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浙江先秦土墩墓

第一節 吳越土墩墓概述

(一)土墩墓考古簡史

在普通大眾的認知中,墓葬似乎就應該是深挖墓坑,或是用磚砌一個有門的半封閉墓室,死者下葬后用土填埋,上面再堆一個大小不一的墳包。事實上,在中國古代,因時代的先后和地域的不同,建墓材料和墓葬結構存在明顯的變化和差異,墓葬形式更是千差萬別,挖坑填埋不過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磚結構的墓葬在秦漢以后的歷史時期大范圍地長期流行,關中地區的秦人流行深挖天井再橫掏墓室的土洞墓,東北地區有用石板和塊石壘砌的石板墓與積石冢,武夷山及長江沿線各省有沿江河開鑿于懸崖峭壁上的崖墓,大型帝王陵墓多依山為陵或堆土成山,還有在山體內橫挖墓穴的崖洞式多室墓,如徐州西漢楚王墓、芒碭山梁王墓等,其他類型的墓葬還有畫像石墓、畫像磚墓、磚石混合結構的壁畫墓等。

在我國長江以南的東南沿海,從連綿群山向水網密布的平原過渡的低山丘陵地帶,時常可以見到與山體或崗地高低起伏的自然走勢明顯不符的地形地貌,尤其在太湖沿岸及浙東寧紹地區,即使在海拔200米以上的山脊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個向上凸起的土墩,在落日映襯下,這些土墩的剪影高低錯落,極為明顯,這樣的起伏普通人大多不會太在意,因為山體的走勢時常會因為地質運動呈現高低起伏的動態曲線,但在考古人眼里,這些現象就顯得分外不同,這是考古人的職業習慣。他們常常會產生很多聯想,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山體如此頻繁地波折,尤其是這些明顯凸起的部分大多土層深厚、植被茂盛(圖2-1)。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太湖沿岸的文物工作者已經注意到了這一特殊現象,針對這些土墩究竟是什么,有幾種說法。當時民間流傳著秦始皇“北筑長城南筑墩”的傳說,認為這類土墩是秦始皇為防御越人起事而修筑的,是傳遞信號的烽燧墩,遇到戰事即在烽燧點火,其作用類似于北方長城地帶及東部沿海地區防倭寇的烽火臺,高聳于山頂且連綿不絕的土墩恰也符合居高易觀察這一基本要求。還有人認為這類土墩是越王勾踐藏兵的地方,恰好這些土墩多分布在文獻記載中春秋戰國之際吳越爭霸的前沿。還有更離奇的說法,認為這些土墩是秦始皇求長生不老的“風水墩”,因為不少墩內發現有石結構空間,且有香爐、燭臺之類的物件發現。

1954年5月,為了探究這類遺存的性質,江蘇省的文物工作者在吳縣五峰山的火山嘴、博士嶺、大山頭三個山頂清理了3座石室,分別編號為1—3號墩,這些石室普遍都是用塊石壘砌的長條形結構,這是吳越地區考古工作者對土墩遺存的首次主動性探索。此次探索所發現的幾座石室,兩側壁用塊石壘砌,向上逐漸內收,頂部用條石封蓋,結構非常相似。在石室靠近底部發黑的淤泥下,發現較多花紋各異的幾何印紋硬陶片,1號墩還出土了3件完整的青瓷盂。朱江先生在1955年《考古通訊》上的《吳縣五峰山烽燧墩清理簡報》中指出:“從三墩的形制與結構來看,無疑的是人工建筑成的帳篷式的石室……從建筑物內部的遺物來判斷,古代人曾在石室內活動過是沒有疑問的……凡是險要處必有墩,而且能相互聲應,墩大可容10人在內活動。”他還認為“‘風水’與‘烽燧’諧音,春秋時期吳越之爭甚劇,吳防越,在太湖沿岸筑墩據守,比較合理些”。(1)可見朱江先生是把這類土墩作為吳越邊境傳遞信號的烽燧看待的。

1963年11月,為了解密集分布在太湖南岸長興至吳興之間山頂上的土墩遺存性質,浙江的文物工作者在距離湖州市區約7千米的蒼山山頂上清理了一座石室,此次清理工作可視為見諸報道的浙江土墩墓考古工作的開端,和吳縣五峰山三座土墩的清理相似,均為目的明確的主動性考古工作,但認識卻不盡相同,發表的簡訊標題為《浙江吳興蒼山古戰堡試掘》,很明顯,發掘者認為這類石結構遺存的性質應為古代的戰時堡壘(圖2-2)。(2)

除了這類隆起于山脊線上的土墩外,還有很多土墩分布在丘陵崗地和平原地區。1959年3月,在安徽屯溪市西郊新安江南岸弈棋自然村發現兩座西周墓,一座位于一條東西向崗巒一端的中脊線上,另一座位于低平的田畈中。位于田畈中的1號墓,是在地面向上加鋪一層25厘米厚的鵝卵石作為墓床,墓上再用土覆蓋,形成一個直徑33.1米明顯隆起的圓形孤堆(圖2-3),墓底鋪石面上出土青銅器、原始瓷器、陶器及玉石器91件,青銅器中包括鼎、簋、尊、卣、盤等禮器,還發現了形制獨特的五柱形器,器形、紋飾和裝飾等兼具中原和地方文化的特點,大量成組的原始瓷器明顯具有吳越地區的文化特點(圖2-4)。2號墓雖無墓床,但外圍有用鵝卵石堆砌的25厘米高的矮壁。兩座墓葬共同的特點是:“墓葬有墳堆而無墓穴,是一個新的營造墓葬的法式。”值得肯定的是,發掘報告明確表示遺存的性質應為古代墓葬。(3)

進入20世紀7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逐漸步入正軌,土墩墓考古呈現出全新的面貌,江蘇的文物工作者通過幾個典型地點的主動性考古發掘,明確了土墩內遺存的基本內涵為古代墓葬,基于其獨特的墓葬形式和極具地域特點的文化面貌,“土墩墓”的命名隨之產生,江浙地區隨后開展的主動性考古工作,除了希望了解其基本內涵外,還為土墩墓遺存的文化屬性、分期、分區框架等積累了大量資料。

1974年,鎮江博物館在土墩墓分布十分密集的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市)浮山果園,選擇了一座直徑為23—24米的中型土墩進行發掘,從而拉開了茅山丘陵崗地類型土墩墓發掘的序幕,這座土墩內共發現墓葬16座,其中,兩座墓葬內發現人類牙齒和肢骨(M5、M7),兩座墓葬用石床鋪底(M2、M11),且發現墓葬之間明確的打破關系(M3、M13均打破M11,導致被打破的墓葬石床局部遭破壞),通過類型學的排比發現,打破和被打破的墓葬之間在隨葬品種類、器形和紋飾裝飾上存在明顯差異(圖2-5)。1974—1977年,在句容浮山果園連續進行了三次發掘,其學術上的重要性在于,明確了廣布于江南吳越地區、地表明顯隆起的土墩遺存為古代墓葬,而且同一土墩內包含不同時期的墓葬,報告中明確將這類平地掩埋不挖墓穴的特殊墓葬遺存稱為“土墩墓”。(4)

“土墩墓”的命名,不僅統一了對這類遺存屬性的認識,避免了簡單臆測的無休止爭論,也為東南沿海省份研究吳越文化的學者在考古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期和分區研究,探討土墩墓的分布特點、文化屬性及族屬等建立了良好的開端,使得各地的土墩墓發掘工作也更有針對性。

在句容浮山果園、高淳永寧顧隴、溧水烏山、柘塘以及鎮江丹徒境內沿長江南岸一線的若干土墩發掘的基礎上,江蘇省的考古工作者率先開展了分期研究,如鄒厚本先生將蘇南土墩墓分為三階段五期,時代相當于中原地區的西周前期至春秋戰國之際。(5)劉建國先生則以蘇南土墩墓為主體,兼顧皖南和浙江的土墩墓資料,將土墩墓分為七期,西周和春秋各分為早、中、晚三期,第七期的時代可晚至戰國早中期。(6)浙江省的土墩墓分期工作雖晚于江蘇同行,但用于分期的考古資料更為厚實而堅固,如衢州江山、長興便山、海寧夾山、慈溪彭東、東安等幾批重量級的土墩墓資料。陳元甫先生將浙江地區土墩墓劃分為九期,其中第一、二期時代早至夏商,第九期則晚至春秋戰國之際。(7)楊楠先生在系統考察吳越地區土墩墓資料后,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分區和分期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區域文化屬性和土墩墓源流等問題。(8)

除以點為單位進行單個重要墓葬的清理外,在這一時段,江蘇、浙江兩省的土墩墓考古工作還具有明顯的共性,即利用工程建設進行搶救性發掘的同時,強調某一區域或地點整批土墩墓的發掘和清理,通過一定數量土墩墓的發掘和系統整理,對區域內土墩墓特點有了整體把握,如浙江長興便山和石獅、海寧夾山、慈溪彭東和東安,江蘇金壇薛埠連山、丹徒南崗山等,這是研究者有意識的主動行為,帶有明確的學術目的。

江浙兩省的土墩墓分期結果顯示,土墩墓發端于夏商,延續至戰國,在這一點上兩省的研究成果是共通的,但因受吳、越文化的差異等因素影響,兩省具體的分期標準還是存在明顯差異。相比較而言,江蘇省的土墩墓分期,除大量土墩墓發掘資料外,還結合了部分遺址發掘資料,而浙江省的土墩墓分期完全建立在單純的土墩墓資料基礎上,土墩墓附近發現的遺址數量不多,經過發掘的遺址很少。總體來看,吳越地區土墩墓發生于夏商之際,延續至戰國早期,戰國中期的土墩墓已為數極少。

進入21世紀,隨著基本建設的普遍推進,土墩墓的發掘工作呈現出精彩紛呈的局面,考古工作者在配合基本建設的過程中搶救了一批批土墩,研究的重點也從原來分期框架和時代序列的建立向宏觀與微觀兩個方向發展,宏觀上注重更大范圍的區域類型和文化特性的把握,意識到區域的劃分對土墩墓文化屬性的再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微觀上對土墩內部墓葬構造和行為過程的考察更加深入具體,如2005年江蘇省寧(南京)常(常州)、鎮(江)溧(陽)高速公路發掘的18座土墩,位于茅山東麓句容浮山果園附近,此處是土墩墓分布密集的區域,共清理出墓葬80座,器物群23處,房址2座,界墻1處,出土遺物1176件,首次在多座土墩內發現若干墓葬呈向心布局結構,分布在各層面的外圍墓葬,無論時代早晚,均朝向土墩中心最早的一座墓葬(圖2-6、圖2-7)。此外,這次發掘還普遍發現了豎穴土坑,也發現一批出土有人的牙齒和肢骨的墓例,極大地豐富了土墩墓的區域類型(圖2-8)。(9)

2005年浙江東陽巍山、歌山5座土墩的發掘,除清理了2座隨葬品豐富的土墩墓外,還揭示了土墩墓中多人二次叢葬及墓外多人殉葬、祭祀的現象,是土墩墓中難得一見的墓例(圖2-9)。(10)

(二)土墩墓的基本特點

土墩墓是先秦時期江南地區廣泛流行的一種特殊墓葬形式,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其外觀表現為地表以上明顯隆起的饅頭形土墩,與地表或山體表面自然走勢明顯不符,是人工在地表向上用土或土石混合堆筑而成的。土墩平面較規整,大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部分有石室的土墩,平面呈長圓形,頂部相對較平坦,少數規模較大的土墩略呈長方形覆斗狀(圖2-10)。

根據已知的考古發現,土墩墓主要分布在今江蘇南部、浙江大部及皖南部分地區,江西省東北部及福建省西北局部地區也有少量發現,以茅山以西蘇南寧鎮地區、環太湖地區,以及皖南繁昌、南陵、郎溪等分布最為密集。根據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遙感資料,鎮江地區的土墩墓數量在3100座以上(圖2-11),而環太湖周邊的土墩墓數量也在2700座以上(圖2-12)。(11)土墩大多分布在海拔200多米以下的山脊分水線及低山丘陵崗地或緩坡,水網平原地區也有少量分布。20世紀70年代,江蘇省考古工作者通過對句容浮山果園、高淳顧隴、永寧等地土墩墓的發掘,初步了解了土墩墓這一特殊遺存的文化內涵和基本特點,進而明確提出了“土墩墓”的概念。(12)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土墩墓涵蓋的歷史,最早的可達夏商之際,最晚可至戰國早期,其時空范圍與文獻記載中稱霸一時的吳、越基本吻合。

土墩墓的主要特點是平地起封,不挖墓穴,平地以上直接營建墓葬再封土成墩,與《周易·系辭下》“不封不樹”的中原地區墓葬傳統截然不同。歸納起來,土墩墓大體包含以下幾方面特點:

(1)地表以上有明顯隆起的饅頭形土墩;

(2)土墩內墓葬在經平整后的地表向上起建;

(3)一墩多墓與一墩一墓共存;

(4)少見木質葬具和人骨;

(5)墓底常見鋪墊土、石塊、紅燒土、木炭等防潮設施;

(6)墓內隨葬遺物以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為主,少見青銅器和玉石器。

以上六個方面,第1、2點反映了土墩墓的外在形態和營建方式,是土墩墓最本質的要素,是普遍現象。第3點在土墩墓分布的絕大部分地區都存在,如寧鎮、環太湖、寧紹地區。關于葬具和人骨,雖然發現不多,但現存較少或許和有機質材料易腐爛有關。第5點土墩墓中的防潮設施進一步強化了土墩墓筑高建墓以避水患的初始意圖。第6點概括的則是越地土墩墓隨葬品情況,與越地不同,寧鎮地區土墩墓還普遍見有固定配伍且數量相近的泥質陶和夾砂陶器,大型墓葬還見有青銅禮樂器和車馬器。

根據土墩內遺存的具體形式,可粗略劃分為無石室土墩墓、石室土墩墓和木室土墩墓三大類。

無石室土墩墓在土墩墓中占據多數,且分布范圍廣,延續時間長,覆蓋整個土墩墓分布的所有區域,貫穿土墩墓發展的始終。墓葬的具體形式又因時代發展的先后和地區的不同存在明顯差異,共同的特點是沒有明確框定墓葬空間的密閉式石室。從部分大型墓葬的土墩坍塌情況看,至少有部分大型土墩墓原本有支撐高大空間的木結構墓室。

石室土墩墓是土墩墓中一種特殊的墓葬形式,墩內墓葬系平地向上用塊石壘砌左右及后端墓壁,構成平面長條形的石結構墓室,石室前端常見用塊石或泥石混筑的封門,石室頂部用扁平塊石覆蓋,形成相對封閉的墓室空間。石室土墩多見于山脊分水線和明顯凸起的丘陵崗地上,以串珠狀分布居多,主要分布在環太湖沿岸的江蘇吳縣、蘇州、無錫、常熟、江陰、宜興,浙江長興、湖州、安吉、德清等,浙東寧紹地區分布也較為普遍,浙西南金衢地區的東陽、義烏以及舟山群島也有少量分布。20世紀70年代,隨著無石室土墩墓發掘資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外表形態與無石室土墩相同且出土遺物完全一致的石室土墩墓葬說也在學界取得一致公認,此類遺存仍屬于土墩墓范疇,只是選用了塊石作為構建墓室的材料。

木室土墩墓僅見于衢州、蕭山等地的大型墓葬中,發現數量不多,其墓葬特點是在平地向上人為鋪墊土石的基礎上,用枋木搭建長條形人字坡結構的墓室,與春秋晚期紹興印山越王陵的墓室結構基本相同。

(1) 朱江:《吳縣五峰山烽燧墩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5年第4期。

(2) 丘鴻炘:《浙江吳興蒼山古戰堡試掘》,《考古》1966年第5期。

(3) 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安徽屯溪西周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9年第4期。

(4) 南京博物院:《江蘇句容縣浮山果園西周墓》,《考古》1977年第5期;南京博物院:《江蘇句容浮山果園土墩墓第二次發掘報告》,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資料叢刊(6)》,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鎮江市博物館浮山果園古墓發掘組:《江蘇句容浮山果園土墩墓》,《考古》1979年第2期。

(5) 鄒厚本:《江蘇南部土墩墓》,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資料叢刊(6)》,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6) 劉建國:《論土墩墓分期》,《東南文化》1989年第21期。

(7) 陳元甫:《論浙江地區土墩墓分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紀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論文集(1979~1999)》,西泠印社1999年版。

(8) 楊楠:《江南土墩遺存研究》,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9) 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常州博物館、句容市博物館:《句容浮山果園土墩墓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版;《句容寨花頭土墩墓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版;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館、鎮江博物館、金壇博物館:《金壇薛埠土墩墓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版。

(10)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資料。

(11) 談三平、劉樹人、陸九皋、肖夢龍:《鎮江地區吳文化臺形遺址及土墩墓分布規律遙感研究》,《鎮江博物館建館四十周年紀念文選(1958~1998)》,黃山書社1999年版;談三平、劉樹人:《太湖地區石室土墩分布規律遙感初步研究》,《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

(12) 南京博物院:《江蘇句容縣浮山果園西周墓》,《考古》1977年第5期;鎮江博物館:《江蘇句容浮山果園土墩墓》,《考古》1979年第2期;南京博物院:《江蘇句容浮山果園土墩墓第二次發掘報告》,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資料叢刊(6)》;南京博物院:《江蘇高淳縣顧隴、永寧土墩墓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阡县| 海城市| 突泉县| 宁阳县| 昌宁县| 突泉县| 利辛县| 耒阳市| 石泉县| 四子王旗| 陕西省| 绥滨县| 克拉玛依市| 延边| 淮南市| 麦盖提县| 苏尼特左旗| 蓬安县| 道真| 台东县| 南宁市| 周宁县| 紫金县| 桃江县| 溧阳市| 宁德市| 睢宁县| 白城市| 揭西县| 科技| 竹北市| 信宜市| 浦江县| 阿瓦提县| 荆门市| 夏邑县| 凤冈县| 十堰市| 玉溪市| 湘潭市| 石河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