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竟敢借用我的名譽,霸占百姓田地?
- 大明:我不裝了,我就是朱元璋!
- 含鹽量極高的魚
- 2054字
- 2024-01-16 04:33:34
李作清并未察覺朱元璋的心思,只順勢而為:
“父親,如今已是時候離開官場,不久即將封爵,何不接受公爵身份,從此回鄉享福,遠離朝政之憂,不是更悠然自得嗎?”
“你這是瞎說什么,我與皇帝多年的君臣之情,自然明了他的意圖。即使如你所言,皇帝要收權,也不會加害于我。若真有必要,我愿意自請赴北方艱苦之地,為皇帝分憂。”
邊說邊觀察,李善長謹慎地打量著朱元璋的臉色,見他并未露出不悅,這才稍稍放下心來。
朱元璋忽然說:
“賢侄,既然你希望你父親退休,為什么不自己做官呢?你沒有你父親那么深的基礎和威望,皇上也不會擔心你,這不就是一個在朝中施展才華的好機會嗎?”
聽到這話,李善長開始考慮這個建議的可能性。
朱元璋提出這個想法顯然很看重李作清。
盡管他可能要辭去官職,但畢竟在朝廷和外界打拼了這么多年,還是積累了龐大的關系網。
從這樣的起點出發,只要李作清不犯大錯,將來很可能也能獲得爵位。
想到將來老李家可能出現兩位國公,李善長簡直覺得如夢似幻,心中欣喜萬分。
但沒想到,李作清接下來的一句話卻讓他驚得心臟都快停了。
“哈哈哈哈。”
“做官嗎?大明的官職,連狗都不會去做!”
“何其大膽!”朱標拍桌怒喝,李善長此時已是驚慌失措,心中再無國公美夢,只盼望多年功勛能保全自家人的性命。
朱元璋眉頭輕蹙,面露不悅,但并未直接發怒,而是讓朱標坐下,并冷靜地質問李作清:
“賢侄,言辭需謹慎。我和你父親都是大明的臣子,怎么在你看來做官竟成了愚行?”
李作清并未直接回答,反而提出反問:“二位在朝廷中分別擔任何職?”
見朱元璋與朱標不作聲,李作清不再逼迫,輕輕一笑說道:
“我父親現任中書省左丞相,身居一品高位,可謂朝中眾官之首。但不知二位是否了解,我父親每年的俸祿有多少?”
“他身為尊貴的左丞相,年俸僅有八十七石,換成銀兩也不過百余兩。在如此昂貴的京城,僅此收入維持全家生計實非易事。”
“在這朝廷里,就連一品高官都是這樣。據我所了解,三品官員的年俸只有二十六石,正六品的只有十石。七到九品則是依次減少五斗。這點糧食每年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這樣的官員怎能有效治理國家呢!”
李作清為了堅決消除父親繼續為官的念頭,不再顧及禮節,直接拍桌子大聲說道。
李作清所說的都是事實。可能是因為朱元璋自身經歷的艱辛,他對大明的官員要求極為嚴格。
相比之下,唐宋時期的一品官員年俸大約是一千二百石,那時的糧價還更高。
然而,李善長此刻已無心聽這些,他正考慮著是否要帶著全家逃跑,能否避開錦衣衛的追捕。
朱元璋的面色愈發沉重,他厲聲質問:
“何故如此?民眾生活艱難,身為官員,不應思考如何造福百姓,反倒只關心朝廷的俸祿嗎?”
聽此,李善長精神一振,認為尚有轉機,憤然拍桌:
“正是,我們勵志讀書,追求的不過是輔佐明君,保護百姓,與俸祿的多寡又有何關聯?”
“又說到你,無知孽子,我做官一世清正廉潔,從不受賄,何時對你有所虧負?”
李善長說罷,悄悄瞥了朱元璋一眼,心知皇帝深惡貪污,而自己實為清官,希望此事能讓朱元璋對他寬恕。
李善長心頭波瀾起伏,而李作清卻恢復了平靜,淡笑著開口:“父親,我未動用家中分文,猜想這片土地如何成為我所有?”
李善長臉色驟然轉變,怒聲質問:“你竟敢借用我的名譽,霸占百姓田地?”
李作清卻泰然自若,回答道:“的確借用了父親的名聲,但并非霸占,而是鄉親們自愿獻上,甚至懇求我接受這些土地契約!”
“何故如此?”朱元璋聲線沉重,內心怒火沖天,堅決地想到,縱然李作清才華橫溢,若無合理解釋,他也必斬其首。
“依據大明律令,官吏所占有的土地,自免征稅與勞役。”
“民眾亦懂得權衡得失,寧愿無償讓與官員,由農戶轉為佃農,所收獲之糧食僅須交納三分之一,反倒比將土地名下為己更為經濟。”
“或許父親尚未察覺,您雖未曾染指賄賂,但我家所持田契,如今至少也有千畝之多。”
“您真以為區區八十七石的俸祿,足以供養咱們龐大的家族嗎?”
朱元璋陷入沉默,這項律法正是他所設,初衷在于補償官員微薄的俸祿。
但如今聽來,似乎此舉反而成了適得其反。
歷史記載中,朱元璋亦曾發現這一法律的弊端,并在洪武二十五年禁止之。
然而不知何故,在明朝中期此法又再度實行,導致明朝晚期土地兼并問題嚴重,最終催促了國家的滅亡。
過了好一會兒,朱元璋才重新開口:“就算情況真如你所說,也不應成為你不愿為官的借口。”
這時的朱元璋對李作清的看法已經完全改變。
幾句話就讓他認識到了一個重大問題,認為像李作清這樣的人才,如果不能助他治國,真是太遺憾了。
“四爺,我已經這么說了,您怎么還是不明白呢?做官有生命危險,工資又低,連基本生活都要依賴于剝削百姓。您說這樣的官職還有什么意義呢?”
李善長經歷了情感的巨大波動,已經開始感到麻木。
看到自己的兒子勸說在位的皇帝放棄治理國家,他竟然沒有任何反應。
朱元璋反而顯得急切,說道:“賢侄之言甚是,當前的皇上正是英明之君。我返家后即刻奏上一本,將你今日之言上奏,定能使事態有所好轉。”
李作清聽至此處,漸漸領會其中意,心想這四爺多半是孜孜以求學問至昏聵,一心志在效忠朝廷,不圖名利榮華。他暗思自己的父親或許也懷有同樣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