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這小子,竟比我還了解我自己!
- 大明:我不裝了,我就是朱元璋!
- 含鹽量極高的魚
- 2049字
- 2024-01-15 23:36:41
李作清話音剛落,原先和諧的酒宴頓時陷入了寂靜。
“孽子,住口!”李善長眼前一暗,忍不住怒斥出聲。
對于情緒激昂的李善長,李作清卻不為所動,冷冷繼續道:“我勸父親已久,明日乃封爵之典,是最后機會矣!”
“你……你……”李善長急得言不成句,而旁的朱元璋則眼神微凝。
“賢侄何故有此言?”
“四爺,您身居高位,才學淵博,定知兔死狗烹之理,歷代君王誅除開國功臣又豈是罕見?”
李善長此刻已渾身顫抖,深感后悔將朱元璋帶至此地。
本想讓李作清閉口,卻在朱元璋的一瞥下止住了動作,心里充滿了震驚和恐懼,只好默默希望李作清少說幾句話。
“哈哈,賢侄眼光犀利,但歷史上被誅的功臣皆是權傾朝野,握有兵權者。”
“我與你父皆文官,或許賢侄憂心過度。”
朱元璋并未動怒,反而對李作清這位年輕人感到好奇。
因為他本就無意于對功臣下狠手,也沒有感覺李作清觸及他的敏感之處。
在洪武三年的冊封大典上,那些初年與朱元璋并肩作戰的功臣們,每個人都被提拔并賜予爵位。
可以看出,朱元璋其實是一個懷舊之人,至少在那個時期確實是這樣。
“四爺,正是我所擔心的情況,如果您和我父親都是武將的話,就沒有這些顧慮了!”
“哦?這話怎么說?”
“不知各位如何看待現今的皇帝呢?”李作清并未直接回答,反而提出了一個反問。
“當前的皇上是位偉大的君主,空前絕后的帝王,決非那種因畏懼功臣過于顯赫而殘忍處決開國功臣的無能之輩!”
這話出自一直保持沉默的朱標,其語氣略顯激動,明顯對李作清將朱元璋描繪成忘恩負義之人感到不滿。
“那么,你們認為現任太子又是怎樣的人物呢?”
李作清再次提問,使得朱標陷入難堪,若直接回答似乎帶有自我夸耀之嫌。
朱元璋終于開口:“德厚能載物,人心所向,若得繼承大統,必是一代明君!”
朱標自朱元璋未完全穩固江山時便擔任太子監國,稱其為眾望所歸,實不為過。
李作清認為,這正是朱元璋晚年頻繁誅殺的兩大原因之一,且為可解之事。
倘若朱標存活,朱元璋毋需憂心他不能制服開國功臣,留存這些人足以換取朱元璋的歷史美名。
然朱標早逝,朱元璋所定的朱允炆柔弱無能,因此借藍玉案之名,對武將展開大規模的清剿。
倘若李作清穿越成了徐達或常遇春等人的后裔,就無需費盡心思去保住朱標的性命,自由隨心所欲便是。
可惜的是,無論朱標存亡,只要李善長仍在其位,朱元璋都會不得不對他下手,這是無法解決的困境。
李作清雖只提了兩個問題,似乎并未直接回答,但朱元璋已洞悉其言,對李作清刮目相看。
幾千年來,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開國皇帝都似乎免不了要誅殺功臣,原因多半出于害怕功勛過高,難以掌控擁有軍權的將領。
其中最著名的或許就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事件。
不過朱元璋倒是毫不擔憂此類問題,他當上皇帝后,軍中威望極高,只要他活著,那些開國功臣根本無法掀起絲毫風浪。
朱標也是這樣,作為太子監國,他多次為犯錯的將領向朱元璋求情不過賢侄,按照你的說法,因此可以說許多開國功臣都對朱標有所感激。
這對父子倆都是勇于面對并非易屈服于武將的人物,因此他們自然不會輕率地對開國功臣動刀。
暫且不論其他,僅這種洞察人性的能力,在李作清這樣的年紀來說,已是非同小可。
心中的疑惑仍舊存留,朱元璋再次發問:
“不過賢侄,按照你的說法,現今的皇帝和太子都不會輕易地處決武將和功臣。”
“那么為何你又認為文臣們反倒面臨更大的危險呢?”
李作清帶著笑容向焦慮不安的李善長提問:
“父親,您作為左相多年,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右相一職始終空缺,而陛下也未曾選拔賢才擔此重任?”
李善長暫時忘記了恐懼,陷入沉思,因為李作清的這番話引發了他的深刻思考。
甚至朱元璋也感到仿佛茅塞頓開。
中書省的左右丞相,理應是皇帝的得力助手,兩者缺一不可。
然而朱元璋卻始終未任命右相,多余的工作也寧愿自己解決。
在先前,朱元璋并未察覺到其中蘊含的問題所在,然而在李作清的直白陳述下,問題被清晰地展現出來,使得朱元璋對自己的內心有了更深的認識。
自古而來,帝王與臣相之間本是相輔相成同時又互相牽制的關系。
朱元璋作為一位不喜歡權力分散的君主,始終追求中央集權的最高統治。
歷史記載,李善長的死正是因胡惟庸案,案件涉及的多為朝廷文官。
在斬除眾多官員之后,朱元璋頒發的首道詔書即是撤銷中書省。
由此拉開了歷經千年的丞相制度的終幕,同時也標志著中央集權在明清時代達到了極致。
對此難以評斷其對錯,如果大明的每位皇帝都像朱元璋和朱棣這樣敬業,情況或許大不相同。
然而,朱家后代各有所長,有的像木匠皇帝般務實,有的則像修仙皇帝般異想天開。
這些因素終導致大明江山最終淪為建奴數百年的統治之下。
這一切推斷,皆出于李作清對歷史記載中零星詞句的深度解析。
而朱元璋對此毫無所知,得知后不禁感到極大的震驚。
“此少年竟能如此洞察我的內心,究竟是怎樣的人物?”朱元璋心中驚訝,一時竟生殺機,但很快又平息下來。
作為一國之君,早已超越了征戰沙場的歲月,面對如此卓越人才,豈能輕易施以極刑,必須將其納入己方旗下。
如今已是皇位之上,非征戰四方之時,如此人才不宜輕易拋棄,必須納入己方。
“此少年才華橫溢,正適合輔佐我兒,有其相助,大明未來必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