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帝國:從民族國家的崛起到英國脫歐(經緯度系列)
- (英)斯圖爾特·斯威尼
- 1814字
- 2024-01-24 14:35:26
歐洲專制主義與宗教不包容:明顯的分裂
為了追求成為歐洲巨頭,路易十四投入法國的稅收征戰歐洲大陸。他既是法國的象征,也是唯一的權威。的確,早在1666年,他就簡潔明了地給他眼中的專制主義下了定義。他宣稱“國王是絕對的領主”,天生擁有所有財富的自由處置權,無論是教會財產還是世俗財產。因此,權力集中到了君主的手中,他的地位比法國第一等級與第二等級更高。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勁敵哈布斯堡皇帝,后者統治的是一個松散的說德語的聯邦。我們將會發現,在歐洲一體化的政治進程中,散漫的權力與聯邦的權力之間的沖突頻繁地分裂著歐洲。
但是,在路易十四時期的歐洲,關于中央集權與聯邦制的晦澀爭論是無關緊要的,英語、德語和法語世界之間的均勢出現了問題。憑借著歐洲最多的人口以及最高產的農業,法國的專制主義占據了主導。經濟影響力支撐了路易十四的擴張野心。與此同時,與法國在1618―1648年三十年戰爭中交戰到筋疲力盡的宿敵哈布斯堡帝國,因為奧斯曼帝國的威脅而深受困擾。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圍攻維也納時,這種困擾到達了頂峰;路易十四則希望哈布斯堡王朝能被徹底擊垮。
與此同時,英國查理二世復辟斯圖亞特王朝后,淪為了路易十四統治下的“兒皇帝”。英國已經不復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時的都鐸王朝風采了,它曾計劃與路易十四的祖父亨利四世一起建立一個聯邦歐洲。的確,在1682年,即查理二世去世的三年前,浮華的法國宮殿遷至凡爾賽,體現了“光榮革命”前法國和英國不平衡的力量對比。通過征服與控制,路易十四可以不受限制地推動獨特的歐洲一體化。
路易十四沒有促進歐洲不同的宗教信仰與不同的種族民眾間的團結統一。這讓加爾文派教徒在英格蘭、蘇格蘭、尼德蘭聯省以及德國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他們都對極權主義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極度不滿。路易十四引發紛爭的行為是在1643年繼承了法國王位后對新教徒采取了激進的政策。在這樣一個政治與宗教不團結且路易十四主宰著歐洲的時期,歐洲的合作空間很小。的確,與在高位時期統治大英帝國的查理五世相比,路易十四控制的領土面積較小。但到了17世紀后期,法國逐漸穩固了統一的專制國家地位,不像奧地利一樣受到內部紛爭與聯邦制的困擾。
值得注意的是,路易十四的專制主義以及對法國霸權的追求,與其祖父亨利四世早前的歐洲愿景相去甚遠。作為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亨利四世提出了建立一個歐洲“所有王國的聯盟”的“宏偉計劃”。他統治的將“不僅僅是法國,而是整個歐洲”,其手段也不是征服,而是憲制。他的歐洲憲法議案中提出要通過一個總理事會制衡專制主義。這個理事會代表了整個歐洲,包括法國的宿敵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以及教皇。這些安排的依據是“希臘古老的近鄰同盟”模式。事實上,敘利公爵根據這樣的“宏偉計劃”預判會發生一場早期的外交革命。在法國出資的情況下,將成立一個橫跨奧地利與西班牙的聯盟。值得注意的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被排除在亨利四世的龐大陣營外,對歐洲而言它依然是一個“他者”。
但到了1688年,亨利四世的孫子的做法實際上并不開明,更多的是赤裸裸的機會主義。路易十四與歐洲主要國家組建的“大同盟”進行了“九年戰爭”(1688―1697)。這一時期的法國徹底拋棄了整個基督教歐洲,甚至是自己的天主教伙伴;路易十四反而和土耳其蘇丹成了盟友。于是,歐洲反對專制主義法國國王的勢力聯合在了一起。因此,在西班牙和薩伏依公國的支持下,信仰新教的尼德蘭聯省執政長官(當時也是英格蘭國王威廉三世)和天主教徒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領導了反法武裝。在隨后的戰役中,法國的侵略和暴力行徑給整個歐洲留下的多是痛苦,這一點在德國尤為明顯。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在1689年恣意破壞德國的海德堡的行為,讓德國人眼中的法國進一步妖魔化。
九年戰爭結束后,根據《里斯維克和約》(1697),路易十四拿下了阿爾薩斯,但交回了洛林。于是,位于德、法之間的“中間王國”阿爾薩斯、洛林就此分裂。此后,位于德、法邊境的這兩塊敏感領土便多次易手。路易十四還被迫放棄了信仰天主教的英格蘭斯圖亞特王朝國王詹姆士二世,不情愿地承認信仰新教的奧蘭治王朝的威廉為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國王。最后,英國、尼德蘭聯省和德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將法軍趕出佛蘭德斯和萊茵地區。這些計劃對英國人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英國人促使低地國家維持中立,讓法軍(以及后來的德軍)遠離英吉利海峽的港口,這成了歐洲戰爭與和平史上反復出現的主題。它反映了英國人海洋性的超脫,這種心理讓英國人不情愿接受歐洲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