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方法
(一)
把這個問題擴大看,我們自應將傳統文化內容納入正式教材中。目前大陸在輔助型學習中實施的傳統文化教育(例如校編教材等),業已不遜于臺灣,某些地方甚至勝于臺灣,差別在正式課程與教材。
過去大陸的小學教本,基本上并無文言文,即使是中華書局的《中華活頁文選》也一樣。臺灣的小學,教學目標則是“培養學生有效應用中國語文,……進而提升欣賞文學作品之能力,以體認中國文化精髓”,所以傳統文化比重較高,四至六年級也要求學生能主動閱讀古今文學作品,教材則融入文言文。
中學時,文言與白話之比例,要由百分之十五遞升至百分之三十五。到高中,語文教育目標定為“培養閱讀文言文及淺近古籍之能力”,所以文言的比例是一年級百分之四十, 二年級百分之四十五, 三年級百分之五十。這個比例,似乎也高于大陸。而更要說明的是
1.這是臺灣在陳水扁當局“去中國化”政策下新的課程綱要規定,平均文言占百分之四十五,從前則高達百分之六十。
2.除了百分之四十五,還有百分之五的彈性空間。故若書局愿意,盡可再增編屬于文言的內容。
3.這個比例詩歌并不計入。另外白話部分也可以選古代接近白話之作品,例如《紅樓夢》《水滸傳》等。故若把這些合并計入,比例自然更高。
4.即使如此,臺灣學界教育界對此仍頗不滿。因此余光中、張曉風等作家發起“搶救國文”運動,呼吁不可輕率降低文言文的比重。
5.除了語文課本外,高中生尚需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內容實即《論語》《孟子》。語文課本中,每冊也都有一課文化經典教材,以《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為范圍。每冊又都還有一到兩課古典詩詞。所以即使是在目前課程綱要已改的情況下,學生能由正式教材中獲得的文化經典教育也還不少。
在大陸,目前教育體制中,教材及其體例仍是主導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的主要途徑,要想發揚傳統文化之美,就須改革現行教材,讓傳統文化能體現于教材中。體現的方式,一是整體架構,也就是課程綱要,二是具體選文。
目前這方面已經進展很快了,吾人掬誠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