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國考古(浙江考古與中華文明系列)
- 黃昊德 田正標 游曉蕾
- 956字
- 2024-01-24 14:41:54
第三節 浙東南地區商周遺存
浙東南地區大致范圍包括臺州、溫州、麗水等地,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由于種種原因,這一地區的考古工作相對較少,以往工作主要有1956年瑞安山前山遺址試掘(1)、1988年飛云江上游古文化遺址調查、1997年飛云江上游庫區發掘、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2014年山前山遺址發掘、2014—2015年飛云江流域中游調查、2016年瑞安寨山遺址發掘等。目前該地區商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區系和年代序列還不夠清晰。
根據以往的調查、試掘和有限的發掘工作,這一地區的先秦遺址主要分布在溪江兩岸及濱海沿岸比較平緩的崗丘與坡地上,溪江匯合處分布比較密集。商周時期遺址,似乎越靠近大山年代越早,中下游遺存一般晚于上游發現的遺存。
泰順獅子崗遺址發掘發現的遺物有夾砂陶、泥質陶、著黑陶和黑褐色彩陶,器型有罐、盆、缽、尊等,紋飾以條紋為主(圖1-52、圖1-53)。磨制石器有錛、鏃,打制石器以黑褐色彩陶和打制石器最具特色,年代大致相當于中原夏代(圖1-54)。



泰順牛頭崗遺址陶器以硬陶為主,還有泥質陶、著黑陶,器型有罐、甕、缽、豆、甗等,硬陶上的拍印紋飾有方格紋、編織紋、云雷紋、曲折紋等(圖1-55、圖1-56)。石器有磨制錛、鏃、矛,打制加磨石刀,打制石鋤等(圖1-57)。此外還發現一件殘銅器,似矛。文成鯉魚山遺址采集的陶片均為印紋硬陶,拍印的紋飾有條紋、葉脈紋、云雷紋等,也采集有打制的鋤形石器。牛頭崗和鯉魚山遺存年代相當,晚于獅子崗,約為中原的商代。



飛云江下游瑞安境內,打制石器與印紋硬陶共存的遺存十分普遍。從山前山等地點采集的遺物看,陶器多為印紋陶,紋飾有條紋、曲折紋、席紋、方格紋、云雷紋、葉脈紋等。打制石器明顯少于磨制石器。山前山遺址可能晚于牛頭崗,延續時間可能更長。
泰順獅子崗、泰順牛頭崗、文成鯉魚山、瑞安山前山等遺址發現的遺存中,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印紋陶共存,且以打制石器、黑彩陶、著黑陶為顯著文化特征,器型主要有罐、甗、缽等,表明當時先民以采集、漁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獲取食物來源。幾何印紋陶的存在,青銅器的出土,表明這類遺存的年代為青銅時代。這一區域獨特的地方文化類型、文化面貌與閩西北、閩東等地區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
(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處、泰順縣文博館:《浙南飛云江流域青銅時代文化遺存》,鄧聰、吳春明主編:《東南考古研究(第二輯)》,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