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代家往事
- 再婚,我依舊會選好看的
- 思念糖嵌糕
- 1751字
- 2025-08-30 23:57:16
代母和代父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沒什么文化,代母在家排行老四,上面壓著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在那個多子女的年代,她就像墻角不起眼的野草,從小就沒享過多少父母的重視。
上學的機會對她來說更是奢侈,勉強摸到小學的門檻,還沒把課本上的字認全,家里就以“女孩子讀書沒用”“得幫著干活”為由,讓她輟了學。
后來親戚介紹,她嫁給了隔壁縣的代父。
不久后,代晚出生了,對于頭一個孩子,他們是歡喜的。
可在重男輕女的觀念里,沒有兒子就是沒后,代母經常回憶到當初生完代晚從醫院回來后,公公婆婆都沒讓她進門。
三年后,代浩陽的出生終于讓他們松了口氣,卻也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添了負擔——當時計劃生育抓得緊,家里實在藏不住,夫妻倆咬咬牙,收拾了簡單的行李,帶著兩個孩子一路輾轉去了外地。
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
他們在陌生的城市里,剛開始她們在親戚家暫住幾天,白天在工地上搬磚,抽空再找房子,晚上回到臨時的住處,還要受著親戚的嫌棄。
日子苦得像泡在黃連水里,可每當看到代晚和代浩陽健康長大,夫妻倆就覺得再難也能扛過去。
他們沒什么大本事,也說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想著多掙點錢,他們擺過攤,賣過飯,做過水果批發,最后開了收廢品站。
他們希望孩子能多讀點書,不像他們一樣,一輩子被“沒文化”困住腳步。
在代晚的記憶里,父母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
所以姐弟倆很小就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七八歲時踩著小板凳夠灶臺,能把一家人的衣服洗好。
每天放學回家,別的孩子還在路上玩耍,他們就得趕緊回家。
那時家里最常吃的就是白水煮面,抓一把掛面扔進開水里,煮軟了撈出來,頂多撒點鹽就是一頓飯。
這是姐弟倆唯一會做的,寡淡的面條嚼在嘴里沒什么滋味,可每次代父代母端起碗,總會笑著說:“這面真香,比城里飯館的山珍海味還好吃!”
他們明明也嘗得出面里的清淡,卻總要用這種方式,給苦日子裹上一層甜。
就這樣,轉眼代晚就到了高考的年紀。
最終代晚的高考成績不是很理想,恰逢家里的經濟狀況出現了點問題。
看著父母疲累的臉,看著弟弟還在念高中需要學費,代晚把錄取通知書悄悄壓進了抽屜。
幾天后,她跟父母說:我不想上學了,反正成績也不好,還不如去學點手藝。我在家附近的蛋糕甜品店找到了學徒的工作。店里管吃管住,每月還有工資。
代父代母不同意,但是代晚很犟,一旦決定,就是幾頭牛都拉不回來。
剛開始學做甜品時,她總被燙得滿手水泡,揉面團揉到胳膊酸痛,裱花時手一抖就會把蛋糕毀了。
可每當想到家里的情況,想到父母疲憊的臉,她就咬著牙堅持——她想學會一門手藝,能自己養活自己,不讓父母少為她操心。
跟著師傅學了兩年,代晚的手藝漸漸練了出來。
戚風蛋糕能烤得蓬松不塌,奶油裱花能轉出精致的玫瑰,連最難的翻糖造型,她也能做得栩栩如生。
店長看她踏實又肯學,不僅給她漲了工資,還把店里的甜品訂單多交了些給她負責。
代晚再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自由,她會給父母轉一半工資,但是代父代母重來不收,相反會添錢給代晚。
店里下班時經常會把剩下的蛋糕點心分給員工,代晚每次拿回家,代母就會提供滿滿的情緒價值。
代母吃的時候會眼睛一下子亮了:“這玩意兒咋這么好吃?比過年買的點心還香!”
看著女兒能靠手藝站穩腳跟,工資也越來越高,夫妻倆心里的石頭落了地,也不再提“讓她回去讀書”的話——他們知道,代晚已經憑著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代浩陽也爭氣,高考時超常發揮,考上了外地一所不錯的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代父特意買了瓶酒,喝得眼睛通紅;
轉眼代父代母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城里的高樓大廈看久了,心里還是念著老家的田埂和炊煙。
“你弟去外地讀書了,你也學成了一門手藝,我跟你媽就想回老家了,擱外面這么多年,也想回去了?!贝父砩塘繒r,語氣里滿是向往。
他們的老家房子,是代晚讀初中時蓋的——那時候夫妻倆起早貪黑的賺錢,房子的一磚一瓦都透著不容易。
蓋房那幾年,他們省吃儉用,代晚記得父母連塊肉都舍不得買,硬是靠著倆人,把那棟三層小樓撐了起來。
原本以為蓋了房就踏實了,可日子剛緩過來,新的擔子又壓了上來。
“你是姑娘家,得攢點嫁妝;你弟以后要結婚,彩禮、買房都是錢?!?
代母總把這話掛在嘴邊,于是夫妻倆又接著拼——一年到頭也舍不得歇一天。
那些年的辛苦,都藏在他們漸漸彎了的腰、添了的白發里,只為給兒女的未來,多鋪一塊安穩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