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念認知療法:具身體現與探詢練習
- (美)蘇珊·L.伍茲等
- 887字
- 2024-02-23 18:36:28
關于語言和影響本書寫作內容的說明
雖然我們學習佛教心理學,但是我們并不認為自己是佛教徒;相反,我們將佛法放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將它作為當代正念的一種表達,并且也與我們在心理健康培訓方面的實踐相契合。我們知道,許多人對非佛教徒教授這些練習的做法持不同意見。的確,有許多人認為正念類課程是對佛法的過度簡化,并質疑是否應該通過醫療、教育和勞工機構來教授正念。除了對正念過度簡化和將正念商品化的不認同(Purser & Loy,2013),批評人士還認為,人們不能將正念從其倫理基礎上剝離出來,這樣做會導致誤解和誤用(Monteiro, Musten,&Compson,2015)。
我們認為,提供MBCT和相關正念類課程有著巨大的價值,這些都包含在一個隱含的倫理框架中。這一框架得到了自主性(知情決策)、慈善性(促進他人福祉)、非傷害性(無害)和尊重人權等醫療衛生領域關鍵倫理原則的支持。我們認為,教師應當理解佛法的起源、佛教心理學的關鍵原則,尤其是內觀(洞察冥想)練習,但我們堅定地認為MBCT是宗教背景之外的當代對正念的一種闡釋和實踐。
我們也對MBCT教學應該使用何種措辭進行了長期而艱苦的探索。我們是導師、教師、引導者、治療師,還是臨床醫生?我們是在提供教育、培訓、技能發展,還是心理治療?MBCT代表一個項目、一門課程、一種存在方式,還是一種干預方式?那些參加MBCT培訓的人是學員、學生、患者,還是客戶?最后,我們堅持傳統,稱自己為教師,為避免重復,有時使用導師和帶領者來替代,而與我們一起工作的人被稱為學員。對于MBCT的分類,盡管可能不完美,但是我們仍繼續使用課程或正念類課程來稱呼它,以表達它雖然具有治療性,但不是一種傳統療法,同時也不僅僅是某種教育和技能培訓。
最重要的是,在本書開篇之前,我們必須感謝喬·卡巴金在創立和開發MBSR方面所做的工作;感謝辛德爾·西格爾、約翰·蒂斯代爾、馬克·威廉姆斯,他們開發了MBCT課程,感謝他們的著作和研究論文,以及持續的科研工作。得益于卡巴金的遠見卓識,將正念引入醫療保健領域以用于緩解患者的壓力和痛苦,以及辛德爾·西格爾、馬克·威廉姆斯和約翰·蒂斯代爾將這項工作拓展到抑郁癥領域,我們才能從事目前的工作并撰寫本書。我們希望大家把本書視為他們工作的有價值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