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帝國:從民族國家的崛起到英國脫歐(經緯度系列)
- (英)斯圖爾特·斯威尼
- 1612字
- 2024-01-24 14:35:26
1648年后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的遺產和“太陽王”
俄羅斯作為“第四股力量”將發揮重要作用,但在我們的歐洲故事里,法國才是核心。的確,早在16世紀,加爾文教徒亨利四世國王與英格蘭的新教徒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討論建立聯邦歐洲時成了朋友。對此,亨利四世的首席部長、第一代敘利公爵馬克西米利安·德·貝蒂納(胡格諾派)煽情地稱,亨利四世和伊麗莎白一世“是設計這一體系的兩位君主”,還“將法國君主和英國君主的利益聯結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體”。但到了1593年,亨利四世為了繼承法國王位摒棄了加爾文教,排擠了他的新教盟友伊麗莎白一世,并宣布“為了巴黎,值得做一場彌撒”。為了統一自己的國家,這位法國國王選擇了天主教,而不是更費力的歐洲大業或是對新教的忠誠。
法國在三十年戰爭這場意義重大的歐洲斗爭中所扮演的角色,明顯體現了務實主義(或機會主義)趨勢。這次沖突源于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對神圣羅馬帝國的新教徒發起的攻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大陸上包括法國在內的所有強國都被拖入了這場宗教和領土的沖突中。斐迪南二世鼓動法國和歐洲北部所有的新教勢力結盟,主要是瑞典、普魯士、尼德蘭聯省,引發了天主教法國的極度反感。法國起初并非戰爭的焦點,僅僅是為瑞典的新教軍隊提供資金。但在1635年,法國對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宣戰,并與主要競爭對手奧地利發生了全面沖突。至關重要的是,這場對抗代表著哈布斯堡王朝為了在歐洲實行天主教霸權發動最后一次可靠的嘗試。法國當然也在歐洲尋求霸權地位;但是,人們認為,法國在與新教徒聯手對抗天主教同伴和教皇中表現出了赤裸裸的投機主義。
三十年戰爭是一場真正的全歐洲范圍的沖突。除了英國以外的所有主要國家都參與了這場戰爭。引人矚目的是,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明智地拒絕了和新教徒同伴們一起對抗統治奧地利和西班牙的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最終在1648年,戰爭帶來的破壞促成了《威斯特發里亞和約》的簽訂,協議承諾歐洲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互相寬容忍耐,還要在分別以法國和奧地利為中心的兩大“聯邦”間實現權力的平衡,不論這種平衡會有多么不盡如人意。但在《威斯特發里亞和約》簽署后,法國和西班牙這兩大天主教勢力為了鞏固自己在歐洲的地位,繼續交戰了11年。最終,西班牙在歐洲的反改革運動中的領導地位,促使英國清教徒奧利弗·克倫威爾加入了法國的陣營。于是,三十年戰爭及其余波,終于影響到了歐洲全境。
后來,由于全面戰爭引發了大屠殺,《威斯特發里亞和約》體系允諾在歐洲進一步實現和平與一體化,尤其是在三大國之間。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三十年戰爭的激烈程度和持續時間碾碎了兩個對立的聯盟。奧地利接受了在歐洲不再能夠杜絕改革的現實。宗教寬容必不可少。盡管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仍然反對改革,但奧地利和歐洲中部還是進入了相對平穩的時期。我們將看到,在經濟增長的支撐下,德意志各王國可以在這種平穩的局勢下進行國家建設。在戰爭中士氣受挫后,德國人的處境終于逐漸好轉。奧地利毫無活力的中央權力也不再形成阻礙。
當《威斯特發里亞和約》訂立時,年幼時就登上王位的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四只有10歲。至關重要的是,路易十四和波旁家族都深深沉浸在“君權神授”的想法中。這些觀點和堅定的領導風格讓他認為,法國作為歐洲的利維坦可以擺出更為霍布斯式的姿態。路易十四挑戰了當時外交上的均勢,追求法國在歐洲的主導地位。為了支撐自己的雄心壯志,他充分利用了法國的經濟和人口。簡而言之,這個“太陽王”的名言“朕即國家”與法國在歐洲的支配地位相吻合。路易十四可以對西班牙、尼德蘭聯省、德意志諸國發動戰爭。后來在1678年與荷蘭人簽訂《奈梅亨和約》時,他的代表們協商出了對自己更為有利的條款,獲得了新的領土。但是,在秉承著機會主義進行了三十年戰爭以及路易十四的一系列戰爭后,法國在歐洲背上了侵略者的罵名。的確,很多講德語的歐洲人都將法國視為自己永久的敵人。畢竟在17世紀,位于歐洲地理中心位置的他們受到了法國政策的巨大影響,甚至延續到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