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錢塘少年初長成

一、杭州驕子,甫一出世就不平凡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北宋大詞人柳永筆下的杭州,既風景如畫、美不勝收,又市場繁榮、人丁興旺。隋大業六年(610),這座城市得益于江南運河的開通,成為隋唐大運河的南部起點,從此也開始了不斷擴張的進程。

后梁開平元年(907),朱溫篡唐稱帝,建立梁朝(后梁),并封錢镠為吳越王。杭州第一次成為王國都城。錢镠當權之后,對杭州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五代十國烽煙不息,而杭州卻能安享太平近百年,錢氏諸王功不可沒。

到了柳永生活的年代,作為兩浙路路治,杭州已成為江南第一大城,超過了傳統的南方中心城市南京和揚州。運河碼頭終日繁忙,糧食和其他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師開封。

南宋建炎三年(1129),杭州被升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她更成了南宋的事實首都,被稱為“行在所”,直到德祐二年(1276)被元軍攻破。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整個南宋和元時期,杭州都是全國以至全世界人口最多、商業與文化最繁榮的大都市之一,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金中都、元大都與宋元杭州的差距,正是南北實力差距的準確體現。在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作者以最多的篇幅介紹了杭州這座名城,并稱其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

洪武元年(1368)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1]稱帝,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都江南的大一統王朝,杭州的地位從此大大削弱。但作為浙江省府[2]所在地,又是京杭大運河起點,杭州依然是東南名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依然讓國人津津樂道。唯有杭州人自己,回想起曾經的榮耀與輝煌來,才會有一些失落和憋屈。

“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說的固然是大明京師南京,但同為江南大城的杭州,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經濟的繁榮帶來生活環境的安逸,物質的富足導致尚武精神的流失。很長一段時間里,能代表杭州形象的,似乎總離不開西湖上精致的畫舫、佛寺中考究的茶茗、書院中精致的少年、青樓里嬌艷的歌女,讓人感覺少了一些陽剛之氣。即便是安葬在西湖邊上的民族英雄岳飛,似乎也無力將這個城市喚醒。

而到了明朝中期,一位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卻以自己的血性與剛烈、堅韌及果敢,為中國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精彩一筆,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別樣榮光,也讓自己的名字,成為可與岳武穆比肩的傳奇,更讓后來的我們在崇敬之余,深切感受到了兩浙文化的另一面。

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改變時勢,這當然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這位偉人的出現,讓我們對杭州更多了一份敬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四月二十七,江南已然入了夏。午時(11:00至13:00)前后的杭州府錢塘縣,陽光灼熱而刺眼,瓦藍的天空幾乎看不到云朵,沒有一絲風,天地之間如同一座巨大的蒸籠,壓得行人喘不過氣來。而太平坊南新街[3]一戶于姓的官宦人家里,所有人卻忙前忙后,相當開心。

伴隨著“哇”的一聲啼哭,一個新生命來到了人間。

這是于家少主人于仁和妻子劉氏的長子,還是個男孩!可把全家老少開心壞了。他們能想到的是,兒子才是自己的,女兒早晚要出門,還得陪嫁妝;他們想不到的是,一個多月之后,全家人就得素服默哀——洪武皇帝朱元璋駕崩了。當然他們更想不到的是——

朱元璋一手締造的大明王朝,未來居然還需要這個孩子親手去拯救!

這個孩子,就是本書的主人公于謙。要說老于家和老朱家的關系,還真是相當微妙。父親于仁恰好出生于洪武元年(1368),即明朝建立之年,只比永樂皇帝朱棣小八歲。

永樂的孫子,大明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生于建文元年(1399)二月初九,比于謙小不到一歲。[4]成人之后的他們,還會有很多交集。

自稱于謙十一世孫的清朝學者于繼先,在其整理的《先忠肅[5]公年譜》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

南宋末年的書生丞相文天祥,在民間一直擁有極高人望。于謙的祖父于文和父親于仁,更是對文天祥的氣節非常崇敬,甚至在家中一直供奉著他的遺像。

正所謂心誠則靈。終于,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里,于仁從睡夢中驚醒,猛地看到了一位頭戴金色頭巾、身著緋色長袍的神仙,就站在他面前。所謂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于仁當然并不驚慌,只是不明白對方要干什么。

正疑惑間,神仙就開門見山地發話了。而這句話,從此定下了自己兒子的名字,甚至定下了這孩子一生的命運。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啊!

神仙是這么說的:“你父子倆真心誠意地供奉文山[6]公,讓我非常感動。為表示感謝,我馬上就給你送個兒子!”于仁連忙謙虛地說:“仙家過獎,不敢當啊。”但心里可樂開了花。要知道他已經三十一歲了,連一個孩子都沒有,街坊鄰居難免在背后指指點點。

第二天一早,于仁就把昨夜發生的事情悉數告訴了劉氏——這小兩口可真是無話不談啊。誰知妻子聽完,居然紅著臉低下了頭:“相公,奴家有喜了。”

于仁這位老實人不聽則已,一聽差點從椅子上蹦起來:神仙還真是說話算數啊,看以后誰還敢說我不行?當然,古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比較含蓄,斷不會馬上摟住老婆親幾口,或者抱起來原地轉上兩圈,他只是投去感激的目光,但這已經令妻子欣慰了。

十個月之后,一個大胖小子呱呱墜地。這可是長子啊,光大門楣的希望就靠你了!

到了孩子三歲的時候,于仁不失時機地向娃他媽提議:“娘子啊,當年為了感謝仙人送子,我就謙虛了一下。那孩子就叫于謙,字廷益吧,希望他能對朝廷有些益處(潛臺詞是:最好能成為朝中重臣)。”那年代做妻子的,怎么可能駁老公的心意呢,于是孩子的名字就這么定了。

在我們今天看來,這個故事的可信度顯然幾乎為零。但于謙與文天祥之間的微妙聯系,卻是實質上存在的。于仁既然一直崇敬文天祥,做夢遇到“神仙送子”,也是合理的事情。

在長子的身上,于仁傾注了太多心血,也寄托了太多期望。潛意識中,他肯定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有文丞相那樣的事功,如此一來,他本人不也就青史留名了嗎?

而進入讀書年齡的于謙,在父親的諄諄教誨、不斷激勵與暗示之下,也有點“入戲太深”,真的把這位南宋丞相視為典范,以其事跡激勵自己刻苦讀書。在今天的學者看來,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在起作用了。

洪武三十一年為戊寅年,因此于謙屬虎。四月二十七日換算成陽歷,則是1398年5月13日,屬于金牛座。按今天的說法,于謙就是那個年代的“90后”。2022年,正好是他的本命年。

于謙的出生,給一家老小帶來了太多歡樂與希冀。不過五十來天之后,洪武皇帝歸天的消息就從京城傳到了杭州。二十二歲的皇太孫朱允炆正式繼位,宣布次年改年號為建文,大赦天下,并為朱元璋上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于京城東邊早已修建好的孝陵。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只用了一個年號洪武,這個做法為之后的明清皇帝繼承。因此,后人就可以用年號來代稱君主本尊,例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等。只有一位皇帝除外,他有兩個年號,也是本書中的重要配角,和于謙還有很多交集。

這位仁兄是誰呢?熟悉明史的同學自然不會陌生,還會給他起各種昵稱。諸位讀到后文就知道他是誰了。

說起于家,祖上還是相當顯赫的。他們祖籍在考城(今河南省蘭考縣),先祖(因家譜丟失,名已不可考)曾在北宋擔任過汾州節度使等高官;于仁的祖父于九思,在元朝末年當上了杭州路總管,從此舉家遷到了這座名城。

因此,于謙性格之中有北方人的豪爽與執拗,也顯得非常合理。

對于洪武大帝朱元璋,杭州人的心態是復雜的。一方面,感激他恢復中華的不世功業,敬佩其北伐元朝的宏大氣魄;另一方面,又對他實施海禁、重農抑商、壓制讀書人等政策心懷不滿。

而新皇帝建文,還真的沒有辜負這個年號。他顯然對學者文人更加重視,也愿意進一步發揮科舉的作用。你說天下書生能不開心嗎?馬上可以得天下,豈有馬上治天下的道理?

可惜好景不長。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從遙遠的北平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他做的事情,使人聯想到唐朝天寶十四載(755)開始的安史之亂。

當然,朱棣比安祿山幸運得多。三年后的六月,受益于南京城內的叛徒開城,他輕松占領大明京師,順利登上皇位,毫不客氣地改當年年號為洪武三十五年,并定次年年號為永樂。也就是說,人家不承認大侄子這幾年的工作,建文白建了。

永樂元年(1403)元旦[7],朱棣就急不可耐地下詔,將自己的“龍興之地”北平改為北京。到了二月,永樂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設北京留守行后軍都督府、北京行部和國子監。這么一來,大明王朝就恢復了朱元璋在洪武十一年(1378)廢除的兩京制。從此直到明朝滅亡,南北二京都是政治中心。

三年的靖難戰事,基本上發生在長江以北,南京城是和平接收的,杭州受到的破壞就可以忽略不計了。永樂一登基,浙江和其他布政司的反應一樣務實,都自覺認同了新皇的領導,完全沒有抗爭到底的意愿。也許多數人只是覺得,天下都是老朱家的,換誰來當皇帝不都一樣嗎?

讀書人更關心的,無疑是科舉能不能正常進行,自己及后代會不會受影響。建文四年(1402)八月,原本是鄉試的時間,但因戰事耽擱了。永樂本人沒讀過多少書,對科舉還是非常重視的。他下令在永樂元年舉辦鄉試,次年在南京進行會試,第三年則繼續在各地開展鄉試。這樣就把耽誤的一次考試補齊,繼續維持子、卯、午、酉年鄉試,丑、辰、未、戌年會試的傳統。

按照慣例,會試每年在全國大概只能錄取兩三百名舉子。但永樂二年,禮部一下子錄取了四百七十二人,顯然是皇帝授意的。這個姿態再清楚不過了:國家還是用得著你們的,科舉還要你們大力參與的。知識界的顧慮當然也打消了。

于仁字彥昭,為人正直,樂善好施。他雖說手不釋卷,卻無意于自己參加科舉,而是將主要精力用在治學上。他并沒有著述流傳下來,殊為可惜。自從有了長子,于仁更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轉移到對于謙的教育培養上面。

后來,于家又有了次子于泰和一個女兒,但最終能夠青史留名的,當然只有于謙一人。

那么,這孩子的成長之路上,又會經歷哪些波折,收獲哪些關照,又遭遇哪些麻煩呢?

二、好學少年,有天賦更有勇氣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成年時的作為,很大程度上要受其童年的影響。

作為浙江布政司所在地,杭州的教育水平當然是領先全省;作為書香門第于家的長公子,于謙從六七歲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與同齡孩子截然不同的氣質,似乎真的以為“天將降大任于自個兒”。

看來,父親平日用文天祥的事跡激勵他,顯然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每天,他不是捧著書本一行一頁地苦讀,就是舉著毛筆一筆一畫地練字,也不害怕眼睛近視了。至于上樹摸鳥蛋、下河捉泥鰍之類的童年“必修課”,他完全不感興趣,也不想浪費時間。小于謙的這種做派,跟視他為偶像的王陽明形成了鮮明反差,倒是相當接近于王陽明的父親——成化十七年(1481)狀元王華。

如果說別的孩子是“逃學威龍”,那于謙妥妥的是一枚“求學威龍”。

可如此一來,也讓他在小朋友之中顯得有點兒特立獨行。這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啊,或者說,他有些不夠合群。但是,沒主見隨大流,就一定是情商高嗎?

上學第一天,老師就想檢查一下于謙的水平,于是決定考考他。

在明朝,人們喜歡對對子。老師正思考間,看到旁邊有個小孩子正抱著柱子玩耍,老師眉頭一皺,有啦:“手攀屋柱團團轉。”

他笑呵呵地說完,就坐下喝茶了。大才子曹植還得七步成詩呢,老師可能覺得,這小朋友怎么也得考慮小半個時辰吧,先休息會兒。哪里想到,這位看起來略顯木訥的孩子,張嘴就來,根本就用不著思考,讓老師完全沒有精神準備。

“腳踏樓梯步步高。”

這于謙人不大,倒有觀察事情的敏銳性,當時確實有孩子正從樓梯往上蹦蹦跳跳地嬉鬧。老師不想折了面子,隨口又說:“三跳跳落地。”

這也太簡單了吧,能難倒小學究嗎?于謙伸伸小手,向著藍天指了指。老師還沒明白怎么回事呢,只聽這孩子面無表情地對道:“一飛飛上天!”

這對得還真工整:數字對數字,動作對動作,該重復的重復,該呼應的呼應,人才啊!老師不禁脫口而出:“這孩子,長大必定不是凡夫俗子!”

次日,于仁到私塾來拜訪老師,順便了解一下兒子的學業。兩個大人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聊了很長時間,就當時的熱點問題,進行了開誠布公的討論。老師回頭一瞅于謙,不禁有點生氣了。

原來,這小子還端坐在書桌前,捧著本書讀得很認真,讀到興奮之處,還免不了搖頭晃腦,似乎外面什么事都和他沒關系,天上掉下塊金子都懶得撿,這也太目無尊長了吧。換作別人家的老爹,八成早就發火了,可于仁卻跟沒事人一樣。老師有些心理不平衡了。他猛地轉過身去,走向于謙,大聲質問道:“子坐父立,禮乎?”

這句話一出,老師可算是出了一口惡氣了。怎么著吧,于情于理,我說的話都毫無問題。你小子可以不尊重我,連自己的老爹也不放在眼里,太不應該了吧,我就替他教訓教訓你。誰知于謙的回應讓他哭笑不得。

只見這位小朋友平靜地合上書本,慢慢起身,不慌不忙地說道:“嫂溺叔援,權也。”

古人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大夫給姑娘把脈都不好意思直接上手。但《孟子》中講到,如果嫂子掉進水里了,小叔子要不要救她呢?救了,豈不是亂了禮數?不救,那當哥的還是不會放過你。這種情況下,你就不能在乎太多,權宜之計,救人要緊。同理,子坐父立,也屬于這種情況。不過,對于一個還遠沒到青春發育期的孩子,這腦洞開得有點大了吧。

于謙以為老師又想出對子考自己,當著父親的面,還不趁機表現表現?但這一次,他還真的想多了。

老師盡量控制自己的吃驚表情,看著眼前這個眉清目秀的小朋友,心想,小小年紀,你咋能懂這么多?好在于仁及時打圓場,假裝生氣地說:“小子多嘴!”這事才這么平息過去。

從那以后,老師可不敢再找于謙對對子了,萬一再搞得自己下不來臺呢?現在我們回頭看看,小于謙確實足夠聰明,也遇事不慌,但顯得有些鋒芒過露,不懂藏拙。

所謂從小看大,于謙的這種性格,也影響了他的一生。在一個處處講究中庸之道的社會中,這種性格往往容易得罪人。

明末才子張岱的《快園道古》中,甚至記錄了這么一則故事:

于謙小時候,母親劉氏給他梳個了“哪吒頭”,這不過是當時小男孩的常用發型。可是,偏偏被和尚蘭古春看到了。他摸摸自己光亮的頭皮,再看看眼前這個眉清目秀、有點小姑娘氣質的小朋友,隨口就說了句:“牛頭喜得生龍角。”

和尚自己沒覺得什么,于謙可不干了,立馬對出了七個字。蘭古春一聽臉色馬上大變,心情立刻不好了。

原來,于謙說的是“狗口何曾出象牙”。相比和尚之前的玩笑,這種毫不掩飾的反擊,似乎有點小題大做。于謙回到家,請母親改梳成三角發髻,然后又出門玩耍了。

沒承想,蘭古春又在半路出現了。可能是想到自己之前受到的羞辱,和尚毫不客氣地嘲笑說:“三角如鼓架。”話音剛落,于謙的對子就來了,這一回真是把和尚徹底惹毛,差點動手了。

于謙對的是“一禿似雷槌”。在圍觀者的哄笑聲中,這位和尚悻悻而去。臨走,像是為了挽回面子,他說出了一句永載史冊的話。

于謙都說他“狗口何曾出象牙”了,那么他的這句話傳播有多廣呢?

三、少有大志,才會有一路向上的動力

史書上說,劉秀(東漢開國皇帝)命定要當天子。希臘神話則講,俄狄浦斯王命定要殺父娶母。王陽明弟子宣稱,老師生下來就注定能成為一代宗師。如果一切都是命運安排好的,那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于謙的出生被說得神乎其神,有關他成長中的故事就更多了。根據《快園道古》的記載,吃了虧的蘭古春,并沒有回寺院找棍子抽人,而是這么講的:“這孩子骨骼非凡,人莫能及。他日乃救時宰相也。”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書上就這么寫了。其實,這則故事還不是張岱原創。與張居正同年中進士的南直隸太倉人王世貞,在生前堪稱學術權威、文壇領袖,在《弇州山人續稿·于太傅傳》中,他早就一本正經地寫道:

謙生而頎晳,美容止,七歲,僧蘭古春善相,見而大奇之曰:所相人毋若此兒者,異日救時宰相也。

可見,張岱只是把王世貞的說法添油加醋地夸大了。后來,由清朝重臣張廷玉主編的《明史》,對王世貞的作品更是多有借鑒。因而在這部官修的《明史·于謙傳》中,居然也有這樣的內容:

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

七歲的小孩子性格還遠遠沒有定型,讓一個相面的和尚給鑒定未來,當然十分荒唐。別說當時(永樂二年)早已沒有了宰相官職,永樂坐穩江山之后,可以說是國泰民安,哪里來的危機,哪里需要英雄,哪里能有普通人拯救國家命運的機會?

這當然是用小說筆法寫歷史。也許始作俑者王世貞想用這種方式,來證明于謙有多么偉大,其事跡有多么傳奇。但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效果不是恰恰相反嗎?把于謙通過多年不懈努力,甚至經歷各種挫折與危險取得的成就,贏得的尊嚴,達到的境界,輕描淡寫地說成是命中注定,這到底是夸他,還是貶他呢?

但是,于謙從小就立下了不凡的志向,這絕對是真的。

不知不覺間,于謙到了九歲。有一次,家丁去接小少爺回家,結果這孩子卻成了街上一景,聲勢如同今日的網紅。

一個衙役看到了,不禁脫口而出:“紅孩兒騎馬游街。”

當天,于謙穿的是一身紅裝,騎在一匹小紅馬上,特別拉風。不過,聽到這句話后,小少爺的表演欲也就克制不住了,他當時就對出了七個字,把圍觀群眾全都驚住了:這孩子,可真不能小覷啊。

他說的是“赤帝子斬蛇當道”。沒有一點考據功底的,還真聽不明白他說的是什么。《史記·高祖本紀》中,有劉邦醉酒斬白蛇的故事。在書中,有一老嫗宣稱白蛇是自己和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斬殺。劉邦被老嫗暗指是赤帝之子,因而他聽后大喜,進而有了一統天下、號令四海的野心。小于謙講出這番話,顯然并不是想當皇帝,那可是要掉腦袋的。不過,至少也傳遞出了他對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

中國讀書人從來不掩飾對功名的追求。北宋大儒張載總結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直是歷代文人努力的方向。而少年早熟的于謙,十歲左右就熟讀了各類經典,“小神童”的名號在街坊鄰居中廣泛傳播。這種贊譽反過來又激勵他進一步努力,而不是沾沾自喜。

所以說,自律要從娃娃抓起,不然可能就來不及了。

成年后的于謙,在《憶老婢》中對少年時光如此回憶:

我昔少年時,垂髫發如漆。

銳意取功名,辛苦事紙筆。

杭州的宜人風光,令外地游客流連忘返,但對生于斯長于斯的于謙來說,顯然早就有了“審美疲勞”。他將自己的主要時間全部留給了讀書寫作。至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傳統,他也只能顧得上前一句。

在錢塘縣城南,有一座號稱“會當立馬第一峰”的吳山。它左臨錢塘江,右倚西子湖,峰巒疊嶂氣勢宏偉,古樹參天處處蔥郁,確實是夏日納涼、春秋登高的好去處。但吸引于謙的,卻是山腳下的“三茅書院”。

永樂十年(1412),十五歲的于謙考取了錢塘縣官學生員,從此開始了住校生活。不過,和大部分同學相比,他想回家是相當方便的——也就十幾里路的事。

這里的藏書頗豐,經史子集門類齊全;這里的老師水準不俗,傳道授業很有方法;這里的同學,也大多聰慧上進,懂得自律。雖說大家都是以求取功名為目的,顯得有些功利,但就像今天的掐尖班中,嚴格的訓練也潛移默化地逼出了學生的潛能,提升了他們的境界。同時,這些孩子也都有了更多機會,得以結交摯友,認識同好,相互鼓勵,彼此切磋。

在父親的感召下,于謙多年來一直將文天祥視為偶像,與家中一樣,他在學校臥房的墻壁上,也莊重地掛上了這位英雄的畫像,還寫下了一篇贊詞:

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忘身,舍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臥小閣,困于羈系。正色直詞,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茍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攸傳。我瞻遺像,清風凜然。

如今,中國每年出版的新書達幾十萬種,讓無數讀者陷入選擇障礙之中。于謙生活的時代,傳世之作當然要少得多,但也面臨一個如何取舍的問題。在老師和父親的啟發誘導下,他特別推崇先秦兩漢的學者文章,以及諸葛亮、蘇軾的作品。

眾所周知,先秦時期是中國學術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繁榮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兩漢成就了司馬遷和班固兩位史學大師,以及賈誼、晁錯、王充和王符等政論名家,他們的作品高屋建瓴、洞若觀火,其中展露的經世濟民理念,更讓于謙相當欣賞。

諸葛亮和蘇軾一個是頂級政治家,一個是頂尖文學家,人生際遇相差太遠,但兩人的身上,都有一種永不服輸的信念,有著為天下蒼生請命的擔當,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有著為理想不惜犧牲一切的執念,自然也都成了小于謙的崇拜對象。

諸葛亮作品不多,《出師表》《誡子書》等篇流傳千古,而蘇軾在文章、詩詞、書法和繪畫上都取得了極高成就,是難得的十項全能式文壇領袖。

更讓于謙敬重的是,蘇軾兩次任職杭州,政績斐然。熙寧四年(1071)他出任杭州通判時,還屬人微言輕。元祐四年(1089)擔任杭州知州之后,面對西湖淤阻塞萎、民眾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的狀況,蘇軾自籌經費,組織二十萬軍民,完成了疏通西湖的浩大工程,既為杭州鑄就了最知名的地標,也充分彰顯了他的務實精神和超前眼光,讓錢塘父老世代緬懷,令中華文人永久景仰。

于謙還特別欣賞浙江老鄉、唐代名相陸贄的施政理念,并精讀了他的大量奏疏,對其中體恤民情、針砭時弊的論述非常推崇和欽佩。日后于謙走上仕途之后的作為,顯然也深受幾位先賢的影響。

對于葬在西子湖畔的民族英雄岳飛,于謙當然也是非常敬佩。《岳忠武王祠》詩未必創作于這一時期,卻是他真實情緒的寫照: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

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

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別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

不過,于謙只是一介書生,大明也處于太平盛世,讓他如岳武穆一樣跨馬提槍,既不現實,也不需要。他發揮才華的舞臺,當然是考場和官場。

在杭州官學中,有一個不知道什么來頭的督學僉事,平日里對學生百般挑剔,無事生非,無中生有,年輕人都非常恨他。有一次,學校組織祭拜孔廟時,督學僉事也偏要隨行,結果就出大事了。

鏡頭一切,這位素來作威作福的貪官,此時卻在水池中拼命撲騰,真叫一個狼狽。原來,不知道哪個熊孩子帶頭起哄,一幫人齊動手,居然把督學僉事大人推到水里,然后飛快消失。法不責眾嘛,當年又沒有監控。

督學僉事喊破喉嚨也沒人答應嗎?還真不是。有身材高挑的學生走過來,伸手把他拽到了岸上。

真是雪中送炭啊,督學僉事是不是得好好表示感謝、許以重賞,順便再問問他是否婚配呢?

他猛地抓住了對方的脖子,惡狠狠地說:“是不是你干的?同伙還有誰?”

這位救他的學生正是本書的主角于謙。

不過,于謙根本沒有慌張。他僅僅說了一句話,就把事情擺平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王世貞和李贄兩位名家都信了,還都收錄在他們的著作里。

于謙是這么說的:“推你的早就跑了,沒推你的才會拉你,這事不簡單嗎?今天你不怪罪推你的,卻要責難幫你的,這是什么道理?”

此時的于謙已經十八歲,氣宇軒昂,聲音洪亮,條理清晰,讓督學僉事一時找不到治罪的理由,此后也沒有再追究他。而于謙臨危不驚、處事不亂的名聲,也就在學校傳開了。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十四年之后,當大明遇到與靖康恥相當類似的危險處境時,于謙表現出的堅毅與果敢讓所有人欽佩,可誰又能想到,這個品質他事實上早就具備了。

不過,在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出頭的椽子先爛”的傳統社會中,于謙確實有點“多管閑事”的傾向,甚至還有更軸的時候。

不久之后,浙江巡按御史親臨學校視察。他早就聽說了小神童于謙的大名,特意點名要求此人講書。

對普通學生來說,這不正是拉近與御史的關系,為自己前程鋪路的大好機會嗎?還不得處處讓對方有面子才對嗎?那于謙是怎么做的呢?

他神情嚴肅地走上講臺,突然撩起衣襟,“撲通”跪在桌案前了。

現場一片嘩然。難道于謙是想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御史的尊敬嗎?這真是五百年前的“跪舔”嗎?

這位大人都不好意思了:“講書不用行跪禮。”讓他趕緊起來。

不過,于謙根本就不聽御史的,反過來還給他提要求:“各位官員都得跪著聽!”

御史很生氣,坐下喝茶吃點心不香嗎?可聽人家一解釋,他也無可奈何,乖乖地跪著聽這小子演講了半天。

于謙當時說的是:“今天我講的是太祖高皇帝親自制定的《大誥》,不敢不跪。”是啊,這文件的權威性類似圣旨,再大的官,接旨時不還得跪下嗎?合理!

道理是沒錯,但御史大人肯定不會開心,提攜于謙的念頭恐怕也不會再有,不利用職權打擊報復就已經算很仁義了。于謙這種耿直認死理的性格在官場上往往會被劃入另類。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試想一下,換成那些八面玲瓏的人精,在土木之變發生以后,能有于謙那樣的堅強意志和堅定信念嗎?

于謙不單做事出位,膽子也是大得可以。他經常晚上從家里步行到學校,中途要路過一座星宿閣。坊間傳言,這地方一到晚上就少不了孤魂野鬼,抓了男人就當夜宵,抓了女人就做些別的。因此,好心的同學都提醒他,老老實實住家里得了,千萬別亂跑,第二天早上回來也不遲。

可于謙聽了,只是微微一笑,也不想多辯解,還是繼續堅持走夜路。有一次,不知道是想見識一下大場面,還是想邂逅個把漂亮女鬼,他干脆住進了星宿閣,倒有些寧采臣住進蘭若寺的呆萌。

于謙出事了嗎?當然沒有,否則誰來領導北京保衛戰呢?那么,他收獲愛情,“人鬼情未了”,私訂終身了嗎?很遺憾,也沒有。

那么,于謙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不相信世上有鬼嗎?根據現有的歷史資料,恐怕還得不出這樣的結論。只能說,此時的于謙,已經膽識過人了。“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嘛。

金榜題名是每個讀書人的心愿,不過在進京趕考之前,還得先通過地方的考試。于謙很早就考過童生試,擁有秀才身份了,自然在街坊鄰里中傳為佳話。

那么,接下來的挑戰,他能一路順風嗎?

注釋

[1]當年八月,朱元璋以應天府為南京,開封府為北京。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廢北京,改南京為京師。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朱棣以北京為京師,改京師為南京。

[2]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將各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但民間依然習慣稱“省”。

[3]今杭州市上城區清河坊祠堂巷42號。

[4]另有一種觀點,認為朱瞻基和于謙同年出生。本書采用前一種說法。

[5]忠肅為于謙的謚號。

[6]文天祥號文山。

[7]明朝的元旦為正月初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滨县| 正蓝旗| 陵水| 卢湾区| 杂多县| 宜城市| 双牌县| 康平县| 沐川县| 阳新县| 拉孜县| 白河县| 陇南市| 错那县| 固始县| 岑巩县| 息烽县| 舞钢市| 铁力市| 永寿县| 卢龙县| 武川县| 吴旗县| 会昌县| 宁明县| 定州市| 威海市| 隆子县| 长海县| 东台市| 镇宁| 溧阳市| 武定县| 句容市| 衡南县| 田林县| 富锦市| 茶陵县| 年辖:市辖区| 鄂尔多斯市| 永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