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信貸產生的經濟學分析

在主流經濟學中,信貸可以通過跨期消費選擇理論來解釋。跨期消費選擇是指消費者將一定期限內獲得的收入進行合理分配,使該期限內各期的消費達到滿意,以獲得最大程度的消費水平。消費者的消費受限于預算,這種預算主要取決于其自身收入。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人的收入是完全不同的,如青少年時期收入少而消費多、中年時期收入多而消費少。因此,人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跨期消費選擇的問題。

囿于人生的總收入,一些時期的消費將直接對另一些時期的消費產生影響。這就使得跨期消費選擇不僅涉及消費,而且涉及儲蓄問題。這里,以兩個時期為例,假設每個人在每個時期擁有的貨幣量為(m1m2),消費量為(C1C2),而Cx<mx為儲蓄者,相應地,Cx>mx為借款者。

根據跨期消費選擇理論,圖2-1中A用戶是儲蓄者,同時也是資產需求方,而B用戶是借款者,同時也是資產供給方。T1表示跨時期的時期1,T2表示跨時期的時期2。這主要是因為A用戶、B用戶在同一時期內和相同收入情況下的消費偏好不同,A用戶在第一時期傾向儲蓄,而在第二時期則傾向消費,但B用戶在第一時期傾向消費,到第二時期則傾向于儲蓄,A用戶和B用戶在不同時期的消費傾向和儲蓄傾向都不相同。A用戶在第一時期傾向儲蓄從而產生了保值和增值需求,而B用戶在第一時期傾向消費但收入不足從而產生了借款需求。如果兩人處于同一地區并相互認識和信任,二者就會直接產生信貸。但實際上,他們處于不同的地區,同時他們的收入和消費并非完全同步,使得A用戶有儲蓄的需求,B用戶有借貸的需求,但在經濟不發達的社會中,二者的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因為A用戶和B用戶主要靠互相搜尋對方來完成交易,而這種搜尋成本非常高,所以他們的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在經濟和金融發達的社會中,A用戶和B用戶可以借助銀行等中介機構來滿足彼此的需求。

信貸往往是相關利益方的權利和義務在不可忽視時間差內的分離,即信貸具有跨時空特征,這使得A用戶收集、獲得和處理信息都需要花費成本,而且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會出現失真現象,并且B用戶對自身是否具有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比A用戶了解得多,這就說明A用戶、B用戶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洛夫曾闡述了信息不對稱將導致市場失靈和市場低效率,以及逆向選擇、道德風險、不可驗證和欺詐等問題。

圖2-1 跨期消費選擇下的借貸

人類的任何行為都在不同程度上承擔著因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同時由于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產品,如債權類、受益權類、權益類、選擇權類、儲值物權類等虛擬資本產品,而不同虛擬資本產品的核心風險是不同的。例如,債權類資本的核心風險是信用風險;受益權類資本的核心風險是欺詐風險;權益類資本的核心風險是市場風險;選擇權類資本分為期權和期貨,其核心風險是市場風險,選擇權類資本(如資產支持證券)的核心風險是信用風險;儲值物權類資本的核心風險是通貨膨脹風險,也就是貶值風險[2]

根據消費者均衡理論,無論是產品價格還是收入變化都會引起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發生變化,從而引起對某個商品需求量的變化。在競爭市場中,一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發生變化對市場需求影響不大,但考慮到所有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變化情況,最終對于某個商品來說整體的需求量可能是增加、不變或減少。當總需求量增加時,但總供給會由于價格黏性,不能快速響應需求變化而生產商品,往往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協調一致,這樣就導致總供給存在一定的黏性。正如希克斯所說,生產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是由商品價格決定的,即從總需求變化到價格變化、從價格變化到生產需求變化是需要花費時間和成本的,造成生產等因素具有短暫的剛性,則相應商品的價格會上漲。

消費理論如圖2-2所示。如圖2-2(a)所示,當正常商品2的數量保持為A,正常商品1的價格下降導致商品1的數量從B上升到C,與AB相切的無差異曲線上升到與AC相切。即總效應與正常商品價格變動成反方向的運動,并使得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如圖2-2(b)所示,在正常商品的供給和生產成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其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價格上升,投資回報率上升,供給增加。首先,在市場達到一般均衡的狀態下,所有商品的投資回報率是一致的,相應商品價格上升導致了該商品的投資回報率上升,這就導致原有供給者會增加供給,同時會吸引新供給者進入,進而引發購買工廠建設材料、機器、原料、勞動力等要素的需求增多,進一步使實體資本增加,相應的償還能力增加即信用提高,風險和不確定性也相應增加了,供給者之間是信息不對稱或隱藏信息的,同時在資本總量不變的情況下,虛擬資本相應地減少,這主要是由于實體資本和虛擬資本是構成資本總量的兩大要素。資本回報率也相應地減少了,這主要是由于可生產該商品的供應企業增加了;而對于有限供給的生產要素來說,生產要素需求增加,價格將上升,即商品供應企業的成本增加,資本回報率降低。其次,在商品供應企業數量增加后,競爭更加激烈,最終商品價格回歸原有平衡或低于原有平衡的價格,這也使資本回報率下降。最后,在這個新增供給的過程中,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風險和信息不對稱,如商品偽劣、商家欺詐等,增加了信號傳遞、甄別等交易成本,使得資本回報率進一步下降。在這個過程中,生產性企業的資本回報率先升高后下降,在升高的過程中,企業會產生信貸需求,各金融機構會積極發放貸款,從而促進信貸發生,但當資本回報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企業仍有信貸需求,但金融機構會謹慎放貸,甚至拒絕放貸。

圖2-2 消費理論

從產權經濟學角度來看,產權可分解為所有權與支配權。一般所有者將自己資產出租或發包給承租者,由承租者支配和使用,產權的所有者除享有保值和增值權利之外,無權干涉資產的直接使用活動,但租期到期后,所有者有權收回這些支配權、使用權。信貸關系也是一種所有權與支配權分離的關系,資金或資產所有者將資金或資產租借出去后就產生了借貸,如放貸、租房、租車等。因此,資金或資產所有者、支配者和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委托-代理關系便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租期到期后是否能完全收回資產,并能達到保值和增值的目的,都是不確定的。

在信息經濟學中,信息不對稱主要有兩種: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是信貸機構為了控制風險將條件設置得過高,如調查煩瑣、決策時間長、利率過高,本意是為了控制風險,但反作用是將好客戶驅逐出去,留下的卻是愿意支付高息的高風險客戶,這實際上增加了信貸機構的信貸風險。逆向選擇主要是因隱藏信息導致事前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通常信貸的逆向選擇主要是在沒有辦理信貸之前產生的。道德風險是客戶隱匿自身操作和資金真實用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以信貸機構的利益為代價。道德風險是事后非對稱的,主要是隱藏行為,信貸的道德風險主要發生在信貸辦理之后。因此,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間、放貸人和借貸人之間的利益不總是一致的,使得承租人和借貸人為了獲得信貸而不披露一些關鍵信息,或者有選擇地還本付息。

經濟學家羅伯特·默頓于1974年就提出了信貸的期權特征——借款人的投資無論多么成功,信貸機構只是收取固定的利息收入,而借款人投資失敗,則信貸機構只能從借款人的殘值中獲得部分補償,甚至血本無歸,借款人損失的只是一個固定資金。信貸的期權特征對于企業特別明顯,因為企業一般是有限責任,注冊資金一般是有限的,所以信貸對于這類企業具有期權特征。對于允許個人破產的國家或地區的個人,個人信貸與企業信貸類似,也具有期權特征。

從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來看,信貸是為產業發展服務的,企業家在原則上按照慣例是需要信貸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購買力,就必須依靠信貸來增加購買力,假設貸不到款,他就不能讓企業正常運營和生產,這種經營性信貸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3]。目前,經濟學理論普遍認為消費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和出發點,而且消費型信貸和生產型信貸是經濟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卡爾多-希克斯效率角度來看,消費型信貸和生產型信貸都增加了社會總利益。

在經濟學上,帕累托效率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可分配的資源和獲得資源的人群是固定的,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有一人變得更好。卡爾多-希克斯改進是假設某種變革可以使受益者的收益大于受損者的損失,則總的利益增加了,卡爾多-希克斯效率是指已經沒有卡爾多-希克斯改進余地的一種狀態。如果嚴格遵從帕累托效率,那么這種能使總利益增加的變革就不能進行,這未免太苛刻了,并且浪費了本可以增進人們利益的可能性。因此,如果存在著這種卡爾多-希克斯改進機會,就必須讓受益者來補償受損者相應的損失。該補償可分為相對補償和絕對補償,還可以分為被動補償和主動補償。信貸使資金需求方能獲得更大的利益,企業家通過信貸可獲得更多利潤,消費者通過信貸可購買汽車、手機等消費品,以及美容或其他服務,并在消費過程中獲得更多效用。然而,對于資金供給方來說,其將失去信貸資金一段時間內的使用權和可支配權等,并面臨著通貨膨脹帶來貨幣貶值的損失,甚至信貸資金在到期后收不回來,需要補償這些損失。但資金需求方通過信貸所獲得的收益大于其支出的補償。

根據羅莎-馬里亞·杰爾皮和弗朗索瓦·朱利安-拉布呂耶爾對消費信貸的研究,公元前1750年《漢謨拉比法典》就對不同形式的信貸、利率、還貸方式、擔保、抵押等進行了相關規定,而在公元前591年左右希臘的梭倫通過對希臘法律進行改革,禁止了土地分割和剝奪了放貸者將資不抵債的借債人或其家庭成員變為奴隸的權利[4]。信貸在這個時期為人民和政府廣為接受并對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對信貸進行了譴責。高利貸曾經是羅馬帝國的第一產業,甚至是支柱產業,其借貸人主要是農民,這與希臘借貸人主要是商人有所不同,最后高利貸被誤解為羅馬帝國各種問題的根源。直到12世紀,西方各種形式的有息貸款才成為經濟生活的重要因素和基本增長動力,但信貸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并遭到了貴族的抵制,而宗教對放貸的態度從譴責到容忍,繼而規定出例外。消費信貸的發展使信貸資金分流到消費中,這有利于提高經濟系統中的生產、消費之間比例的合理性,確保了社會經濟的穩定性,減少了因有效需求不足帶來的經濟危機。因此,信貸對于經濟發展來說是一個卡爾多-希克斯改進。

在《資本論》中,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消費,要獲得滿足消費的產品或服務就必然需要交換或交易。有交換或交易就會有支付,支付方式可以是實物支付,如貝殼、小麥、玉米等物品,也可以是國家的法定貨幣,如人民幣、歐元、美元等,還可以通過賒賬或信用支付,如供應鏈金融中賬期墊資、消費中的信用卡等。在經濟不發達時期,通常通過物物交換來實現交易,如小麥換西瓜、玉米換蘋果等,而且現在這種交換方式依然存在,如在一些山區,到集市非常不方便,一些小商販就可以先通過批發而購買一些塑料盆等,而后到山區的居住區去換草藥、獸皮、農作物等,然后將換回來的物品拿到集市中去銷售。現金支付是生活中常見的支付方式,拿著貨幣可購買米、油、醬、醋等,也可購買一些服務,如理發等。現金支付通常是借助政府規定的法定紙幣、金屬貨幣等進行交換或交易的。

但隨著經濟和金融的不斷發展,消費的需求遠遠大于自身收入,按照中信證券全球研究部主管及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的定義,25歲以下和64歲以上都是消費者,而25~64歲的人為生產者[5]。由2021年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鑒可知,在2020年中國人口年齡中,25歲以下的消費者的占比為27.52%,而64歲以上的消費者的占比為12.57%,而25~64歲的生產者的占比為59.92%。其中,25~55歲的人口占比為48.58%,其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結婚、生子、住房、購車、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看病等各種消費超過其收入的情景。如果考慮高收入等人群數量,在中國至少有40%的人口的消費需求超過收入,這就需要靠借貸來支持消費。中國有約14億人口,40%的人口就意味著大約有5.6億人需要借貸。但具有可抵/質押物等資產的個人是比較少的,因而用信用貸款來滿足消費是未來信貸發展的大方向,這也說明了信用卡、信用支付等為何深受消費者喜愛了。信用支付是指消費者在信貸機構申請信用貸款來支付某種商品或服務,而信貸機構直接支付給相應的商戶,然后消費者進行還款。類似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中提到“蘇格蘭幾乎只有紙幣流通,‘蘇格蘭人討厭金子’”。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消費者逐漸喜歡上了信用支付。信用支付的本質是信貸,不可避免會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如消費者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和欺詐,以及商戶的委托-代理帶來的信息不對稱風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蕉岭县| 双辽市| 唐海县| 定襄县| 闽侯县| 望奎县| 天台县| 重庆市| 阿合奇县| 泊头市| 克拉玛依市| 阿拉善盟| 鞍山市| 克什克腾旗| 鄄城县| 宁安市| 太谷县| 固始县| 英吉沙县| 泽库县| 彰化县| 司法| 桐柏县| 手机| 略阳县| 色达县| 东方市| 林口县| 嘉义市| 仁布县| 六盘水市| 阿尔山市| 嘉兴市| 临颍县| 清徐县| 泉州市| 独山县| 石楼县| 巫山县|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