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心理創傷的預防與療愈
- (美)彼得·A.萊文等
- 1507字
- 2024-03-04 17:32:01
推薦序
在美國,每年有超過400萬兒童受到創傷事件的影響。1如果在這個統計中,關于“心理創傷”的定義局限于狹義的、非常明顯的不利情境,如性侵犯、身體虐待、嚴重傷害、親人離開或死亡,那么從“心理創傷”的廣義視角來看,遭受各種大大小小創傷的兒童人數絕對遠遠超過400萬。正如彼得·萊文和瑪吉·克萊恩兩位作者在本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心理創傷并非由外部事件決定,而是由兒童的神經系統對事件的處理方式決定的。基于萊文博士數十年的開創性工作,他們明確表示,正是不良事件引發的未解決情緒的殘留和凍結造成了長期的負面影響。
作為一名為成癮者提供心理服務的醫生,我每天都能看到早期創傷經歷是如何儲存在人們身心之中的,這些創傷經歷對外表現為用暴力傷害他人,對內表現為自我傷害的觀念或行為。
預防、共情以及巧妙地處理心理創傷的潛在負面影響至關重要。我們知道,負面體驗不僅能夠讓個體形成痛苦的記憶或無意識負面狀態,還可能導致腦化學物質和身體生理機制的終生變化。創傷經歷甚至可以影響未出生的胎兒。一項研究發現,遭受“9·11”恐怖襲擊事件的孕婦,其子女出生后長至一歲時,血液中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仍會異常。2多項對人和動物的研究發現,不良的早期經歷可能會導致大腦中負責調節情緒和行為的基本化學物質出現永久性失衡。
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經常發生的“普通”日常事件其實都有可能造成心理創傷。兒童越小,這些事件的傷害性越難為人所覺察(卻依然能給兒童造成創傷性的影響)。例如,某兒童不小心摔倒,這是件小事,但是如果他不能以健康合理的方式來處理摔倒事件的影響,尤其是因為“過度反應”而感到羞恥或被貼上“過于敏感”的標簽,這次“微不足道”的摔倒就會給該兒童造成心理創傷。如果兒童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或者他的反應沒有得到共情,即使是采取醫療措施也會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正如萊文和克萊恩極力宣稱的那樣,我們的文化以多種方式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們帶來了創傷,比如,非必要的侵入性分娩手術,制度化、機械化的教學方法,父母過于痛苦而忽視孩子情感需求的離婚案件。
本書也傳達了一個好消息:許多心理創傷是可以預防的。事件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們的創傷影響可以大幅度降低,或者至少最小化。關鍵在于,成人要允許和鼓勵孩子在遭遇創傷事件時能夠順其自然,將本能的驚恐、戰栗等情緒反應自然表達出來;而不是試圖壓抑或控制這些反應,對孩子進行單純說教或投射成人自己的恐懼和焦慮。
作者傳授的秘訣是成人首先要關注自己的情緒狀態,因為只有成人保持鎮定、游刃有余和胸有成竹的狀態,兒童才有可能緩解緊張。成人所持的狀態比應對方式更為重要。更準確地說,當成人面對令人不安的情境時,所持的狀態將決定應對方式和應對結果。萊文和克萊恩向讀者推薦了最好的教練——自己的身體和感覺,以此來指導創傷治療工作。
萊文和克萊恩在書中介紹的心理創傷預防技術具有科學、簡潔、對具體步驟解說到位、具體操作的理論依據充分等優點。他們以嚴謹的態度在實踐中將“心理創傷預防”的原則具體運用于從嬰兒期到青春期的孩子,滿足不同階段孩子的特定需求。本書不是一本教材,盡管它可以有效地代替許多教材;也不是一本應對心理創傷的自助圖書。這本書的目的是喚醒父母或心理工作者等兒童照料者愛的洞察力,是指導成人幫助兒童渡過難關的手冊,如果沒有成人的共情和熟練的干預,這些難關會給兒童留下終生創傷。
我認為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與本書相媲美。如果說有些書以其創造性“打破原有模式”,本書則更進一步:它開創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能夠為關注兒童健康和幸福的人們提供幫助。
——加博爾·馬泰博士(Gabor Maté)《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身體會替你說不》等著作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