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李淵——拉開三百年大唐帷幕

他本是皇族至親,自幼繼承公爵。長大后,因為軍功而成為封疆大吏。看到當朝腐朽,借勢起兵,借此奠定大唐近三百年基業。由于家事處理無章,引起骨肉相殘,被迫禪位。然而,他畢竟除舊布新,開啟一代先河,仍不失為一代明君。這就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

自幼世襲公爵高位,借自污避禍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祖籍邢州堯山(今邢臺隆堯)。雖然唐朝歷代皇帝都稱自己是老子李聃的苗裔,尊老子為圣祖,但這多半是牽強附會,用來顯示自己血統的尊貴罷了。不過,唐皇的祖上也的確不凡,其家族血統十分高貴。

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左仆射,封隴西郡公,官至太尉,是著名的八柱國之一,死后被封為唐國公。父親李昞,北周時歷任御史大夫、安州(今湖北安陸)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隋文帝楊堅是李淵的姨夫,是至親。李淵7歲的時候,父親李昞病故,他便世襲了唐國公的爵位。

公元581年,楊堅接受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長大后的李淵為人灑脫、性格開朗、待人寬容,結交了許多朋友,也深得楊堅的喜歡。登基不久,隋文帝就任命李淵為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武官)。而后,又相繼委任李淵為譙州(今安徽亳州)、隴州(今陜西隴縣)、岐州(今陜西鳳翔)三州刺史。

公元604年,楊堅病死,隋煬帝楊廣繼位,李淵被任命為滎陽(今河南滎陽)、樓煩(今山西太原樓煩縣)兩個郡的太守,后來又被任命為殿內少監(管理皇帝衣食住行)、衛尉少卿(掌管全國兵器和文物),升為皇帝的內臣。

大業九年(613)春,隋煬帝征伐高麗時,李淵在懷遠鎮負責督運糧草。隋煬帝頻繁地發動戰爭,勞民傷財,激起了天下人的不滿。同年六月,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李淵奉隋煬帝之命鎮守弘化郡,兼知關右諸軍事,以防備楊玄感的進攻。

李淵預感到楊氏江山不會長久,很快就會引發社會大動蕩,便憑借自己獨當一面的機會廣樹恩德,結交天下豪杰,培植自己的勢力。恰在此時,長安與洛陽市井流傳這樣的童謠“桃李子,洪水繞楊山。”隋煬帝便請術士解析。術士說,這預示著有姓李的會替代姓楊的江山。隋煬帝由此生疑,但天下李姓實在太多,于是就對姓李的朝臣進行排查篩選,最后覺得郕國公李渾有重大嫌疑。因為李渾不但姓李,名字中又有水,而且李渾侄兒李敏小名恰好叫洪兒。此時大臣宇文述正好與李渾不和,乘機誣告其謀反,于是李渾遭到了滅族。不久,隋煬帝召見李淵去自己的巡行所到之地,恰好李淵因病沒有去。楊廣立刻想起了那首童謠,心生疑竇。便問在后宮的李淵外甥女王氏:“你的舅舅怎么遲遲不來?”王氏回答說李淵病了。隋煬帝又問:“要死了嗎?”李淵知道后,十分害怕,從此便無節制地飲酒、收受賄賂,自污以保護自己。楊廣得知后,認為李淵也不過是個貪財好色之徒,便不再戒備于他。

憑軍功獲重權,招降納叛積聚力量

隋煬帝漸漸消除了對李淵的懷疑,并于大業十一年派他到山西、河東一代“黜陟討捕”(考察官員政績,捉拿起義軍)。李淵一家走到龍門的時候,與毋端兒率領的起義軍在城下相遇。武藝高強的李淵只帶領十幾名善射的隨從出擊。李淵連發70余箭,箭箭命中敵人。他的隨從們也發箭如雨,起義軍大敗。李淵收降起義軍萬余人,因此名聲大振。李淵又乘勢擊潰絳州起義軍首領柴保昌,招降了他部下數萬人。第二年李淵升為右驍衛將軍,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恰逢隋煬帝從樓煩到雁門巡游,突然遭到突厥始畢可汗的軍隊包圍,形勢十分危急。這一次險境全靠李淵率軍拼死廝殺才得以解圍。不久,為了防止突厥進犯,隋煬帝便讓李淵和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向北攻擊突厥。當時,兩支軍隊的兵馬加起來還不足5000人。李淵選出能騎善射者2000人,飲食起居與突厥人一樣。一天,兩軍突然遭遇,李淵身先士卒,率軍沖擊,獲得大勝。從此突厥北逃,再不敢南下騷擾山西邊境。

大業十三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臨時性地方最高長官)。太原是隋朝軍事重鎮,又建有隋煬帝的行宮。這里不僅兵源充足,而且糧草豐裕,儲糧可供十年之用。李淵大喜,那顆暗藏已久、取代隋朝自立的心,怦然而動。他對次子李世民說:“這里是上古時候的陶唐氏帝堯的封國唐地,因此太原才是我們真正的祖籍。現在我來到這里,是上天給我的機會。如果上蒼給了我這樣的機會,我卻不及時抓住,那么大禍就會降到我們的身上。”(“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大唐創業起居注》)

剛到太原的時候,形勢對李淵并不十分有利。因為有一股比較強大的農民起義軍“歷山飛”盤踞太原南部很久,斷絕了太原直通上黨、西河、京都的通道,而且不時地騷擾太原城。為了消滅隱患,樹立威嚴,李淵決定剿滅他們。兩軍在河西雀鼠谷對陣。起義軍有兩萬余人,而李淵只有五六千人,明顯是敵強我弱,將士們面露懼色。李淵卻鎮定自若,決定智取。他把軍隊分為兩陣:以老弱殘兵居中,搖旗擊鼓,佯做主力;其麾下數百騎精兵分置左右為小陣。敵軍果然上當,直接沖殺中軍,李淵乘機指揮兩隊精兵包抄,殺敗敵軍。

取勝之后,不但打通了太原通往各處的道路,李淵在太原的統治地位也得到了鞏固。周邊的官僚、地主和豪商紛紛前來投靠。李淵又指令次子李世民不惜錢財,廣招豪杰;派長子李建成在河東暗中交結各種勢力,培植自己的親信。而此時的隋煬帝楊廣遠在江都,沉湎聲色,鞭長莫及,山西全境幾乎牢牢地掌握在李淵手里。

太原起事,滅大隋功炳千秋

有隋一代,楊堅還算克勤克儉,而隋煬帝繼位伊始便大興土木:建東都,修長城,開運河,筑馳道,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隋煬帝好大喜功:巡游江南,北上榆林以夸耀自己的權勢;出兵邊塞,攻打高麗,以顯赫自己的武威。結果徭役無止,戰爭頻仍,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官逼民反,窮苦百姓紛紛揭竿而起,隋朝短時間內起義烽火燃遍各地。此時的李淵仍然不動聲色,在尋找起兵的最佳時機。

大業十三年二月,李淵的下屬鷹揚府校尉劉武周在馬邑發動兵變,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自稱太守。三月,劉武周的軍隊攻破樓煩郡,進占汾陽宮,并勾結突厥,圖謀南下中原爭奪天下。李淵感到時機來了,于是借口防備劉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及親信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幾天之內就募集到近萬人。隨后,李淵派人往河東召回長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以籌備大事。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淵招兵買馬,懷疑李淵“有異志”,便密謀騙李淵父子到晉祠祈雨,想借機除掉他們,向隋煬帝邀功請賞。不料,晉陽鄉長劉世龍得知了密謀內容并告知了李淵。五月十五日,李淵、李世民先發制人,指使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告發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結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將二人囚禁。五月十七日,恰巧數萬突厥軍隊進攻晉陽,李淵立刻名正言順地命人將兩人推出斬首。同時,李淵又設下空城計,嚇退了突厥軍隊。旋即,正式舉起義旗起兵。

起義伊始,李淵便展現了政治家的雄才大略。首先,他根據劉文靜等人的建議,制定了“乘虛入關,號令天下”的戰略。確立入關奪取長安,以開創帝業,最終取代隋朝的政治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又強調以“廢皇帝(指隋煬帝)而立代王”,也就是說,李淵并沒有滅掉隋朝的意思,而是把矛頭只指向昏君隋煬帝一個人。這樣的口號最大好處就是,此時的隋煬帝已經天怒人怨,千夫所指了,如此可以激起民眾對隋煬帝的公憤,從而壯大自己的武裝力量;再者,打垮了隋煬帝而樹立一個“代王”可以把改朝換代的想法暫時隱蔽起來,不至于樹敵過多;還可以把對隋煬帝不滿但又不肯換掉楊氏皇權根基的那部分舊臣籠絡過來,成為自己的同盟軍,起碼促使他們保持觀望的態度。

其次,募集兵士,擴充地盤。李淵起事后,讓部下開倉賑濟貧民,公開募兵。僅僅二十幾天就招募到了數萬兵卒。

再次,北結突厥。這時候的東突厥汗國已經達到極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都臣屬于東突厥汗國,隋朝境內的起義軍,凡是具有一定規模的,無不向突厥示好,都想與之南北夾擊隋朝。而李淵深知自己以太原為根據地起兵南下,必須處理好與突厥的關系。否則突厥包抄后路,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在李淵用空城計嚇退突厥兵后,立即親自寫信給突厥始畢可汗,說:“我現在大舉義兵,是想平定天下,恢復隋文帝與你們和親共好的制度。”并提出向突厥購買戰馬。突厥同意了李淵的和好意愿,又以很高的價格送來優劣雜糅的戰馬1000匹。李淵知道這是突厥想要乘機敲竹杠,屬下也有人建議李淵吞下這顆苦果。但李淵認為,如果吃了第一顆苦果,第二顆、第三顆就會接踵而至;再者,不能讓突厥看出自己很有錢。所以,馬價雖然很高也接受下來,但只挑選了500匹。既不得罪突厥,又表現出了自己的原則性。

第四,東和李密。在李淵起兵前,山東的李密已經擁有了30萬人馬、戰將千員的強大力量。為防止其對自己側翼的襲擾,李淵派著名學者溫大雅帶著他的親筆信去見李密,信中一面吹捧李密是當今天下大亂之際唯一能寧世安民的英雄,表示對李密的擁戴;一面剖白自己胸無大志,無意滅隋,從而使李密放松了對他的警惕防范。

七月初四,李淵在晉陽宮城東的乾陽門豎起白旗誓師,并任命四子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郡守。初五,李淵親率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義軍3萬從太原揮兵南下,直指關中地區。

李淵起兵后,決定進軍關中,直取長安,以號令天下,圖謀大業。西河郡丞高德儒率兵抵抗。李淵命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率軍攻打。二人身先士卒,所過之處,秋毫無犯,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幾天后便拿下西河郡,俘獲并處死了高德儒。隨即開倉濟貧,讓百姓各安舊業。義軍的威名迅速傳揚開來。

七月,義軍在霍邑被隋朝武牙郎將宋老生阻擊,適逢陰雨連綿,糧草不濟,又有流言傳說劉武周與突厥聯兵將要攻取太原,官兵上下人心浮動。李淵也舉棋不定,準備暫返太原。李建成兄弟極力反對,于是李淵決心進攻。結果,義軍一舉擊敗宋老生。

占領霍邑后,義軍又連克臨汾、絳郡。九月,義軍直逼河東。隋朝驍騎大將軍屈突通鎮守河東,斷絕道路,給義軍帶來很大困擾。謀士裴寂主張以重兵圍殲屈突通,以絕后患。李世民則認為應該避實就虛,直入關中。李淵認為二人都有道理。于是派李世民率領一半兵力搶渡黃河入關,直取長安;自己則率兵圍攻屈突通。恰好,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率兵前來,與李世民會師后屯兵在阿城;李建成也由新豐到霸上,形成了對長安的包抄之勢。

十月,李淵與李建成、李世民會師,率兵20萬,攻打長安。十一月,隋朝都城長安被攻破。李淵進入長安后,下令封存府庫、收繳圖籍、禁止搶掠。同時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把守城池。同月,李淵立隋代王楊侑為皇帝,即隋恭帝,改年號為義寧,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軍事、大丞相,晉封唐王,位在王公之上。他把武德殿當作丞相府,設官理事,總攬軍國大權。封陜西公李建成為唐國世子;敦煌公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王;姑臧公李元吉為齊公;又封裴寂為丞相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李淵通過丞相府牢牢地控制了長安的局勢,隋恭帝成了李淵的傀儡。

圖窮匕見,登高位實現天下一統

隋大業十四年五月,隋煬帝的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把隋煬帝殺死,立秦王楊浩為皇帝,自封大丞相,隨即率十余萬精兵北上,宣稱要殺回關中,重振大隋,不料行至童山時,被李密率起義軍打敗。宇文化及率敗軍逃到魏縣,毒死楊浩自立為帝,國號許;第二年宇文化及被竇建德率起義軍打敗,處死。

隋煬帝被殺之后,隋朝便分崩離析,不復存在,李淵當然也就不再需要傀儡皇帝這塊遮羞布了。隋煬帝身死的當月,李淵就逼迫隋恭帝禪位給他,李淵宣布建立新朝,立國號為唐,改元武德,大赦天下,建都長安。六月,任命李世民為尚書令(丞相),裴寂為尚書仆射(副丞相),劉文靜為納言(朝中事務總管)。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以李淵為首的李氏王朝便逐步建立起來了。

唐朝建立初期,正是全國狼煙四起、群雄爭霸的時候。隋煬帝一死就意味著隋朝的滅亡,各路豪杰紛紛摩拳擦掌,無不為登基坐殿而躍躍欲試。李淵要想坐穩江山就必須把群雄剪滅,在經過了充分準備之后,一場統一全國的戰爭拉開了序幕。

薛舉曾是隋朝金城郡的富豪,大業十三年四月,薛舉驅逐隋官,自封西秦霸王,后又稱皇帝,遷都天水,年號秦興,封兒子薛仁杲為齊公,占據了隴西全境,擁兵十多萬,成為西北地區的第一股割據勢力。薛舉起兵也是想攻取關中,替代隋朝。然而,李淵卻率兵先薛舉一步占領了長安并扶持了傀儡皇帝。薛舉父子十分不滿,揮師十萬進逼關中,對李淵構成了嚴重威脅。李淵在長安稱帝的時候,薛舉率兵襲擾并大敗唐軍。消息傳到長安,京師震動,人心惶惶。然而,就在薛舉將要大舉進攻之時,突然病故,他的兒子薛仁杲繼續威脅長安。李淵命李世民為元帥率兵出征并在淺水原將薛仁杲徹底擊潰,薛仁杲也投降了唐朝,隴西收歸唐朝版圖。

平了薛舉父子之后,李淵又開始對付割據河西的李軌。

李軌,涼州人,為人機智多謀,能言善辯,又能賑濟貧苦,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稱贊。隋大業末年被任為武威郡鷹揚府司馬。大業十三年,李軌召集本郡百姓舉起義旗,率兵攻城略地,殺散隋官,結束了隋朝在涼州的統治。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建元安樂。唐武德元年,李軌正式稱帝,立兒子伯玉為太子,設置百官,史稱大涼政權。為了攻打薛舉,李淵曾派人與他結盟并封他為涼王。李軌非常高興,但又不肯屈居李淵之下,所以回信的時候,對李淵自稱“大涼皇帝臣軌”。雖然用了“臣”,但李淵并不領情,他不能允許另一個皇帝的存在,于是加緊了對李軌的軍事行動。李淵派在李軌政權任戶部尚書的安修仁的哥哥安興貴去臥底。武德二年安興貴和哥哥一起發動兵變,俘虜了李軌。河西于是平定。

除薛舉、李軌外,劉武周也是李淵的勁敵之一。劉武周原是馬邑鷹揚府校尉。隋大業十三年,聚兵萬余,自稱太守,依附突厥攻占樓煩、雁門、定襄等郡,被突厥封為定楊可汗,不久自稱皇帝,改元天興。武德二年,劉武周再次勾結突厥進攻并州(治所在今太原),并州總管、齊王李元吉抵擋不住,太原危急。接著,劉武周攻陷平遙、介州,李淵派裴寂督軍抗擊,被劉武周打敗,幾乎全軍覆沒。劉武周乘勝進逼太原,李元吉放棄太原逃回長安。劉武周又派遣宋金剛南下攻陷晉州,進逼絳州,占據龍門,攻占澮州。與此同時,夏縣呂崇茂自號魏王,與劉武周相呼應;隋朝舊將王行本據蒲坂,與宋金剛相聯合。至此,山西大部盡歸劉武周管轄,唐朝在黃河東岸只剩晉西南一隅之地。消息傳來,關中震動。李淵一度準備放棄山西全境,全力退守關中。李世民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山西是唐朝力量的發源地,如果放棄將導致軍心渙散,應該全力打擊劉武周。李淵覺得有道理,于是派李世民率兵從龍門渡河,抗擊劉武周。唐軍渡河后,并沒有急于出戰,而是以逸待勞,等到劉武周糧草不濟、士氣低落的時候,才一鼓作氣擊垮劉武周。這時候,劉武周倚重的大將尉遲敬德投降唐軍。劉武周見大勢已去,率殘部北逃突厥,后被殺死,山西大部重新歸于大唐。

至此,唐朝腹背之敵薛舉、李軌、劉武周全部被剿滅。有了穩固的戰略后方,李淵的目光開始射向前方的中原大地乃至全國的版圖了。

李淵占據中原的最大障礙非王世充莫屬。王世充原本是隋朝的江都通守,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殺死后,他立楊廣的孫子楊侗為帝。不久,他率軍擊敗瓦崗軍,瓦崗軍首領李密投降唐軍,其余部將大多歸降王世充。武德二年,王世充廢掉楊侗,自立皇帝,占據洛陽,成為河南最大的割據勢力。武德三年七月,李淵派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王世充所統轄的河南各個州縣紛紛歸附唐軍,王世充只剩下自己據守的洛陽一座孤城。王世充向北邊的竇建德求援。為了聯合王世充一起抵抗李淵,竇建德率10萬精兵進攻唐軍駐扎的成皋,結果被李世民打敗,自己也受傷被俘。王世充見大勢已去,便率官員投降。隨即,河南各縣也陸續向唐軍投降。至此,李淵基本上控制了黃河流域。

隋朝末年,隋煬帝蕭皇后的侄兒蕭銑趁亂在江陵一帶起兵。蕭銑占領的地區非常廣闊,南到交趾,北到漢水,西達三峽,東及九江。隋煬帝死后,一些隋朝的將領也投靠了他,其地盤不斷擴大,成了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李淵在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的同時,命大將李靖領兵南下攻取長江中游的蕭銑。面對富有軍事韜略的李靖的大舉進攻,蕭銑只得硬著頭皮應戰。李靖出奇制勝,在長江水漲、蕭銑認為他不能用兵時,偏偏說服眾將趁機進軍,大敗蕭銑軍。蕭銑最后聽從了中書侍郎岑文本的勸告,投降了唐軍。自此,長江中下游地區也收歸李淵之手。

兼并了雄踞一方的隋朝貴族、重臣之后,曾經的同盟,各路農民起義軍就成了李淵政權穩固的威脅,于是雙方開始兵戎相向。竇建德投降之后,被李淵殺害,其部將推劉黑闥于武德四年在漳南起兵反唐。由于劉黑闥英勇善戰,流竄各地的竇建德舊部又重新聚攏。不到半年時間,劉黑闥就完全恢復了竇建德曾經統治的舊地。

新的起義軍勢頭日熾,李淵感到如芒在背,便派李世民、李元吉率兵東征劉黑闥。武德六年,劉黑闥終于兵敗被殺,李淵又控制了河北、山東地區。

李淵在統一全國的進程中,最后消滅的是梁師都。梁師都于隋大業十三年在朔方起兵反隋,攻占多個郡縣,依附突厥,自稱皇帝。直到唐貞觀二年才完全被唐軍剿滅。至此,李淵父子兼并了舊貴族的割據勢力,又打敗了農民起義軍,終于完成了統一大業。

除舊布新,建立完善的國家制度

奪取政權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穩固政權,而政權的穩固則在于建立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只有各級政府機構和官員循規蹈矩,自己的統治才會得以延續。李淵深知這一點,所以,唐朝建立伊始,他一邊使用武力征伐敵對勢力,一邊迅速加強制度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在李淵執政初期便已形成規模。

政治方面,建立自上而下、分工明確的各級機構。在中央層面設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是中央決策機構,負責起草有關軍國大事的命令文誥,其最高長官是中書令,下屬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門下省是審議機關,主管審核中書省的決定,并有權駁回,其最高長官是侍中,下屬有黃門侍郎、給事中等。尚書省是執行機構,尚書省的最高長官是尚書令,下屬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等。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一同商議國家大事,共同對皇帝負責。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都稱尚書,直屬于尚書省,吏部主管各級官員的考核、升降;戶部主管全國的戶籍和稅賦;禮部主管禮儀和科舉;兵部主管軍事;刑部主管刑事訴訟;工部主管土木建設。每部下轄四司,共24司。李淵還主持設立了御史臺這一監察機構,長官為御史大夫,負責糾察百官,權力極大。

地方層面,基本上實行州縣兩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刺史每年巡視一次所屬各縣,考核官吏,查訪治安,催促督查稅賦、徭役,舉薦人才。縣令主管自己所轄地區一切政事,縣以下設鄉,鄉以下設里。里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設里正一人,管轄百戶左右,負責一切行政事務。

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級管理機構的設置比較嚴謹,分工比較明確,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重大意義,以至于在當代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經濟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由于多年戰亂的影響,人口驟減。唐朝開國時,全國僅有200余萬戶,還不及隋朝鼎盛時期戶數的四分之一。戶數銳減的直接結果便是勞動力的減少,而勞動力的減少便造成大量土地荒蕪。為了保證國家稅收,就必須把流亡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因此,李淵秉承了北魏、隋朝以來施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稍加修改,繼續在全國推廣。

武德七年,李淵頒布均田令。其主要內容是:

一、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年滿16~20歲)和丁男(21~59歲),每人受口分田(死后交還國家)80畝,永業田(死后可以繼承)20畝。老男(60歲以上)、殘疾受口分田40畝,寡、妻、妾受口分田30畝;這些人如果為戶主,每人受永業田20畝,口分田30畝。雜戶受田如百姓。工商業者、官戶受田減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給田30畝,尼姑、女冠(女道士)給田20畝。此外,一般婦女、部曲(仆人)、奴婢都不受田。

二、有爵位的貴族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業田100頃(一頃等于100畝)遞降至5頃。職事官從一品到八九品,受永業田60頃遞降至2頃。散官五品以上受永業田同職事官。勛官從上柱國到云騎、武騎尉,受永業田30頃遞降至60畝。此外,各級官僚和官府,還分別領有多少不等的職分田(官吏作為俸祿的土地)和公廨田(所收地租充作辦公經費的土地),這兩種土地的所有權歸國家。

三、貴族官僚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自由出賣。百姓遷移和無力喪葬的,準許出賣永業田。遷往人少地多地區的,準許賣口分田。

均田制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限額授受的土地制度,協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消弭被統治者的反抗情緒,使勞動力與土地結合,以利于政府對農民的控制,以及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保證政府賦役來源。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農民有了安居樂業的可能,生產積極性提高,同時大片荒地被開墾出來,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北方內遷各族改變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而向封建農民的轉化,推動了這一時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現。這一制度的實行為中國封建鼎盛時期的出現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李淵又實行了租庸調制。其主要內容為:

每丁每年要向國家交納粟二石,稱作租;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作調;服徭役二十天,閏年加二日,是為正役。國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則每丁可按每天交納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標準,交足二十天的數額以代役,這稱作庸。國家如果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二十五天,免其調,加役三十天,則租調全免。通常正役不得超過五十日。若出現水旱等嚴重自然災害,農作物損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損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調,損失十分之七以上,賦役全免。制度不奪農時,合理解決就業問題,這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制度。

租庸調制實行后,農民生產時間較有保證,賦役負擔相對減輕,許多荒地被開墾出來;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鞏固。這些都使國家迅速富強起來。

軍事制度方面,實行府兵制。府兵制發起于西魏時期,經歷了北周、隋而延續到唐。建唐初期,李淵手里掌握了二十余萬兵力。為了便于管理,保證其糧餉供應,李淵稱帝不久便設置軍府,任用功臣和招降將領為衛大將軍、將軍,完全沿襲了隋朝的制度。當時十二衛所屬有驃騎、車騎兩將軍,是事實上的率兵長官。武德二年設十二軍,每軍有將、副將各一人來督促征戰和耕種。十二軍是唐初比較穩固的禁衛部隊。此外,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各自統轄自己的軍隊。

府兵制的基礎是均田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兵平時在家生產勞作,農閑時集中訓練。府兵的日常任務是戍邊和拱衛京師,戰事一起,便出征打仗。服役期間可免除本身租調,但服役期間,兵器、服裝和糧食均需自備。這種制度既保證了兵源充足,又減少了國家負擔。同時,負責練兵與率兵打仗的人分離,有效地防止了將帥擁兵自重,保證了中央集權制度。

人才引進方面,推行科舉制度。隋朝設立了科舉這一選拔人才的制度。由于隋朝的國祚較短,科舉制度到了唐朝才得以延續和完善。李淵登基伊始就設立京師和地方學校培養人才,并恢復了前朝的科舉制度。

唐初,科舉考試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參加考試的生員有兩類,一是國子監所屬各學校的學生稱為“生徒”;二是各地私學中由州縣舉薦的學生,稱為“鄉貢”。科舉分為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即每年舉行的定期考試,一般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等科目。其中明經、進士兩科最受人關注。明經主要考察對儒家經典的背誦記憶。進士主要考察詩賦和時務策,需要獨立思考。進士科目比較難考,但一旦考中,就取得了做官的資格。

制舉則是皇帝根據需要親自主持的考試,所考科目大多是臨時設置,考試時間也不固定,錄取人數也較少,在科舉制度中的位置并不重要。

科舉制度的確立和完善,對后世的影響極大,以至于延續到20世紀初。它打破了士族門閥壟斷仕途的格局,使中下層人士有了躋身上流社會的機會。

例律方面,制定《武德律》。隋朝末年,各級官吏濫施刑罰,使百姓手足無措。李淵稱帝后,宣布廢除隋朝的《大業律令》,命人依據隋朝的《開皇律》重新制定法律條文,制定了新律53條。武德七年正式頒布新律,即《武德律》。《武德律》在量刑上比隋朝要輕,但對反抗朝廷方面的處罰更加嚴苛。

從制定和完善國家規章制度上看,李淵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有些制度甚至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千余年,為造就大唐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再偉大的政治家也有其短板,正是因為其在處理家事上的優柔寡斷,才鑄成了他政治生命的短暫。

家事優柔釀玄武之變,被擁太皇郁郁而終

李淵與皇后竇氏育有四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其中三子李玄霸16歲就早亡。李淵太原起兵后,三個兒子都跟隨他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其中尤以次子李世民的功勞最大,李淵也十分器重李世民,曾經答應立李世民為太子,有意把皇位傳給他。然而,廢長立幼是歷朝歷代所詬病的,所以,李淵權衡再三,最后還是立李建成為太子。

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連破夏王竇建德、鄭王王世充兩大割據勢力,并俘獲二人至首都長安,為唐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李淵認為李世民已經位列秦王、太尉(“三公”之首,主管全國軍事)兼尚書令(尚書省長官,宰相之首),再沒有可以加封的職位了,而且現有的官職都無法彰顯其榮耀,于是特意設立了“天策上將”的職位授予李世民,并加領司徒(百官之首),同時仍兼尚書令。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衛府之上;天策上將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即所謂的“許自置官屬”。這是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位置了。經過幾年的南征北戰,李世民也聚攏了一大批諸如房玄齡、杜如晦、李勣、李靖、尉遲敬德等文臣武將在自己府內,同時也跟李淵的重臣關系深厚,劉文靜就是其中之一。

劉文靜本來是隋朝的晉陽縣令,后來聯絡裴寂,與李世民協助李淵起兵反隋,并奉命出使突厥。后隨軍南下,屢立戰功。唐朝建立后,劉文靜出任納言,成為宰相。后隨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歷任戶部尚書、陜東道行臺左仆射、魯國公。

武德二年(619),劉文靜與裴寂產生隔閡,并于酒后狂言,結果被小妾告發謀反。李淵便將劉文靜拘押,命裴寂與蕭瑀審訊。

劉文靜面對審訊,直言道:“太原起兵時,我是司馬,與長史裴寂地位相當。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銜與賞賜卻遠不如他。我東征西討,家屬卻無所庇護,確有不滿之心。”蕭瑀等人都認為劉文靜并沒有謀反之心。李世民也極力保全劉文靜,對李淵道:“劉文靜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師平定時,二人地位和待遇懸殊,他只是有不滿情緒,并無謀反之心。”或許正因為李世民的求情才引起了李淵的疑慮,李淵感到李世民的勢力已經擴展到了自己的身邊,如果不適當削弱一下李世民的勢力將會對太子地位產生不利,于是李淵忍痛殺掉了劉文靜。

對于李世民來說,自己的軍功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他自信也只有自己才配得上做皇位的繼承人。李世民本來正在編織有利于自己的人際網絡,突然被父皇斬斷一翼,不免產生鳥盡弓藏的感覺,自然就加快了實現既定方針的步伐。李建成雖被立為太子,但也實實在在地感到了來自二弟的威脅。四弟李元吉知道自己奪取皇權無望,所以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但是,他一來跟大哥相差十幾歲,時時受到李建成的呵護;二來二哥李世民常年征戰在外,聚少離多,自然就跟李建成的關系親密,與李世民相對疏遠。在二人爭奪皇位的問題上就站在了李建成一邊。

兩方陣營已經劃分得十分清楚,一場保衛與奪取太子之位的明爭暗斗便開始了。

李淵的原配竇氏死得早,李淵一直沒有冊封皇后,只有一些比較寵愛的嬪妃。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就極力巴結討好她們,以便讓她們在李淵面前說太子的好話,同時詆毀李世民。與此同時,二人還利用圍獵的機會,將訓練好的馬讓李世民來騎,企圖把李世民摔死。又在一起飲宴的時候,給李世民的酒里下毒。但這些陰謀均未得逞。

李世民清楚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于是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他把文官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武將如尉遲敬德、李靖等緊緊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又暗中廣交豪杰,隨時準備應付突發事件。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626年6月29日),適逢突厥郁射設帶領數萬騎兵出現在黃河以南,并突入長城邊塞,包圍烏城。太子李建成便推薦齊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都督各路軍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李淵聽從了他的建議,命令李元吉率軍援救。李元吉乘機請求讓李世民的屬下尉遲恭、程知節、段志玄以及秦王府右三統軍秦瓊等人與自己一同前往,檢閱并挑選李世民帳下精銳的兵士,以增強自己軍隊的實力,從而削弱李世民的實力;同時準備在為其餞行的宴會上除掉李世民。這個消息被李世民事先收買的內線得知,并報告了李世民。在此危急時刻,李世民只好痛下決心,實行先發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領自己的文臣武將入朝,并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李建成、李元吉來到玄武門外,感覺形勢不對,立即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李世民跟在后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連幾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卻搭弓射向李建成,將他射死。尉遲恭帶領騎兵70人相繼趕到,射死李元吉。

政變發生時李淵正在宮中的海池上劃船,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矛,徑直來到李淵所在的船上。李淵大驚,問道:“今日作亂的人是誰?愛卿到此做什么?”尉遲恭回答道:“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尉遲恭請求李淵頒布親筆敕令,命令各軍一律接受秦王的處置。無奈之下,李淵只好聽從他的建議。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從東上閣門出來宣布敕令,眾人便這樣安定下來了。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七,李淵立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又頒布詔書:“從今天起,軍隊和國家的各項事務,無論大小,全部委托太子處理和決定,然后再報告給朕。”

至此,全國的局勢基本上都被李世民所掌控,李淵只得表示退位。八月,李世民正式繼位,尊李淵為太上皇。

做了太上皇的李淵,自知大權已被李世民掌握,自己無力翻盤,也無意再與兒子爭奪高低,便不再過問政事。李世民也在表面上對李淵敬愛有加,盡量滿足李淵的享樂需求。貞觀九年(635)五月,李淵病死,時年71歲,謚號“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廟號“高祖”。

李淵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是足智多謀、善于決斷、既富遠見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奠定了輝煌大唐的堅實基礎。只可惜在處理家事上不夠果斷,才被奪取了皇權。然而,正是兄弟鬩墻,才使千古一帝的李世民有了施展雄才大略的機會和舞臺,盛唐也才得以被萬世稱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远安县| 攀枝花市| 张家口市| 宁津县| 达日县| 遂平县| 长葛市| 深水埗区| 香港| 佛山市| 柘荣县| 静海县| 即墨市| 常熟市| 塔城市| 辽阳市| 化州市| 扶绥县| 日照市| 德安县| 即墨市| 敖汉旗| 平昌县| 大洼县| 金华市| 武隆县| 安国市| 阿克陶县| 正定县| 成武县| 哈尔滨市| 开化县| 嘉禾县| 万州区| 凤山县| 雅安市| 澜沧| 海淀区| 交口县| 上林县| 文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