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經(中國志怪系列)
- (戰國)佚名著 何中夏注釋
- 1756字
- 2024-02-04 11:20:10
怪物是如何煉成的?
一
《南山經》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麗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這是兩千多年前的一位旅行者所寫調查報告中開頭的幾段。這位在群山中跋涉的旅行者,沿著預先設計的路線行進,他可能是穿行于山間谷地的古老交通線,也可能是沿河谷溪流循水而行。他每到一山,就記下這一座山相對于他經過的上一座山的方位和里程,隨后他會記下他對這座山植被、水土的總體觀察,如:山上長什么樹?生什么草?是草木茂盛,還是童山濯濯?山上是否有水源?是否有河流流出?這些河流最終流向哪里?他還記下這些山上生活著什么樣的野獸、鳥類,水中有什么樣的魚類和兩棲類動物,他甚至記下了對山上草木鳥獸這類生物形態的細致觀察:那些樹或草長什么樣的葉?開什么樣的花?結什么樣的果?生什么樣的種子?那些飛禽、走獸、爬蟲、游魚長得什么樣子,它們的頭部、面目、軀體、四肢、尾巴、皮毛分別長得什么樣子?叫聲是怎樣的?習性是怎樣的?對人有無傷害?這顯然是一位既有耐心又很細心的觀察者。如果說這些關于生物形態的客觀性知識都可以通過觀察得到,那么這些草木鳥獸蟲魚叫什么名字,以及吃了這些草木的果實、鳥獸的肉或佩戴這些鳥獸的皮毛能治什么病,對身體有什么樣的好處或壞處,諸如此類的知識卻不是靠一時半霎的觀察就能得到的,這位旅行者必定還走訪了原住民,如山間的樵夫或打獵、采藥的山民,方才獲得這些地方性知識。他不僅關心山林溪流中的活物,也對山中的礦藏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記下了很多山中、河流中蘊藏的礦物,比如金、銀、銅、鐵、玉石、丹砂、雄黃、雌黃、硫黃、礬石以及各種各樣質地細膩、紋理美觀的巖石。這位旅行者將他沿途觀察所得和訪求所得的地理信息、博物知識,以山為綱,分門別類,表其名,寫其形,記其用,一一記錄在案,編纂成冊,成為最早的一部基于實地考察的地理博物志,經過兩千多年的歲月蕩滌,這部書居然幾乎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五臧山經》。
我們今天看到的《山經》,分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五篇,每一篇又按照山的不同走向、序列分為數個山次,《南山經》《北山經》各三次,《西山經》《東山經》各四次,《中山經》十二次,每一山次的山數從數座到數十座不等,各次按照特定的走向依次記錄每一座山的方位里程和自然物產。比如,開頭引的這幾段就見于全書第一篇,即《南次一經》的開頭,據此不難看出全書的內容和體例的大概。
招搖之山位列全書之首,具有起例發凡的作用,因此記錄比較完備:首先說明此山的位置,“臨于西海之上”。其次說明此山物產的基本情況,“多桂,多金、玉”。再次詳細描述了此山特有的幾種物產:有一種草,葉似韭,開青花,名曰祝馀,吃了可以耐饑;有一種樹,名曰迷穀,葉狀似榖樹,其實就是榖樹的一種,榖樹又名構樹、楮術,古人用其皮造紙,至今在山間田畔仍常見,因為此樹開花如絨球一般,細小的花瓣四出如光芒四射,故書中說“其華四照”;“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這當然就是動物園中常見的猩猩。猩猩長臂長腿,行走如風,故古人相信“食之善走”,吃了猩猩肉,變成“飛毛腿”。這座山上還發源一條溪流,名叫“麗之水”,溪流西流,注于西海,水中產一種東西叫“育沛”,大概是一種礦物,將它佩戴在身上,肚子里不長蟲子(“無瘕疾”)。
《山經》全書,記錄山峰四百多座,大小河流數十條,行程數萬里,記錄草木、鳥獸、魚蛇數百種,金石礦產十數種,詳細描述了其產地、性狀、習性、效用的草、木、鳥、獸、魚各有數十種。如此大規模的山川博物志不可能是出自一個人之手,而必定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精心籌劃的學術團隊集體勞動的成果。全書記山川脈絡清晰,載物產具體翔實,行文平鋪直敘,狀物繪聲繪色,通篇體例嚴謹,條理分明,雖眾物紛紜繁雜,但記述有條不紊,分明是一份經過周密計劃、基于實地考察、以資源利用為指歸的國家地理物產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