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寒門難出貴子?解決辦法有了!
- 大明:朝九晚五,老朱被我氣炸了
- 直播考古
- 2043字
- 2024-01-25 08:05:00
老朱已經對蘇泓這個什么學校來了興趣。
不過仍有諸多不解之處需要解答。
他再度開口道。
“我看這什么教室之內,年齡可是參差不齊的。”
“那肯定是有人學的好,有人學的差。”
“這樣一起講課,難免得是要有所取舍吧?”
“不管朝著哪一邊去傾斜,都會讓另外一邊出現一些問題的。”
老朱開口,指出癥結所在。
“這倒不錯。”蘇泓詫異的看了他一眼。
心說這老頭還挺可以的。
直接就指出了一些問題。
當然——這些在他眼里看來,倒并不是什么問題。
“這解決起來,倒也簡單的很。”
“在我們這,一共是分為三個級別。”
“第一個級別,就是你們看到的小學。”
“每年都會有一個考核,我們叫考試。”
“只要考試過了,就可以從小學升到中學。”
“這小學跟中學教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只要上了中學,那就代表著有可以參加童試,考取秀才的能力。”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
“而之后若是考取了秀才,那就會繼續提供晉升,晉升到高中部,向著考取舉人的目標繼續前進。”
“那若是一直考不成秀才呢?”朱標詢問:“總不能繼續是免學費,一直在學校里面呆著吧?”
他提出自己疑問。
父子之間心意相通,這倒也是老朱的想法以及疑慮。
這科舉可是有門檻的。
只是想想就能夠知道。
哪怕有人教,也會很多人難以成材,甚至連秀才都考不上。
雖然在開國初期,考慮到人才凋敝,他擴充了科舉中試的數量。
但也遠遠不夠,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若是一直考不成秀才,就會一直呆在小學部。”
“在小學呆了三年,要是還考不過,可選擇自愿放棄。要是六年的話,可進行強制退學。”
“這代表確實是在科舉這塊,難以有所成就。”
“就會進行另做處理,直接退學,或者是選擇在我們這里進行別的方向。”
“可以選擇強身健體,日后參加軍隊,或者選一門手藝進行培訓。”
“日后至少是能夠養家糊口不成問題。”
“而且學的知識也不會虧,畢竟多懂點總不是壞事。”
蘇泓介紹起來。
“這……倒確實是不錯!”
“不管是當兵還是學門手藝,都是一條好出路。”
朱元璋眼前一亮。
他所擔憂的就是這。
四書五經,再加上八股文什么的,除了科舉之外,對其他方面的收益很低。
很多人學了知識,還考不中秀才。
又耽誤了做其他營生的時間。
到最后,就只能夠是無所事事,生活下去都是困難。
朱元璋知道,很多人窮其一生都是在求學,陷入到夢里無法自拔。
但是如果這什么學校。
能夠給提供一個別的路子,倒真是可以的!
最長六年就強制退學,也不會耽誤太多時間。
“我們這里教學更是先進。”
“建立學校不過才短短四年,就是將縣里面的所有學子都納入其中。”
蘇泓開始重點介紹起成果。
“開始縣里面一些富家子弟,根本看不起免除學費這點福利,還是選擇在家請私塾先生教學。”
“但是他們很快就是發現,在家教學跟在學校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在第二年的時候,太平縣童試的所有秀才名額,就都被我們學校進行包圓,其中不乏有很多窮人家的孩子。”
“最終一些富家子弟,也會選擇不去私塾,是將孩子送了進來。”
“如果你們來這里落戶的話,孩子自然也是可以在這學校里面上學的。”
“只要底子不算太差,在現今科舉名額增多的情況下,考取個功名沒有絲毫問題。”
蘇泓拋出了自己的餌。
現在士農工商,商排最末可不是說著玩的。
他想一想就能夠清楚,這老諸家雖然生意做的蠻大。
但肯定想要子孫參加科舉,考取功名。
讓孩子加入學校里面,無疑是最優選!
正常私塾里面,都是難以請到真正高明的先生。
多是一些老秀才,屢試不中,只能是一遍教書一邊科舉。
而自己這里,則是不會選擇老秀才。
因為他們太過迂腐,哪怕自己出錢,也難以改變教學思路。
選擇年輕一些的秀才,年紀最大也只是中年秀才作為老師好處可太多。
這些人本來要專注于考舉人,不事勞動。
往往家里面日子過的不是很好。
迂腐程度同樣是要輕很多,只要給足薪水。
完全可以根據自己提供的后世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
靠著老舊的私塾,進行閉門造車什么的。
根本比不上這種平時就有考試,很多個學生在一起交流的制度。
至于老朱說的。
給自家孩子準備了大儒什么的。
蘇泓根本就沒當回事。
那大儒是你家的啊?說請就請?還提前這么長時間備著?
“你們倆想想,我這學校怎么樣?”
“只要在我們這里落戶,那便可享受。”
“到時候給孩子考取個功名,對你們家族也是有好處的!”
蘇泓開口。
看著他倆人一副眼珠子亂竄的樣子,覺著自己得是給他們點思考時間。
便是借著透氣,先從屋子里出去了。
“我兒,你怎么看這什么學校制度?!”
朱元璋的呼吸都有點急促,直接是開口說道。
“這……如果推廣開來,對咱大明絕對是有好處的!”
朱標也是有所興奮。
“這樣的話,甚至是可以將抱團的文官集團,給一舉鏟除!”
“沒錯。”老朱沉著聲說道。
“首先來說,我看一個屋子里面,至少可以容納三四十個人。”
“按照他所說的免除學費,只收書本費。”
“每年還會有扶持,等于說寒門子弟進行科舉的門檻大大降低,在學校里面占比應該是最高的。”
朱元璋的聲音有些顫抖。
“本來限制寒門子弟參加科舉的,主要就是成本問題。”
“不但需要交著高昂的私塾費用,更是因為科舉難度,導致秀才都考不上的話,就相當于浪費了幾年時間。”
“這對一個窮苦人家孩子來說,是萬萬不能夠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