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和光同塵
- 大明舉重冠軍
- 嚴東樓
- 2404字
- 2024-01-11 13:02:40
他穿越前也叫楊名,小鎮做題家出身,前世的所有經歷,可用一句話來總結:拿到海青后,我回國卷教職。
因為父母是五線小縣城的老師和醫生,所以從小就對他期望很高,楊名前世也不負父母期望,順利考入某長江上游流域的九八五大學(簡稱上游九八五)的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本碩七年都在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學院。
本碩期間進入該學院某副院長團隊進行科研,恰逢石墨烯大火,于是踏上了論文灌水的道路并一發不可收拾。七年期間累計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一篇Small(影響因子13.2)、兩篇APL(影響因子4.0),順利獲得某qs前三十大學的全獎offer,登上某五十星國家的領土,開始在地球另一端科研大灌水。
為了拿到回國卷教職的機會,博士期間楊名更加積極的追逐科研熱點,什么火做什么,石墨烯、量子點、鈣鈦礦、MXenes、黑磷……美其名曰緊緊跟隨前沿科研進展。
靠著這種精神,依托導師團隊的資源,他在讀博士的四年和做了一期博士后的時間里,發表了一篇Nature Energy(大子刊,影響因子56.7)、一篇Adn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29.4)、兩篇JACS(影響因子15.4)、一篇Adn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響因子29.6),且全都是一作或者共一第一,其余一作的sci論文還有四五篇,但在五篇頂刊代表作面前不值一提。
一句話總結楊名的學術思想:做學術,要和光同塵!
你不水論文,導師如何申基金?導師申不到基金,如何買水論文的設備和試劑?沒有設備和試劑,如何做出實驗數據?沒有實驗數據,如何水論文?
五篇代表作全都是top頂刊,這讓楊名在申請海青基金,也就是優秀青年(海外)基金項目的時候競爭力相當強勁。在碩士導師的斡旋下,他依托本科院校申請到了海青的帽子頭銜,并拿到了研究員職稱(正高級),回到了本科就讀的微固學院成為一名博導,按部就班地招碩博學生、博士后開始科研。
海青是學術帽子里的四小之一,再往上就是杰青、長江學者、萬人領軍、大千人這四大帽子,四大上去就是兩院院士了。楊名三十一歲戴上學術帽子,拿到杰青等大帽子的可能性很大,在學術的道路上還能走得更遠,二級學院院長的位置似乎在朝楊名招手。
所以他拿出讀博時的科研精神,和學生們一起,整日奮斗做實驗、寫論文、申項目、打比賽。但在某一天熬夜給學生改論文時沉沉睡著后,睜開眼就變成了同名的嘉靖朝翰林。
幸好是在回京的路上,他的身邊只有兩個老實的仆人,有一些異變也可以解釋為旅途勞累,讓他撐過了剛穿越的不適應期,順利融入近五百年前的華夏大地。
楊名本以為前世的自己在科研道路上足夠順利了,沒想到這個原主更加夸張,二十三歲中舉,成為四川解元,二十四歲中了殿試探花。授了翰林院編修之后,原主老母親非常體貼的去世了,讓原主無縫銜接回鄉丁憂。
要是原主老爹足夠貼心,他應該跟著原主老母親一起去世,讓原主少一段官場空白期。
但因為大兒子連中大三科,還被皇上點了探花,附近鄉親大量來投,家里的黃臉老太婆又走了,原主老爹覺得自己是升官發財死老婆,二十年屢試不中的頹廢勁兒一掃而空,又是組了個遂寧楊氏,又是在老家立碑做匾,在當地士紳跟前抖得不行。
因為按他的理論,父子一體,大兒子當了京官就是他當了京官。
甚至在原主出發回京前,這個老秀才已經在準備納幾房小妾了。大兒子的成功讓他覺得自己考試不行,但在教育兒子方面很行,他為了老楊家的千年大計,怎么也得多生幾個探花出來。
穿越而來的的楊名仔細盤點了自己優勢,發現前世進行的那些微電子、材料科研體系對現在的自己幫助不大,有用處的反倒是科研體系培養出來的思維和現代視角帶來的科技樹正確路徑。
除此之外,對明朝歷史的熟悉也算是一大助力。前世的他在科研之余最大的愛好就是在比乎科普歷史,尤其是史料充足的明朝歷史。也不用他去專門學習,搬運一些研究明史的文科論文就足夠了,再隨便揉雜自己的觀點,就能讓評論區驚呼知乎遺風。畢竟歷史這玩意兒,有嘴誰都能說兩句。
所以接受了穿越的事實之后,楊名就依據他對歷史脈絡的熟悉和原主的政治資源定下了初步的發展計劃。
都穿越了,怎么著也得混個首輔當當,肩扛兩京一十三省。現在的時間點又這么特殊,他完全可以收一個叫張居正的學生,再收一個戚繼光當武弟子,學生文武雙全等于他楊名文武雙全。
當然,完成這些最主要的就是抱到張璁這條大腿,再順應嘉靖帝讓興獻帝稱宗祔廟的大趨勢,慢慢往上爬。
按楊名的印象,張璁大概在嘉靖十五年前后徹底嗝屁。和他沒有一點競爭關系,反倒是之后入閣的夏言、嚴嵩等人與他處于競爭生態位。
所以他就非常不能理解嘉靖八年的那科進士們的行為,放著張孚敬這條大腿不抱,他們的雙手豈不是白長了嗎?
據楊名所知,張孚敬前后三次為首輔。
已知去年改完名字就致仕了一回,如今是第二回,后面會被嘉靖帝起復的,現在正是拉近座師關系的好時機。
雖然張孚敬的士林名望差了點,但那是針對在任官員,大明官場潛規則,退休之后不算舊賬。
張孚敬這種內閣學士、七卿部堂級別的官員,致仕之后士林聲望都會好一截,因為給底下的人騰出位子了。
“你們可知我張師回鄉了嗎?”楊名已經將對張孚敬稱謂改為張師。
張孚敬是浙江人,來回一趟方便很多,很可能已經走了。
“還沒呢,張閣老圣眷非凡,致仕十來天了也不見他家人雇車租船,想來是等著被起復呢。臺垣官們磨刀霍霍,已經有人準備上奏參張閣老,參得動參不動另說,混一頓廷杖先。”
來汝賢算是個靠譜的人,給楊名說清楚了。
臺垣官就是科道官的雅稱,御史所在的都察院為臺,給事中們的六科為垣。大明科道官都有受虐癥,生平最得意的事情便是皇帝賞自己板子,時人謂之騙廷杖。
嘉靖前期的首輔之中,楊廷和、費宏、楊一清都是前朝老臣,和嘉靖帝關系一般,張孚敬是大禮議中為年輕無援的皇帝帶頭沖鋒的人,甚至在左順門差點被楊廷和的兒子楊慎帶人打死。
再加上皇帝老爹興獻帝死的早,張孚敬又與興獻帝年紀接近,兩人的感情之深厚遠非老臣和年輕皇帝所能概括的。
而嘉靖帝生性多疑,首輔若是用的不滿意了,動輒更換,曾有嘉靖三年一年內連換了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四位首輔的驚人戰績。
更準確的說是二月到七月,這五個月間換了四位首輔。
PS:求收藏求推薦票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