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國考古(浙江考古與中華文明系列)
- 黃昊德 田正標 游曉蕾
- 1772字
- 2024-01-24 14:41:53
第二節 “肩頭弄文化”和營盤山期遺存
“肩頭弄文化”和營盤山期遺存,是主要分布于浙西南地區,極具地方特色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年代范圍為夏代至商代。由于這一地區的考古工作較為薄弱,缺乏足夠的資料,目前對于文化的界定與認識仍處于討論階段。“肩頭弄文化”和營盤山期遺存,并非確切的考古學文化命名,只是在實物材料與地層證據相對匱乏的條件下,為建立區域編年譜系而臨時提出的一種期別概念。
“肩頭弄期”概念的提出,源于1977—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與江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江山市南區古遺址群的調查與試掘。(1)由于地理環境、水土流失等原因,調查與試掘所得到的地層關系十分有限,牟永抗先生等學者巧妙地將集中出土的遺物歸納為32組,結合浙南、閩北地區的考古經驗,認為這些集中出土的遺物應為土墩墓或灰坑中的共時遺存,可以代表江山地區從新石器時代末期至春秋時期的六個單元和四個階段遺存。其中,在江山南區第一、二、三單元的遺存有著黑陶、印紋陶和泥質陶器,著黑陶器器型主要有深腹罐、高領罐、扁腹罐、匜形罐、碟等(圖1-46)。印紋陶器器型以各種類型的罐為主,還有盉。泥質陶器有豆、盤、缽、罐、盉(圖1-47)等。紋飾有條紋、方格紋、編織紋等。其中著黑陶器數量多,地方特征鮮明,是區別于同一時期其他地區文化的典型器物,研究者遂將江山南區以著黑陶器群為特征的第一、二、三單元合稱為“肩頭弄期”,推測絕對年代在商代或更早時期。


“肩頭弄期”所包含的著黑陶器群,是該地區這一時期文化特征的典型代表,作為一支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存在是合理和必要的。然而目前學術界對該地區這一極具地域特色的考古學文化的定名,仍存在較多爭議,前后出現過“肩頭弄期”“高祭臺類型”的早期文化、“馬橋——肩頭弄文化的肩頭弄類型”“馬嶺類型”“葫蘆山文化”等定名。這一文化類型發現較早且主要分布地點為肩頭弄,因此我們暫稱“肩頭弄文化”。(2)“肩頭弄文化”是浙西南和閩北地區一支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考古學文化,年代范圍主要以夏代為主,不排除進入商代的可能。
營盤山期遺存,同樣源自1977—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與江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江山市南區古遺址群的調查與試掘(圖1-48)。在江山南區第四單元的遺存中,著黑陶器消失,開始出現原始瓷器,雖然數量很少,但是代表了古文化的新發展。這一時期的陶器主要有印紋陶壇、甕、罐和原始瓷豆,紋飾有云雷紋等(圖1-49)。這一文化類型主要分布地點為營盤山,因此研究者將這一單元稱為營盤山期遺存,年代相當于商代,為“肩頭弄文化”之后的發展階段。


“肩頭弄文化”和營盤山期遺存,主要位于衢江上中游,墓葬與遺址往往位于一處。遺址常采集有石鏃、(有段)石錛、網墜等,可能與采集漁獵的經濟生活有關。墓葬主要為土墩墓,平地掩埋,無石框無石床,是目前浙江最早出現土墩墓的區域之一。2014年,寺底袁村一水稻田中,在基建清表過程中暴露出來一座墓葬。(3)墓葬編號為M18,現存較淺,邊界不清楚,大約2.8米見方,未見葬具及人骨(圖1-50)。隨葬器物大多殘碎,經過拼對修復,共有9件。其中大型硬陶罐2件,硬陶小罐3件,硬陶缽3件,原始瓷豆1件(圖1-51)。根據墓葬出土的器物,M18的年代大致相當于中原商代晚期。營盤山期雖然發現有原始瓷器,但尚未發現原始瓷窯址,目前僅發現有印紋陶窯址。


通過目前有限的考古資料,可知“肩頭弄文化”和營盤山期遺存的分布范圍大致相當,一般認為主要分布于浙西南地區,北臨寧紹平原,南抵閩北地區,東到大海,西界尚不清楚。浙江境內的典型遺址包括淳安高祭臺遺址、江山肩頭弄遺址、江山山崖尾遺址、江山營盤山遺址等。
此外,通過文物普查和其他有關調查,在常山、開化、江山、衢州、金華、蘭溪等地也發現了這兩個時期的相關遺存,主要遺址有常山九都,江山大桶后山、林場、基山,衢州茶葉山、柘川、黃甲山,金華龍口,蘭溪老虎頭等遺址。這兩個時期的遺址基本分布于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沿岸,以衢江上游江山地區分布最為密集。
“肩頭弄文化”和營盤山期遺存是中國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文化發展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先越文化的重要組成,為越文化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牟永抗、毛兆廷:《江山南區古遺址墓葬調查試掘》,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編:《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學刊(1981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1979—2019)》,文物出版社2019年版。
(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