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新居
- 大明舉重冠軍
- 嚴東樓
- 2212字
- 2024-01-28 17:44:53
“我那拜匣你們帶來了嗎?”
與高節分別后,楊名轉向北邊,先去了新居。若是兩個仆人把所有東西全都搬走了,那他也就不用再去客棧。
到二道胡同一看,這父子倆辦事確實得力,都給搬過來了,連躺椅都放在東耳房門前,供楊名使用。
想到還有枕頭下的拜匣,他就發出如此一問。
“帶來了,放在了東次間。”
住客棧總共五天,住宿花了九十文錢,折成了一錢二分銀子,中午就付給店家了。
“新家啊。”那就萬事大吉,回京路上漂泊了這一路,總算是固定下來了。
楊名靠在正廳的太師椅上,舒服靠躺著。
這正廳三開間是貫通的,但用木板壁給隔開了,中間的明間自然是客廳,西次間可以用來當餐廳,供楊名吃飯用,東次間可以用來住人,東耳房也可以用來住人。
按他的設想,廳屋的東次間就做了書房,東耳房是個獨立的房間,封閉性足夠,當他的臥室正好。
西耳房是個難題,這房東給北面的金店開的偏門就在那里,雖然那偏門也能上鎖,可按說好的,房租便宜對應著金店伙計的叨擾。
那房東趙懋凱人也和氣,北邊金店伙計處起來也都還行,楊名不想因為鎖了偏門和這兩家置了氣,就想著讓那邊當一個穿廊,啥東西也不擺,免得和那金店起了爭執。
東廂房有一間是廚房,另外一間東廂房用來當洗澡、洗衣的地方。
兩間西廂房就是老仆和小仆的住所。
他倆就在西廂房里擺了一張桌子吃飯,正好和楊名分開吃。
這院房子高度對稱,南面應該也有五間房的,但是東南角的大門占了一開間,西南角的廁所又占了一開間,導致只有三間單坡屋。
單坡屋可以用來堆放雜物,比如冬天的煤炭什么的。
楊大勝卻還有事回稟,“東家,咱只帶了一床薄被褥,是否趁著還在葛衣期,鋪蓋床褥便宜些,再制備幾床?”
來的路上是三個人,但只有楊勇一個人干苦力,所以除了三人的換洗衣物和主人的用度、抄書外,別的都沒帶。
“也對,你倆的床褥還沒影兒吧?我支二兩銀子,你看著買,給我也買一床冬天用的厚被褥。另外鍋碗瓢盆、茶葉、煤炭、油燈、燭臺該買的都買了,那種十八文一百張的竹箋紙買三刀,再有新鮮雞蛋也買七八個,廳屋的擺件也要有,主要是瓶和鏡。”
東瓶西鏡,寓意平安,擺在客廳討個吉利。
雞蛋則是上班前吃兩顆,頂一頂肚子。
明初的時候百業凋敝,民力不足,所以朱元璋下令正餐只能吃兩頓,到后來成為習俗,可嘉靖年間民間吃食已經很豐盛,人人一天三頓也負擔得起。有些人餓了就吃些點心蜜餞什么的,零零碎碎加起來可能要多吃好幾頓。
楊名受不了一天兩頓,上朝那兩個時辰快四個小時的折騰就讓人肚子咕咕叫了,所以上朝前加餐是必定的。
“還有待客用的茶杯,買個一套的,仿官窯型制的那種,別讓客人看了笑話。再就是買個大澡盆子,我泡澡用。”
嘉靖時期民窯崛起,仿制的青瓷已經能做到官窯八九成了,價格也便宜許多。
只是這便宜是相對官窯的,對于小老百姓日常使用來說,民窯仿制的官窯瓷依舊很貴。
楊大勝答應下來,“就是這一套的官窯型制蓋碗茶杯怕是不便宜,我估摸著二兩銀子打不住,先前東家所說可能都要三四兩銀子的價錢了。”
楊名豪氣地揮了揮手,“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去買,我先給支你四兩銀子,不夠再找我要。”
之前有五十三兩,大頭花銷是給張孚敬禮物的五兩八錢,房租的八兩五錢,給林大欽的禮帕銀二兩,再加上雜七雜八的花銷,他手上還有三十三兩多,不用買房的話,這錢確實可以過的面上光鮮一點。
而且這時候大明財政還撐得住,已經很久沒有給官員發桂木、胡椒等折色物當工資了,工資也會月月發下來。
年底又是朝覲年份,各地縣府主官說不定還有碳敬、冰敬等例銀,楊名也能分潤一二。
大明朝的地方官孝敬給京官的例銀可是按衙門送的,人人都得分潤,不拿就是自絕于官場。海瑞那種的除外,海筆架不僅自己不分例銀,還不給別人送。
雖然翰苑拿的例銀少,可保不齊有富裕的大怨種,掏錢當官的那種,給重要衙門都送例銀。
楊名這個家還有翰林官的種種福利,綜合起來居然能過的十分滋潤。
這就是不買房的好處啊。
楊勇不知道從哪里出現,也叫道:“買個臂繩吧,我干活的時候戴上綁袖子。”
臂繩,也就是襻膊,是用來干活的時候綁住寬袖的,漢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到明朝已經很成熟了,主要樣式是一條帶子栓兩個環,胳膊套進環里就能擼住袖子。
這東西就是給城里的干活人用的,鄉村百姓直接穿短打,有些衣物甚至都沒袖子,用不上。城里的奴仆和店鋪的伙計既需要穿的體面,又要干活,于是弄出這么一個物件來。
“買!”楊名準了。
當家的感覺還是很爽的。
想了下,他又吩咐道:“對了,大勝叔得學會記賬,以后各項支出都記在賬上,這幾天的也要記上。大項支出再給我回稟一遍。”
拿住錢是掌家的核心,楊名不會在這上面糊弄,免得被惡仆拿捏住。
楊大勝應下來,和大多數老百姓一樣,他也就識得百十來個字,于是又問道。
“要是我有不會寫的字……”
“我教你,晚上有的是時間。”
楊名給出承諾,長夜漫漫,唯一的樂趣就是折騰這兩個仆人了。
這明朝太平年間的基礎教育發達到讓他震驚,田間地頭干活的老農都能認識上百個字,主要用途是看官府貼的告示,免得被貪官惡吏給蒙騙了。
當然,看告示的時候即使看不懂,也有熱心的讀書人幫著解讀,這一來二去,告示上頻頻出現的字幾乎人人都認識。
有這個基礎在,楊大勝需要學的就是賬目上的字了,不是零基礎就不是很難。
又讓老仆記得去拿那兩件粗布紅補服,這一天才算是完美結束。
離開了客棧,晚上就吃的很簡陋了,買的饅頭是挑販早上蒸的,兩盤菜是附近食肆做的。
金魚胡同金貴,連附近的飯都比原先的三福客棧貴。
為了肚子安逸,楊名讓老仆以后早點跑遠一點,去便宜食肆買吃食。
PS:求推薦票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