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神跡
- 明末無限物資
- 大街H小巷
- 2349字
- 2024-02-16 09:20:36
早前修建陜北公路,有些荒漠地區非常麻煩,白天剛剛修了一半,晚上就被黃沙掩埋,第二天清理黃沙又浪費許多時間。
得知這個問題,朱存楓便讓修路隊學習草方格治沙法,這個方法足夠簡單,只需要麥草和人力,當下陜西恰恰就不缺少人力。
當然最終目的還是種草種樹,只是這年月不適合種樹,種了也會被人偷偷砍去,先用草方格治理一下。
不比后世綠草茵茵,當下陜北可以說半點綠色也無,沒有一顆樹木。前幾年陜西官員就向朝廷進言,說百姓外出百里找不到一顆樹,家中無柴火可用。
柴米油鹽醬醋茶,柴在第一位,沒有柴火可用令陜西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為解決這個問題,朱存楓開設蜂窩煤、煤爐工廠,教導流民怎么使用,蜂窩煤很快盛行陜北。
有了需求市場就會有人行動,一大群陜北商人從山西收購煤炭販賣。收購自然是比不上自己開礦的,當年最早投靠的崇信地主代表找到朱存楓,希望朱存楓允許他們自行開采煤礦,朱存楓并不同意。
私人采礦會引發什么后果,后世有血的教訓,但堵不如疏,朱存楓對這些人說,只要他們參與漠南建設,他們就能從鄂爾多斯煤礦購買定量的成本價煤炭,無限的市場價煤炭。
這些人想都沒想就答應了,搞得朱存楓一頭霧水。
相比于勞心勞力管理和運營礦場,直接買成品更符合他們的利益。投資蜂窩煤廠的利益更高,同樣需要招工、管理,還不如開蜂窩煤廠和煤爐廠。
顯然當前的大明商人還沒有想到掌控整條生產鏈的好處,或者說商人們還沒有擺脫自己是四等人的固有思維,不敢也不愿讓自己太過顯眼,免得被朝廷和官吏盯上。
還有一部分人則在等朱存楓成事,不管朱存楓有任何承諾,任何優待,只要朱存楓還沒登上皇位,那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為了朱存楓四民平等的承諾,這些商人可以等,不會告發謀反,但他們也不會有太多行動和物資支持。
幸好朱存楓不需要他們捐獻錢財,要不然會被他們氣死,他們不會出一分錢。對這些人來說,誰贏他們幫誰。可以在不損害他們利益的前提下提供必要幫助,沒有再多了。
這些人能夠找到相應人才,或家中自己就有,他們并不在乎這些人才,只在乎看得見的真金白銀。朱存楓則正好相反,人才最重要。
有了人才才能找到好的礦井點,才能更好更安全地挖礦,才能更好煉鐵煉鋼,這些都需要專業人才,不是只會種田的普通流民可以勝任的。
提供人才是朱存楓對投靠自己的商人、地主、士紳的要求,這種要求并不過分,更別說朱存楓還會給錢,相當于跟他們買的,商人地主愿意幫忙。
有了人才,鄂爾多斯煤礦廠與包頭鋼鐵廠很快建立,當然這也少不了朱存楓購買的工業設備。例如煉鐵高爐,朱存楓激活了35立方米的高爐,這是最小的了,煉鋼煉鐵設備一買就是一整套設備,選小號的激活比較便宜,所需的熟練工人也比較少。
35立方米高爐日產鐵105噸,年產3萬多。別看這種高爐在后世是落后產能,在大明就是最好的高爐,整個大明全年鐵產量才15萬噸,而這個產量整個歐洲要到18世紀才能趕上。
煉鐵的過程中,朱存楓還會讓工匠學習平爐煉鋼,在沒有純氧氣頂吹技術之前,平爐是最經濟最優的煉鋼技術,也能煉出合金鋼。
朱存楓為工匠們購買了學習資料以及模型,正品也買了,100噸平爐,日產300噸鋼,年產9萬噸,一爐一年頂得上當前全世界鋼產量。
煉鋼是系統工業,焦炭、選礦、挖礦等都少不了,朱存楓一一安排,購買相應設備。一直到這會,朱存楓手下的人才明白他為什么那么重視工匠,為什么收攏那么多工匠,因為工匠根本不夠用。
漠南重工業基地建設,基礎建設率先完成,被漠南蒙民呼為“奇跡之路”、“奇跡之城”。
陜西百姓、山西流民與蒙民,三方齊力建設,只用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就建造了20公里長20米厚10米高的兩座大城城墻,以及榆林到歸化,歸化到包頭的兩條公路。
建造速度是如此之快,快到被人冠以奇跡之名。
反倒是朱存楓看來,這速度并不快,城墻、公路都不是什么困難的工程,又在平坦的地形上,還能多段施工,用三個月已經很長時間了。畢竟所有物資無限量供應,包括月俸。
為了激勵工人,朱存楓以遠離故土出差為名,給每人漲了5錢月俸,那些進入沙漠修路的工人漲了1兩。而且每個工人家庭都能從平價商店中購買物資,令所有工人都爆發了極大的熱情。
工人能加工資,為朱存楓出生入死的將士也得到了應有的待遇。朱存楓正式提出軍銜和軍職制度,用秦制的二十級爵位命名二十級軍銜,當然日間口語中還是以上中少將校尉這么叫。
每級軍銜、不同軍職都有高低不同月俸,包括勛章在內都能疊加。
改制后預備役士兵月俸3兩,正式士兵5兩,從下士開始,士、尉、校、將,每晉升一大級月俸2倍,同級之間20%增長。也就是下士10兩,少尉60兩,少校175兩,少將605兩,上將特批1000兩。
月俸看起來很多,大頭在士兵,而士兵拿到錢基本都會在朱存楓開設的平價商店消費,等于錢又回到朱存楓手里,對整個大明社會的影響并不大。
另一面,看起來賣命的士兵還不如工匠,實則不然。工匠是技術人才,士兵只是普通人,普通工匠月俸是不如普通士兵的(1-5兩),只有資深或高級工匠月俸才高。
工匠勞累度、危險度整體上并不比士兵差,就連死傷率都比士兵高。
征戰兩年,不算闖王和王滿倉所部誤傷的人員,整個作戰隊伍一共陣亡3人,重傷十幾人,輕傷一百多人(這才是強大士氣的根本之一)。而兩酸工廠、車床、機械加工廠、兵工廠等等一共死了近百人,輕重傷更是不計其數,酸廠還發生過爆炸事故,幸虧當時廠里下班沒什么人。
這就是基礎教育不合格,拔苗助長發展化工和機械工廠的后果。好在朱存楓并不看重利潤,虧本無所謂,只注重發展、培訓和保護人才,準備有許多防護裝備,才死那么點人,否則輕輕松松上千。
老工匠可以帶徒弟的,多拿一點工資就無可厚非了。如此安排,導致許多陜西百姓不再堅持守著一畝三分地,畢竟想種田老天都連年天災不讓,故而將家中老大送入軍中,老二老三等送入工廠,自己則待在修路隊。
如此情景正符合朱存楓的需求,將來發展工業需要無數熟練工,真可謂時來天地皆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