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如果自認為老了,你就會變老
Logion
活得漂亮,就是活出一種精神、一種品位、一份至真至性的精彩。
在你人生的自然節奏和結構中,標記的是日歷上的時間和過往的歲月。在長壽面前,如果我們想重新詮釋年齡,就必須首先破除時間和年齡之間的簡單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去設想,年齡可以延展——當你能夠活得更久,也更有機會健健康康地活到老的時候,40歲、60歲和80歲分別意味著什么也會發生深刻變化。對你生命中不同階段的重新規劃,也正是以這種延展性為基礎的。
從表面上看,“年齡”這個概念好像很直接,就算小孩子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從某種意義上,小孩子對“你多大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些局限,因為他們純粹以多少年來衡量時間。年齡的概念既可以是生物學的(你身體的年齡),也可以是社會學的(其他人怎么看待你),還可以是主觀的(你覺得自己多大)。對年齡的這些不同理解,我們每天都能聽到——“現在我真是感覺自己上歲數了”“他們這個年齡能這樣子很不錯了呀”“你這個年紀可不該干這種事兒”。
當年齡變得可以延展之后,這些不同概念與年齡之間的關系也會發生變化。到這個孩子60歲的時候,他的生物學年齡與他的時序年齡也許會有很大不同,而他對自己的看法也有可能與別人對他的看法大不相同。關于年齡的這些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被打亂了,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用具體的時序年齡來標記我們的人生。
在你的人生中,對于什么是年輕、什么是年老,你會有自己的感覺。隨著時序年齡、生物學年齡、社會學年齡和主觀年齡相互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年老”的含義也會改變。在老年學家不斷引入的描述年齡的新詞中,這一點也非常明顯:年過花甲現在叫“青老年”,古稀之年如今是“老老年”,而耄耋之年則叫作“最老年”。
為了更好地認識“年老”的含義,我們還必須引入另一個衡量標準——死亡學年齡。這個概念不是根據你自出生以來已經過了多少年,而是根據你還能活多少歲來定義的。這個概念并不那么直接,因為也幸好,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會死。所以想要對這個概念有一些了解,我們需要看人口統計和死亡率數據(也就是在特定年齡死亡的概率)。在你生命中的任何時候,死亡率越低,就意味著你死亡的概率越低,你的剩余預期壽命就會越長。因此,死亡學年齡與死亡率呈負相關,你的死亡學年齡也比你的時序年齡更能代表你總體上的健康狀況。就人類而言,死亡率越低意味著越健康,也意味著還能活更多年——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更年輕”的表現。
你給予大腦的信息很重要。如果持續夢想,積極規劃余生,大腦將充滿希望和新期待。它將幫助你保持身心健康,充分調動肌肉、骨骼、器官、神經系統和激素工作。
許多研究表明,積極或消極地看待衰老實際上會影響晚年生活質量和壽命。更令人驚訝的是,一些研究表明,當我們認為“我老了”時,大腦功能會下降。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托馬斯·赫斯博士對60歲到82歲的人進行了記憶力測試,并比較了對自己的年齡與記憶力持消極態度的人和有積極人生觀的人。那些對自己的年齡持消極態度的人得分更低。換句話說,消極的想法會讓他們的記憶力變得更糟,比如,“我的記憶力很差,因為我老了”,或者“我的記憶力將會變差,因為我是一個老人,人們因此而輕視我”。[3]
2016年一份對愛爾蘭4135名老年人進行的為期兩年的研究顯示,那些對衰老持消極態度的人比持積極態度的人走路更慢,認知能力也不如那些樂觀的人。有趣的是,即使藥物或其他影響情緒和健康的因素被考慮在內,也會得到同樣的結果。該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戴迪·羅伯森博士說:“我們對衰老的思考、表達和書寫方式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每個人都會變老,但如果我們在一生中對衰老持消極態度,它會對我們的心理、身體和認知健康產生可測量的有害影響。”[4]
安慰劑和反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效應是一種現象,即一種沒有療效的假藥,如果使用者認為其有效,它就會產生真正的效果。相反,反安慰劑效應是指一種實際上有效的藥物,卻被證明對那些不相信其效力的使用者無效。兩者展示了思想對我們身心的強大影響。
我們在晚年給自己傳達積極樂觀的信息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當我們喜悅、快樂,認為自己高貴的時候,大腦的運作最活躍,表現也最高效。
信息是大腦的食物。就像為了保護身體健康關心吃的東西一樣,我們需要關注讓我們大腦健康的信息。如果吃錯了東西,我們可能會消化不良或食物中毒,體重增加或減輕,生病甚至死亡。同樣,有些信息給我們希望和夢想,而有些信息讓我們氣餒、生氣或悲傷。好的信息能造就好的大腦,正如健康的食物造就健康的身體一樣。
關于晚年,你給大腦提供了什么樣的信息?從別人那里得到了哪些信息?大膽拒絕那些社會公認卻不利于你晚年健康、快樂和充實的想法。不管媒體帶來多少令人沮喪的信息,你都可以決定自己對變老的態度。下半生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過圓滿的生活。珍惜這段時光,發自內心地認為它珍貴而有意義,用能帶來期待、激情、夢想和希望的信息不斷去激發你的大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