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隋唐以前,沒有科舉考試制度,人才的選拔只能靠官員們的推薦(比如察舉制),這種制度在雄才大略的帝王手中是發現人才的好手段,但是到了懦弱無能的帝王手中就成了人才晉升的大障礙。
從東漢末期開始,推薦人才的權力逐漸掌握在了大家族的手中。他們世代為官,相互舉薦,今天商量好了你選我家兒子,明天計劃好了我推你家孫子,人才推薦成了貴族圈子內的游戲。
這些家族長期盤踞在各個地方,有錢有權有地還有人,逐漸成了一個個名門望族。
在那時,豪門望族的人在朝廷中始終居于高位,掌握了人才推舉權與評價權,他們的門生故吏又遍布天下,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關系網。只要“你家是豪門”,資質再平庸都能優先挑選權力大、待遇好的官職。
這些世代為官的家族以門閥自稱,形成了特殊的權力集團,叫作“士族”或“世族”。他們家世顯赫,背景強大,在地方擁有財產與土地,在朝廷擁有實權與地位,能夠左右朝政甚至皇帝的選免。
皇帝想要干點兒事,根本推不動。人家門閥士族掌握實權,想理你就“嗯哼”一聲,不想理你手都懶得伸,還給你一個鄙視的眼神和受挫的經歷。
門第較低、家世不顯的家族則被稱為“寒門”或“庶族”,即使擁有土地與財產、才藝和美德,也只能處于鄙視鏈的底端。而那些連寒門都稱不上的普通百姓就如同“臭鞋墊”,終生被人踩在腳下。
高級士族與低級士族之間、低級士族與寒門之間、寒門與勞動人民之間形成了等級鮮明的層層鄙視鏈。一級看不上二級,二級看不上三級,北方士族看不上南方士族,司馬氏看不上王氏,王氏看不上崔氏……
人才無法跨階層流動,整個王朝的官場猶如一潭死水。
士族不想做事也不必做事,主動“躺平”!寒門想做事卻沒有舞臺,被動“躺平”!到了兩晉,一個人人“躺平”的朝代便形成了。等級森嚴,戰亂不斷,加上人生短暫,因此,兩晉出現了很多狂人,人家壓抑啊!才華再高,也沒人提拔你,你說你會不會瘋,會不會狂?
沒有考試,文人們很郁悶,拿著文憑,卻找不到任何就業機會,那我讀書干嗎?皇帝們也很郁悶,坐著龍椅,卻要聽豪門大族的話,那我當皇帝干嗎?
時代在進步,人才在吶喊,皇帝在行動。
于是,神奇的科舉考試制度出現了。不論出身,不論背景,只論才華。貴族子弟、普通百姓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考上了,皇帝有賞;考不上,也有希望。只要堅持,拼命“刷題”,總有飛龍升天之時。身處中下層的文人們終于看到了清晨的一縷陽光,門閥士族們則看到了黃昏的西山落日。
各路人馬齊上陣,公平競爭戰考場。皇帝們笑了:嘿嘿,我就站在背后靜靜地看著你們。貴族不配合,下崗待就業;百姓肯讀書,翻身做貴族。考上的人都對我感恩戴德,你們都是我的人,這樣做帝王,才夠爽!
科舉一出,從此,文人們不是奔跑在考試的路上,就是身處考場。科舉的沖鋒號一吹,讀書人義無反顧戰考場。有人戰無不勝,有人苦爭惡戰,有人屢敗屢戰,有人無心戀戰,有人一戰成名,有人休兵罷戰。大家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拼得你死我活,血肉橫飛。
這里有狂吼,也有怒吼;有呼吼,也有噴吼;有龍鳴獅吼,也有風號浪吼;有吹唇唱吼,也有引頸長吼……
跟我走,去聽聽古代“考霸”們的一聲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