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早該治治了
- 大明舉重冠軍
- 嚴東樓
- 2260字
- 2024-01-15 00:08:14
聽到老鄉的話后,新科探花高節也表明自己折騰住所的意愿。
典房就是長期租房,明朝的典房與現代的典房意思恰好相反,現代的典房是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明朝的典房是“租”一套房子,只不過是全款付了買房錢。
比方說有一套價值四十兩紋銀的小院,張三典了三年,三年之后房子仍舊是歸房主,而典房錢四十兩歸典客張三。
而租房就花銷大多了,四十兩紋銀的小院,每月月租能達到一兩,租個三年左右就能撈回房子的本錢。
“公秉老弟你不懂,京師是全天下商流、官員匯聚之地,怎么可能有典房呢?在這順天府,往往是租房或者直接買房。”
公秉是高節的字。
反正閑著無聊,當即就有熱心人給新同事高節分辨起這其中的緣由。
“各州縣有典房是因為來往的商流不多,沒什么租客,或者是按大明律無法賣房,只能三五年的典,因此較為實惠。”
“可這順天府根本不缺租客,就算你是頭頂烏紗帽的七品官,人家房主還不一定瞧得上眼,房主不缺租客,人家租出去就能月月生錢,為啥要典?甚至要不是家里出了急事,著急用錢,房主也不愿賣。”
楊名聽著同事的分析,又問道:“是不是東城那邊賣房的多,澄清坊和南熏坊這邊租房的多?”
官員們集中的地方自然不缺租客,楊名想在澄清坊買房怕是有點困難。
“實卿老弟想的對,要買房,只能去東城打聽,那邊商人多,生意做敗了或是周轉不開急用錢的事常有,可能撿著落。楊石齋公便是在明時坊的孝順碑胡同安了家,南熏、澄清這兩坊的房主個比個刁鉆,若是租賃錢談的少了,人家都不稀的搭理咱。”
楊石齋公就是楊廷和,石齋是他的號,他的兒子,楊慎便是正德六年的狀元,左順門事件被報銷之后謫戍云南永昌衛。
有意思的是,楊慎在生命的前三十六年中,只有三段時間待在老家四川,加起來不過八年,其余時間都在京師順天府的孝順碑胡同,其生命的最后三十五年全在云南,但仍舊被牢牢視為四川人。(注一)
“就是你不租,有的是人租,是這意思不?”楊名聽了有點樂。
感情這是賣方市場。
“所言極是,要是咱在戶部衙門,遲早行道公文,治一治這群刁民。”有人叫囂著。
翰林院的預備生庶吉士都能被“群目為儲相”,這些正統編修檢討那就更清貴了,熬上十來年,出去混個大學士、六部尚書難,混個侍郎輕輕松松,拿捏一些刁民還是很容易滴。
“早該治治了!”楊名也附和著。
他盤算了自己手上的現錢。此次進京,原主老爹給了四十兩銀子的買房錢,外加十兩銀子的路費。
再加上原主丁憂前朝廷給的撫慰銀花的還剩下五兩五錢。這一路來多用官驛,只花了二兩二錢左右的銀子,還都花在了吃食上。
到如今,手上大概有五十三兩三錢的銀子。楊大勝那邊還有他給的三四百文的零錢,只夠零花,頂不了大用。
不日楊名即將拜訪座師張孚敬,這就是十兩到二十兩銀子級別的支出,省不了的。
而他是七品官,每月的工資是七石五斗祿米,但是并不是實發這些祿米,而是每月發一石,其余的六石五斗實行折色制度,即將祿米按行市價折算為寶鈔和銀子。
嘉靖十一年七月新鮮死了的吏部尚書王瓊記載了洪武到嘉靖年間的本色折色比例,“國初定制,百官俸給皆支本色米石,如知縣月支米七石,歲支八十四石,足為養廉用度。后改四品以上,三分本色,七分折色;五品以下,四分本色,六分折色。……京官折俸四五年不得一支。外官通不得支。”(注二)
根據折色算法,作為七品官的楊名,名義上的一年正俸是九十石,但實際到手十二石祿米、二十七兩四錢九分銀子、三百六十貫大明寶鈔。(注三)
按朝廷給出的折算價錢,這三百六十貫大明寶鈔頂了十八石的糧食,因為官價二十貫鈔換一石米。但實際上,嘉靖年間一貫鈔的價值在二文錢到五文錢,兩三貫鈔才能換得了一斤米。
嘉靖年間,在各大錢莊,三百二十貫大明寶鈔可以換得一兩銀子,所以寶鈔又能帶來一兩一錢銀子左右的收入。
除了正俸外,中高層官員還有一項皂吏銀。
七品編修有一個皂吏名額,也就是國家用徭役的方式給你征一個地道的北京人當翰林的貼身長隨仆人。
但因為很多京師人不愿意服這個徭役,于是就在宣德年間,由三楊之一的楊士奇主導,朱瞻基默認的情況下,產生了繳納一定數量銀子免徭的做法,這也是最初版本的條編法,也就是折徭為銀。
如果楊名把這個名額賣給兵部的話,每年可以得到十兩銀子。
所以楊名未來一年的收入大概是三十七兩五錢九分,外加價值六兩九錢六分銀子的十二石米。
要是最近買房,也就只能買個小院子,攢上兩三年的工資,倒是可以買一套三進的大院,可前提是不大吃大喝,也沒有什么人情支出。
“諸位仁兄,給我參考參考,我如今帶了四十兩銀子,該買一院什么房子好?還是我等一等,攢點錢再買房?”
楊名不再糾結于這個問題,而是將煩惱拋給了自己的同事們。除了新來的老鄉高節,剩下的都是在京師待了起碼三年以上的老油條了,他們有經驗。
“實卿吶,我覺得你還是攢上一兩年,再買房吧。你還沒有填房吧,將來娶嬌妻美妾,沒個大院可不行。”
說話的是楊維杰,他是北直隸固安人,老家就在順天府大興縣南邊不遠,也因此早早就在京師買房了。
這也是個實話,原主十七歲的時候結過一次婚,娶了個耕讀世家的黃花大閨女,二十二歲的時候這個可憐的大閨女就因病去世了。而原主那時候正在備考鄉試,其后更是進京考試,再后來回鄉也是為了丁憂,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填房的事情。
PS:
注一:總共有兩條孝順胡同,正陽門外一條,崇文門里街東側一條,楊慎家的應該是崇文門東側明時坊那條孝順胡同,該胡同在嘉靖年間成書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被記載為孝順牌胡同,但明朝時多被稱為孝順碑胡同,清朝時沒了那塊孝順碑,只稱為孝順胡同。
注二:出自王瓊:《雙溪雜記》,(清印版)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頁。
注三:數據來源萬歷版《明會典》。
求推薦票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