅看考試中的文章水平,還會參考考生平時的名氣!
什么?
參考考生的名氣?
比如,某個考生,平時做了很多著名的詩篇,流傳很廣,膾炙人口,由此擁有了很高的名氣和聲譽。那,他就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所以,明白了吧,為何唐朝出現了那么多的名詩?因為你只要做一些詩詞,有了名氣,也許就能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
名氣!
但是,這個名氣,也是可以操控的。比如,我來京師考試,不好好的學習,但卻成為一個【社交達人】!我,提前結交一些名人啊,請他們喝酒聊天啊,贏得他們的夸獎和青睞啊。這樣,我也有了一些名氣,豈不是能通過科舉考試?
其中的關鍵,是不是暗中送了禮物,甚至金錢······
等等,總之,弊端很大。
“朕,并非不知道本朝科舉的弊端。”李世民嘆息道:“但是,世家大族的影響力,實在是很大。”
“所以,朝廷在很多方面,不得不偏向世家大族?!?
你就看看唐朝的宰相,有多少是世家大族出身?
所謂: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唐朝的科舉制度,并不完善啊。
因為當時的世家大族,依舊擁有很強的影響力,直到:黃巢之亂!
還有唐朝覆滅后的五代十國!
連續的戰亂,徹底摧毀了世家大族的根基。所以,北宋之后,開始嚴格的科舉考試。五代十國的混戰,讓曾經的門閥貴族,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北宋位面。
宋真宗趙恒,滿意的點點頭。這天幕提到宋朝,往往說了很多負面的消息,什么一代車神啊,什么兩次【唇亡齒寒】啊,什么崖山必然失敗什么的。但今天,終于說了我大宋的優點!那就是科舉取士,文教天下!
這趙恒,不由得意的說道: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斤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宋朝皇帝,親自作詩勸導年輕人讀書,可見宋朝對科舉考試,對讀書人的重視。
明末位面。
京師,煤山,歪脖子樹前。
崇禎皇帝,拿著帶血的寶劍,踉踉蹌蹌的來到樹前:那寶劍,剛剛砍斷大明公主的手臂!崇禎皇帝看著天幕,卻哀鳴道:
“科舉考試?”
“選拔文臣?”
“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其中,文臣尤甚!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文臣不合心,武將不用命,我朝文武皆可殺!”
科舉考試,弊端很多,其中一點就是由此誕生了,強大的,歷經各朝各代的【文臣集團】!
文臣集團的出現,是好是壞?
當然,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叮!
“宿主完成歷史問題!獲得1000知識點!”
“由此,開啟今天第九個歷史問題:為何我中原王朝的國祚,都無法超過三百年?”
哦?
明末位面,正上吊的崇禎皇帝,好奇的看著天幕的解說。他被勒得喘不過氣來,而旁邊的王承恩大聲道:“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比如明朝存在的時間:276年。
而之后,清朝存在的時間:268年。(入關后開始計算)
唐朝存在的時間:289年。
這是為什么呢?
為何我中原的王朝,國祚無法超過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