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讓老頭留在太平縣的第一板斧,學校!
- 大明:朝九晚五,老朱被我氣炸了
- 直播考古
- 2081字
- 2024-01-25 00:05:00
“哼,咱就真不信了。”
“有什么地方,這太平縣能比應天府還要好的?”
聽完蘇泓的話,老朱根本就不為所動。
他是打心里面覺著。
就算你這里有哪些地方,真的比應天府要好一些。
那我就不承認。
你能怎么樣?
這兩天在這小小縣城,可是丟了點臉。
必須得狠狠打擊一下你的銳氣才行。
老朱覺著,自己這個想法很是保險。
只有一種出問題的可能性。
那就是這太平縣某一處地方,要比應天府強上十倍百倍。
那他就真的不能夠睜著眼睛說瞎話。
畢竟臉還是得要一點的……
“走吧。”
“跟我去一下我們這的學校。”
蘇泓笑了一下:“嗯……可以理解成私塾。”
“私塾?”
朱家父子二人都很是意外。
他們本來以為,蘇泓要帶他們去一些更加出彩之處。
來彰顯一下太平縣的繁華。
可是這私塾……
有什么好去的?
看著二人不解的眼神,蘇泓也并沒有去多做解釋。
而是帶著他倆去了學校的位置。
“太平縣學校?”
到了學校門口。
看著學校上掛上的牌匾,朱元璋知道,這是地方到了。
“這是私塾……學校?”
“規模還挺大。”
老朱看著里面。
除了五棟三層樓的建筑外,更是有一個空地,上面放了自己看不太懂的設施。
像是個鐵架子?
“這個學校,看起來倒的確可以。”
“這什么鐵架子,又是你鼓搗出來的新鮮玩意?”
“不過只憑這個,倒也沒什么嘛,只是稀奇一點而已,不就是把私塾改個名字么?”
老朱搖搖頭。
表示咱這兩天可也是見識過不少新奇食物了。
就憑這個,想說服咱?
還是差一些。
“還不止。”
蘇泓走了進去。
“校長好。”
門口穿著衙役制服的男子,朝著蘇泓打了聲招呼就放行。
“沒想到,這學校外面還有人保衛?”
“還有他剛才叫你校長,這意思就是跟什么里長一樣?”
“一里之長叫里長,這學校之長就叫校長?”
老朱好奇的詢問。
“對。”
蘇泓接著帶人走了幾步。
來到第一棟樓門口。
“太平縣學校-小學部。”
上面幾個字。
小跟學組合起來,是非常好理解。
老朱二人看了一眼,就大概明白意思。
不過他們還是很納悶。
你這學校建的是不錯。
可是……
帶我們來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不過此時蘇泓已經沒有說話。
而是帶著他們,在這棟樓里面轉轉。
進到其中,朗誦四書五經之聲不絕于耳,在其中坐了一排排年級或大或小的學員。
有的看起來七八歲左右。
而有的則是十幾歲,年齡差異并不是很大。
在里面轉了一圈再出來。
蘇泓朝著二人開口。
“怎么樣,有什么想要說的?”
“想說的?”老朱開口,語氣之中帶著疑問。
“沒什么想說的啊。”
“你這叫學校的私塾,搞的確實不錯。”
“不過本質上,跟私塾也沒什么區別吧。”
“不就是改個名字么?”
“咱在應天府里面,是見識過權貴子弟私塾的,你這個無非就是環境好點罷了。”
他說出自己的話。
這倒不是在嘴硬。
而是真心這么覺著。
因為老朱說的什么權貴子弟私塾……其實是皇宮里面的,專給皇親國戚所供。
那自然差不了。
蘇泓沒有直接回話。
而是向著朱標詢問起來。
“諸大哥,你這年紀也不小了。”
“相比也已經是有孩子了吧?”
“嗯,這倒不錯。”朱標臉上浮現出一抹笑容。
他想起了自家雄英。
“我家孩子年齡還小,不過才二歲而已。”
“以你們的身家,那孩子的教育日后得是大費周章吧。”蘇泓再次開口。
“那當然。”朱元璋挺起胸膛。
“咱已經給咱大孫安排好老師了。”
“那可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儒!”
“保管讓咱大孫日后當個好皇……好人!”
老朱驚呼好險。
差點是說漏嘴。
朱雄英作為皇長孫的教育,以后要繼承帝國大統,重要性自不必多說。
這是他重點抓的項目,雖然朱雄英現在僅僅二歲,但早就是安排好了。
什么方孝孺、黃子澄、齊泰,董倫。
個個都是當世大儒。
“切,大儒。”蘇泓笑了笑。
認為這老頭只是在吹牛而已。
縱然你老諸有點身家,富賈一方。
可是這些大儒可都不是僅僅用錢就能請得動。
請他們教學?還是別吹了。
當然,蘇泓也沒有直接戳破。
而是繼續說道:“要我說。”
“就算你們有錢,請個先生來家里面教學。”
“真趕不上直接來我們學校上學。”
“畢竟自己在家學,等于是閉門造車。”
“跟人進行溝通交流,那各方面才能夠有所長進。”
“哦?”朱元璋略微來了點興趣。
覺著他這話說的倒是有點水平。
但又反問起來。
“那你們這有沒有什么成果之類的?”
“像是在科舉之中,有什么值得稱道地方,不然是空口無憑啊。”
“聽我慢慢說。”蘇泓帶著他們找了個空教室坐下。
“我們這學校。”
“只要年齡夠六歲就可以上。”
“不需要學費,只需要交書本費就可以。”
“而且每年都會有考試,考試過了的話,就會給予扶持,有‘獎學金!’”
“金額絕對是比書本費要高的,等于免費上學。”蘇泓先說出第一步。
這讓倆人有些詫異。
畢竟在這個年代,書本雖然是有些貴的。
但是咬咬牙也能接受。
真正讓窮人孩子上不起學的,都是私塾先生的費用。
所以很多人只能夠是上幾年私塾后,在家自學。
甚至更多人干脆上不起,一點就不學了。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
那就是只有家里面有錢,或者是背靠大家族的人,才能通過科舉的層層選拔。
真正的“寒門難出貴子”。
這對一個朝代來說,可是個大問題。
長此以往,必然會形成一個個抱成團,膨脹到一起的文官集團。
難以掌控。
朱元璋一直想辦法將其解決,但除了殺殺殺之外效果甚微。
要是能讓更多人上得起私塾,通得過科舉。
這倒未必不是一個解決的辦法!
但是就這樣的話,也還不夠!
“怎么能夠保證,這些學子們能夠學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