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速應對:美國應對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背后的邏輯
- (美)本·伯南克等
- 1479字
- 2024-01-30 11:11:38
金融危機:恐慌階段
2008年的危機是一場典型的金融恐慌。至少從1637年荷蘭“郁金香泡沫”開始,恐慌就成為經濟史的常客。不同的是,這次危機的根源是對可疑的抵押貸款而非鮮花的狂熱追捧。隨著房價泡沫的破滅,投資者和債權人瘋狂減持涉及抵押貸款的一切資產和以抵押貸款為底層資產的金融工具,引發資產拋售和追加保證金。金融恐慌使信貸市場癱瘓,導致對整個經濟體系的信心發生動搖,由此引發的失業和喪失抵押品贖回權進一步加劇了金融市場的恐慌,形成惡性循環,可能將金融體系連帶整個經濟拖向深淵。
語言難以充分描述危機變得多么混亂和令人恐懼。從2008年9月開始的一個月時間里,相繼發生: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突然國有化,這是大蕭條以來美國政府采取的最激進的金融干預措施;久負盛名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案;美林證券倒閉并被美國銀行收購;對美國國際集團(AIG)實施850億美元的救助,以避免出現比雷曼兄弟更嚴重的破產案;華盛頓互惠銀行(WaMu)和美聯銀行覆滅,是美國歷史上兩個規模最大的參加存款保險的商業銀行的倒閉案;美國政府首次對價值超過3萬億美元的貨幣市場基金(MMF)進行擔保,還破天荒地對價值1萬億美元的商業票據(CP)市場提供支持;國會在最初否決了7 000億美元的政府對金融體系的支持計劃,導致市場遭受重挫后,轉而批準了上述計劃。這些都發生在總統競選的最后沖刺階段。歷史的車輪在全速前進,人們被迫在不確定的迷霧中做出重大決定。
重要的是,2007—2009年的事件不僅是心理上的恐慌(當時恐慌情緒確實高漲),它還是一種更狹義的、技術意義上的恐慌。經濟史學家一般把對短期債務的大范圍擠兌稱為恐慌。金融業是規模龐大、充滿活力的行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發生恐慌是因為金融業具有內在脆弱性。脆弱性源于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的兩個關鍵功能,這兩個功能有時候相互沖突:第一,其為人們提供便捷的存錢場所,總比藏在床墊底下安全,而且還有利息;第二,銀行用這些錢向居民和企業放貸,換句話說,銀行借短貸長,這一過程被稱為“期限轉換”。
期限轉換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社會職能,但本身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儲戶或其他短期債權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對這些借短貸長的機構失去了信心,那么這些機構就易遭受“銀行擠兌”。即便是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即資產價值大于負債價值的銀行,如果資產不能快速變現以應對短期現金需求,也會倒閉。恐慌就是放大版的銀行擠兌:它是債權人對整個體系失去信心后,對各類短期債務進行擠兌。從歷史上看,恐慌通常會造成信貸收縮和資產價格暴跌,給經濟運行帶來災難性后果。
同大多數國家一樣,美國也嘗試采取監管措施降低擠兌和恐慌帶來的危害,包括限制銀行過度承擔風險,還有為存款提供政府保險,以降低存款人因擔心銀行出險而擠兌的沖動。但現代金融機構除了存款,還依賴許多類型的融資方式,這些融資方式沒有保險保障,存在擠兌風險。而且在現代社會,銀行擠兌不再是人們在一家銀行的實體網點親自兌換現鈔,而是鼠標點擊一下快速轉賬。
更廣義地說,與那些經營成敗主要取決于產品和服務的成本與質量的企業不同,金融機構的經營主要取決于信心。金融機構的運作離不開信心,但信心隨時可能出于理性或非理性的原因消失。一旦信心消失,那將是非常迅速的,很難追回。恐懼深深植根于人類的內心,從眾心態是強大的,這使擠兌既難以預測,也很難停止。結果就是,恐慌永遠不可能完全消除,因為沒有辦法完全消除過度自信和迷茫。
換句話說,只要風險和期限轉換仍是金融業的核心,只要人類仍是人類,那么世界將一直面臨金融危機的威脅。災難總有可能發生,這是不幸的事實。
那么,這場災難是如何發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