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燈會元校注(第五冊)
-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 25977字
- 2024-01-12 14:43:45
第二節(jié) 青原下七世
云門偃禪師法嗣
白云子祥禪師
韶州白云子祥實性大師,初住慈光院,廣主召入府說法。時有僧問:“覺華才綻,正遇明時。不昧宗風,乞師方便。”師曰:“我王有令。”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師曰:“不別。”曰:“恁么[1]則同也。”師曰:“不妨領話。”
問:“諸佛出世,普遍大千。白云一會,如何舉揚?”師曰:“賺卻幾人來?”曰:“恁么則四眾何依?”師曰:“沒交涉。”
問:“即心即佛,示誨之辭。不涉前言,如何指教?”師曰:“東西且置,南北作么生?”
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石橋那畔有,這邊無,會么?”曰:“不會。”師曰:“且作丁公[2]吟。”
問:“衣到六祖,為甚么不傳?”師曰:“海晏河清[3]。”
問:“從上宗乘,如何舉揚?”師曰:“今日未吃茶。”
上堂:“諸人會么?但向街頭市尾、屠兒魁劊、地獄鑊湯處會取?若恁么會得,堪與人天為師。若向衲僧門下,天地懸殊。更有一般底,只向長連床上作好人去。汝道此兩般人,那個有長處?無事,珍重!”
問僧:“甚么處來?”曰:“云門來。”師曰:“里許有多少水牛?”曰:“一個兩個。”師曰:“好水牛。”
問僧:“不壞假名而談實相,作么生?”僧指倚子曰:“這個是倚子。”師以手撥倚曰:“與我將鞋袋來。”僧無對。師曰:“這虛頭漢[4]。”
(云門聞,乃云:“須是我祥兄始得。”)
師將示滅,白眾曰:“某甲雖提祖印,未盡其中事。諸仁者且道其中事作么生?莫是無邊、中間、內(nèi)外已否?若如是會,即大地如鋪沙。”良久曰:“去此即他方相見。”言訖而寂。
【注釋】
[1]恁么:這樣,如此。本書頻率最多詞匯之一。
[2]丁公:出自“丁公鑿井”典故。春秋時,宋人丁某家中無井,常派一人出外汲水,后來家中挖了井,不須外出挑水,節(jié)省一人力,于是對人說:“吾穿井得一人。”聽者誤傳成從井中挖得一人。見《呂氏春秋·察傳》。漢代王充《論衡·書虛》:“俗傳言曰,丁公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后用以喻語言之輾轉傳誤。
[3]海晏河清:滄海平靜,黃河水清。形容天下太平。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當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時。”
[4]虛頭漢:稱虛妄不實的參學者。
鼎州德山緣密圓明禪師
上堂:“僧堂前事,時人知有。佛殿后事,作么生?”
上堂:“我有三句語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眾流,一句隨波逐浪。作么生辨?若辨得出,有參學分;若辨不出,長安路上輥輥[1]地。”
僧問:“如何是透法身句?”師曰:“三尺杖子攪黃河。”
問:“百花未發(fā)時如何?”師曰:“黃河渾底流。”曰:“發(fā)后如何?”師曰:“幡竿頭指天。”
問:“不犯辭鋒時如何?”師曰:“天臺南岳。”曰:“便恁么去時如何?”師曰:“江西湖南。”
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曰:“河里盡是木頭船。”曰:“出世后如何?”師曰:“這頭蹋著那頭掀。”
上堂:“與么來者,現(xiàn)成公案。不與么來者,垛生招箭。總不與么來者,徐六擔板[2]。迅速鋒铓,猶是鈍漢。萬里無云,青天猶在。”
上堂:“但參活句,莫參死句。活句下薦得,永劫無滯。一塵一佛國、一葉一釋迦,是死句,揚眉瞬目、舉指豎拂,是死句,山河大地、更無訛,是死句。”時有僧問:“如何是活句?”師曰:“波斯仰面看。”曰:“恁么則不謬去也。”師便打。
上堂,舉:“臨濟示眾曰:‘恁么來者,恰似失卻。不恁么來者,無繩自縛。十二時中,莫亂斟酌。會與不會,都盧[3]是錯。分明與么道,一任天下人貶剝[4]。”師曰:“古鏡闊一丈,屋梁長三尺。是汝缽盂[5]子闊多少?”
上堂:“俱胝和尚[6],凡有扣問[7],只豎一指。寒則普天寒,熱則普天熱。”
僧問:“己事未明,如何辨得?”師曰:“須彌山頂上。”曰:“便恁么去時如何?”師曰:“腳下水淺深?”
問:“達磨未來時如何?”師曰:“千年松倒掛。”曰:“來后如何?”師曰:“金剛努起拳。”
問:“師未出世時如何?”師曰:“佛殿正南開。”曰:“出世后如何?”師曰:“白云山上起。”曰:“出與未出,還分不分?”師曰:“靜處薩婆訶[8]。”
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問:“如何是應用之機?”師喝,僧曰:“只這個,為復別有?”師便打。
問:“‘大用現(xiàn)前,不存軌則’時如何[9]?”師曰:“黑地打破甕。”僧退步,師便打。
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曰:“猢猻系露柱。”曰:“出世后如何?”師曰:“猢猻入布袋。”
問:“文殊與維摩對談何事?”師曰:“并汝三人,無繩自縛。”
問:“如何是佛?”師曰:“滿目荒榛。”曰:“學人不會。”師曰:“勞而無功。”
問:“盡大地致一問不得時如何?”師曰:“話墮也。”曰:“大眾總見。”師便打。
問:“無蹤無跡是甚么人行履?”師曰:“偷牛賊。”
問:“羚羊未掛角時如何?”師曰:“獵屎狗。”曰:“掛后如何?”師曰:“獵屎狗。”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秋來黃葉落。”曰:“見后如何?”師曰:“春來草自青。”
【注釋】
[1]輥輥:猶混混。形容茍且混世。明代陶宗儀《輟耕錄·輥吝諞三卦》:“君子終日輥輥,厲無咎。”
[2]徐六擔板:“徐六擔板,各見一邊”的省略說法。歇后語。肩扛木板行走,看不見木板的另一邊。比喻認識不同或認識片面。徐六:唐宋時代口語里的泛指性人物,猶今謂張三、李四。《從容庵錄》卷三第三九則“趙州洗缽”:“本無迷悟數(shù)如麻,獨許靈云是作家。玄沙道未徹,雪竇獨許作家。徐六擔板,各見一邊。”
[3]都盧:都:全部。《道行般若經(jīng)》卷十“囑累品”:“我般泥洹后,都盧三千大千國界,其中人民,汝悉教入經(jīng)法中,悉令成就得阿羅漢道。”
[4]貶剝:貶斥批駁。剝,通“駁”。《臨濟語錄》:“一切時中,莫亂斟酌。會與不會,都來是錯。分明與么道,一任天下人貶剝。”《大慧宗門武庫》:“真凈和尚退洞山,游浙至滁州瑯邪起和尚處。因眾請小參,真凈貶剝諸方異見邪解,無所忌憚。”又指貶官削職。《武王伐紂平話》卷下:“貶剝忠臣,寵信讒佞。”
[5](fén):佛教用具,小缽。
[6]俱胝和尚:參見本書第四章“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注釋。“俱胝”是禪師名,舊校本未加專有名詞線,有誤。
[7]扣問:指詢問、討教。宋代魏了翁《跋楊司理德輔之父紀問辯歷》:“后生初學,哆然自是,恥于扣問者,視此亦可以少警矣。”
[8]靜處薩婆訶:靜處坐禪,一心不亂,可以獲得圓滿的成就。清凈參究所達之悟道境界,稱為靜處薩婆訶。薩婆訶,一種咒語,如《心經(jīng)》最后的結尾語,感嘆詞,是究竟成就、吉祥圓滿之意,表達祝愿完成之意。
[9]‘大用現(xiàn)前,不存軌則’時如何:見本書第五章“幽溪和尚”條注釋。
巴陵顥鑒禪師
岳州巴陵新開院顥鑒禪師,初到云門,門曰:“雪峰和尚道:‘開卻門,達磨來也。’我問你作么生?”師曰:“筑著和尚鼻孔。”門曰:“地神惡發(fā),把須彌山一摑,跳上梵天,拶破帝釋鼻孔,你為甚么向日本國里藏身?”師曰:“和尚莫瞞人好。”門曰:“筑著老僧鼻孔,又作么生?”師無語,門曰:“將知你只是學語之流[1]。”
師住后,更不作法嗣書,只將三轉語上云門:僧問:“如何是道?”師曰:“明眼人落井。”問:“如何是吹毛劍?”師曰:“珊瑚枝枝撐著月。”問:“如何是提婆宗[2]?”師曰:“銀碗里盛雪。”門曰:“他后老僧忌日,只消舉此三轉語,足以報恩。”自后忌辰,果如所囑。
僧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師曰:“雞寒上樹,鴨寒下水。”
問:“三乘十二分教即不疑,如何是宗門中事?”師曰:“不是衲僧分上事。”曰:“如何是衲僧分上事?”師曰:“貪觀白浪,失卻手橈。”
問僧:“游山來,為佛法來?”曰:“清平世界,說甚么佛法?”師曰:“好個無事禪客。”曰:“早是多事了也。”師曰:“上座去年在此過夏了?”曰:“不曾。”師曰:“與么,則先來不相識。”下去,師將拂子遺僧,僧曰:“本來清凈,用拂子作甚么?”師曰:“既知清凈,切勿忘卻。”
(梁山觀別云:“也須拂卻[3]。”)
【注釋】
[1]學語之流:指鸚鵡學舌之輩。
[2]提婆宗:又曰龍樹宗。三論之空宗也,以是為龍樹、提婆二大士所顯揚者也。
[3]也須拂卻:其他版本有作“也須排卻”,寶祐本作“也須拂卻”。我國禪家喜以拂子作為莊嚴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持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即所謂“秉拂”。本文針對上文來回答。禪師送拂子給僧人,僧人說本來清凈,不需要拂子。禪師說:“既然知道本來清凈,那么切勿忘卻了。”禪師之意,拂子可以提醒學人不要忘記了自己的本性。即雖然“本來無一物”,但并不妨礙“時時勤拂拭”。“也須拂卻”的含義就是亦需拂子來提醒自己不要忘卻了自己的本性,故寶祐本作“也須拂卻”正確。《景德傳燈錄》亦作“也須拂卻”。
【概要】
顥鑒禪師,五代宋初之僧。籍貫、生卒年均不詳。參云門文偃得悟,嗣其法,為云門宗傳人。居于岳州巴陵(湖南岳陽)新開寺,故稱“巴陵顥鑒”。善辯,有“鑒多口”之稱。
【參考文獻】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聯(lián)燈會要》卷二十六。
隨州雙泉山師寬明教禪師
上堂,舉拂子曰:“這個接中下之人。”時有僧問:“上上人來時如何?”師曰:“打鼓為三軍。”
問:“向上宗乘如何舉唱?”師曰:“不敢。”曰:“恁么則含生有望?”師曰:“腳下水深淺?”
問:“凡有言句,盡落有無,不落有無時如何?”師曰:“東弗于逮[1]。”曰:“這個猶落有無?”師曰:“支過雪山西。”
僧問洞山初和尚:“如何是佛?”山曰:“麻三斤。”師聞之,乃曰:“向南有竹,向北有木。”
問:“‘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時如何?”師曰:“不入這個野狐群隊。”
問:“如何是定?”師曰:“蝦跳不出斗[2]。”曰:“如何出得去?”師曰:“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問:“北斗里藏身[3],意旨如何?”師曰:“雞寒上樹,鴨寒下水。”問:“豎起杖子,意旨如何?”師曰:“一葉落知天下秋。”
師游山回,首座同眾出接,座曰:“和尚游山,巇崄[4]不易!”師提起拄杖曰:“全得這個力。”座乃奪卻,師放身便倒。大眾皆進前扶起,師拈拄杖,一時趁散,回顧侍者曰:“向道全得這個力。”
師一日訪白兆,兆曰:“老僧有個《木魚頌》。”師曰:“請舉看。”兆曰:“伏惟爛木一橛,佛與眾生不別。若以杖子擊著,直得圣凡路絕。”師曰:“此頌有成褫[5]無成褫?”兆曰:“無成褫。”師曰:“佛與眾生不別聻?”侍僧救曰:“有成褫。”師曰:“直得圣凡路絕聻?”白兆一眾失色。
僧問:“新年頭還有佛法也無?”師曰:“無。”曰:“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為甚卻無?”師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僧曰:“老老大大,龍頭蛇尾。”師曰:“明教今日失利。”
【注釋】
[1]東弗于逮:佛經(jīng)中所稱“四大洲”之一,位于須彌山東方咸海中。《法演語錄》卷中:“將東弗于逮作一個佛,南贍部洲作一個佛,西瞿耶尼作一個佛,北郁單越作一個佛。”梵語弗于逮,亦云弗婆提,華言勝身。以其身勝南洲故也。又翻為初,謂日初從此出也。在須彌山東。其土東狹西廣,形如半月,縱廣九千由旬;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長八肘,人壽二百五十歲。
[2]蝦跳不出斗:比喻事物難以擺脫環(huán)境的制約。
[3]北斗里藏身:見本章“云門文偃禪師”條“拓展閱讀一”。
[4]巇(xī)崄:指艱險、險惡。此處指道路艱險。唐代陸龜蒙《彼農(nóng)》:“世路巇崄,淳風蕩除。”
[5]成褫:寶祐本“褫(chǐ)”作“禠(sī)”。依《禪宗大詞典》作“成褫”,同“成持”。成持,扶持長成。宋代劉克莊《卜算子·惜海棠》詞:“盡是手成持,合得天饒借。風雨于花有底讎,著意相陵藉。”《敦煌變文集·無常經(jīng)講經(jīng)文》:“勸即此日申間勸,且乞時時過講院,莫辭暖熱成持,各望開些方便。”《祖堂集·江西馬祖》:“西川黃三郎,教兩個兒子投馬祖出家。有一年卻歸屋里,大人纔見兩僧,生佛一般,禮拜云:‘古人道:“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是你兩個僧,便是某甲朋友,成持老人。’”
香林澄遠禪師
益州青城香林院澄遠禪師,漢州綿竹人。姓上官。在眾日,普請鋤草次,有一僧曰:“看!俗家失火。”師曰:“那里火?”曰:“不見那!”師曰:“不見。”曰:“這瞎?jié)h。”是時一眾皆言遠上座敗闕[1]。后明教寬聞舉,嘆曰:“須是我遠兄始得。”
住后,僧問:“美味醍醐,為甚么變成毒藥?”師曰:“導江紙貴。”
問:“見色便見心時如何?”師曰:“適來甚么處去來?”曰:“心境俱忘時如何?”師曰:“開眼坐睡。”
問:“北斗里藏身,意旨如何?”師曰:“月似彎弓,少雨多風。”
問:“如何是諸佛心?”師曰:“清則始終清。”曰:“如何領會?”師曰:“莫受人謾好!”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踏步者誰?”
問:“如何是和尚妙藥?”師曰:“不離眾味。”曰:“吃者如何?”師曰:“唼啖[2]看。”
問:“如何是室內(nèi)一碗燈?”師曰:“三人證龜成鱉。”
問:“如何是衲衣下事?”師曰:“臘月火燒山。”
問:“大眾云集,請師施設。”師曰:“三不待兩。”
問:“如何是學人時中事?”師曰:“恰恰。”
問:“如何是玄?”師曰:“今日來,明日去。”曰:“如何是玄中玄?”師曰:“長連床上。”
問:“如何是香林一脈泉?”師曰:“念無間斷。”曰:“飲者如何?”師曰:“隨方斗秤。”
問:“如何是衲僧正眼?”師曰:“不分別。”曰:“照用[3]事如何?”師曰:“行路人失腳。”
問:“‘萬機俱泯跡[4],方識本來人’時如何?”師曰:“清機自顯。”曰:“恁么則不別人?”師曰:“方見本來人。”
問:“魚游陸地時如何?”師曰:“發(fā)言必有后救。”曰:“卻下碧潭時如何?”師曰:“頭重尾輕。”
問:“但有言句盡是賓,如何是主?”師曰:“長安城里。”曰:“如何領會?”師曰:“千家萬戶。”
問:“如何是西來的的意?”師曰:“坐久成勞。”曰:“便回轉時如何?”師曰:“墮落深坑。”
問:“如何是無縫塔?”師曰:“合掌當胸。”曰:“如何是塔中人?”師曰:“露也。”
問:“教法未來時如何?”師曰:“閻羅天子。”曰:“來后如何?”師曰:“大宋國里。”
問:“一子出家,九族解脫。目連為甚么母入地獄?”師曰:“確。”
問:“如何是平常心?”師曰:“早朝不審,晚后珍重[5]!”
上堂:“是汝諸人,盡是擔缽囊向外行腳,還識得性也未?若識得,試出來道看。若識不得,只是被人熱謾將去。且問汝諸人,是汝參學日久,用心掃地煎茶,游山玩水,汝且釘釘,喚甚么作自性?諸人且道,始終不變不異,無高無下,無好無丑,不生不滅,究竟歸于何處?諸人還知得下落所在也未?若于這里知得所在,是諸佛解脫法門,悟道見性,始終不疑不慮,一任橫行,一切人不奈汝何。出言吐氣,實有來處。如人買田,須是收得元本契書。若不得他元本契書,終是不穩(wěn)。遮莫經(jīng)官判狀,亦是不得。其奈不收得元本契書,終是被人奪卻。汝等諸人,參禪學道,亦復如是。還有人收得元本契書么?試拈出看。汝且喚甚么作元本契書?諸人試道看。若是靈利底,才聞與么說著,便知去處。若不知去處,向外邊學得千般巧妙,記持解會,口似傾河,終不究竟,與汝自己天地差殊。且去衣缽下體當尋覓看。若有個見處,上來這里道看,老僧與汝證明。若覓不得,且依行隊去。”
將示寂,辭知府宋公珰[6]曰:“老僧行腳去。”通判[7]曰:“這僧風狂,八十歲行腳去那里?”宋曰:“大善知識,去住自由。”師謂眾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8]。”言訖而逝,塔于本山。
【注釋】
[1]敗闕(quē):同“敗缺”,指出現(xiàn)了過失、漏洞、破綻。
[2]唼(shà)啖(dàn):吃。
[3]照用:臨濟宗創(chuàng)始人義玄接引學人的四種方法。見本書第十一章“臨濟義玄”注釋。
[4]泯跡:消除一切現(xiàn)象,達到佛教所說的無一切執(zhí)著的境界,既沒有我執(zhí),也沒有法執(zhí)。
[5]早朝不審,晚后珍重:舊校本標點有誤。因為舊校本未弄清“不審”與“珍重”是什么意思,所以常常標點出錯。“不審”與“珍重”都是問候的意思。
[6]宋公珰:宋珰(933~993年),字寶臣,華州渭南(今屬陜西渭南)人,北宋大藏書家。宋太祖干德年間,以出類拔萃的成績考進士登科及第,官拜青城主簿,掌文官之職,典領文書,辦理事務。一生歷任官職之多很是少見,皆以政績突出而受褒獎。其父宋鸞,官至監(jiān)察御史。
[7]通判:官名。宋初始于諸州府設置,即共同處理政務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長官,但握有聯(lián)署州府公事和監(jiān)察官吏的實權,號稱監(jiān)州。
[8]打成一片:禪林用語。指融合一體。即去除一切之情量、計較,而將千差萬別之事物融通一片,不再有你我、彼此、主客等之差別情想。禪宗典籍中,常用此語來表示泯絕二元對立之觀念,或融合眾多紛亂的現(xiàn)象、見解等之情況境界。
【概要】
澄遠禪師,宋代禪僧,俗姓上官,綿竹(今屬四川)人。幼年投成都真相院出家,十六歲受具足戒。后離蜀入秦。四出游方,依云門文偃,大驅所疑,得嗣其法,侍奉左右達十八年之久,為云門宗傳人。還歸成都,住迎祥寺天王院,時稱水晶宮。宋干德二年(964年),遷青城山香林院,弘揚云門宗風,說法二十余年。
【參考文獻】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聯(lián)燈會要》卷二十六。
洞山守初禪師
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禪師,初參云門。門問:“近離甚處?”師曰:“查渡[1]。”門曰:“夏在甚處?”師曰:“湖南報慈。”曰:“幾時離彼?”師曰:“八月二十五。”門曰:“放汝三頓棒。”
師至明日,卻上問訊:“昨日蒙和尚放三頓棒,不知過在甚么處?”門曰:“飯袋子[2]!江西湖南便恁么去?”師于言下大悟,遂曰:“他后向無人煙處,不蓄一粒米,不種一莖菜,接待十方往來,盡與伊抽釘拔楔[3],拈卻炙脂帽子[4],脫卻鶻臭布衫[5],教伊灑灑[6]地,作個無事衲僧,豈不快哉!”門曰:“你身如椰子大,開得如許大口。”師便禮拜。
住后,上堂:“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還得么?你衲僧分上,到這里須具擇法眼始得。只如洞山恁么道,也有一場過。且道過在甚么處?”
僧問:“迢迢一路時如何?”師曰:“天晴不肯去,直待雨淋頭。”曰:“諸圣作么生?”師曰:“入泥入水。”
問:“心未生時,法在甚么處?”師曰:“風吹荷葉動,決定有魚行。”
問:“師登師子座,請師唱道情[7]。”師曰:“晴干開水道,無事設曹司[8]。”曰:“恁么則謝師指示。”師曰:“賣鞋老婆腳趚[9]。”
問:“如何是三寶?”師曰:“商量不下。”
問:“如何是無縫塔?”師曰:“十字街頭石師子。”
問僧:“甚處來?”曰:“汝州。”師曰:“此去多少?”曰:“七百里。”師曰:“踏破幾緉草鞋?”曰:“三緉。”師曰:“甚處得錢買?”曰:“打笠子。”師曰:“參堂去。”僧應喏。
問:“如何是免得生死底法?”師曰:“見之不取,思之三年。”
僧問:“離卻心機意識,請師一句。”師曰:“道士著黃甕里坐。”
問:“非時親覲,請師一句。”師曰:“對眾怎生舉?”曰:“據(jù)現(xiàn)定舉。”師曰:“放汝三十棒。”曰:“過在甚么處?”師曰:“罪不重科[10]。”
問:“如何是佛?”師曰:“麻三斤。”
問:“蓮華未出水時如何?”師曰:“楚山頭倒卓[11]。”曰:“出水后如何?”師曰:“漢水正東流。”
問:“如何是吹毛劍?”師曰:“金州客。”曰:“用者如何?”師曰:“伏惟尚饗。”
問:“車住牛不住時如何?”師曰:“用駕車漢作么?”
問:“如何是衲僧分上事?”師曰:“云裹楚山頭,決定多風雨。”
問:“海竭人亡時如何?”師曰:“難得。”曰:“便恁么去時如何?”師曰:“云在青天水在瓶[12]。”
問:“文殊、普賢來參時如何?”師曰:“趁向水牯牛欄里著。”曰:“和尚入地獄如箭射。”師曰:“全憑子力。”
問:“如何是正法眼?”師曰:“紙捻無油。”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楖栗木拄杖。”曰:“見后如何?”師曰:“竇八布衫[13]。”
問:“如何是佛?”師曰:“灼然諦當。”
問:“萬緣俱息,意旨如何?”師曰:“甕里石人賣棗圈[14]。”
問:“如何是洞山劍?”師曰:“作么?”曰:“學人要知。”師曰:“罪過。”
問:“乾坤休著意[15],宇宙不留心。學人只恁么,師又作么生?”師曰:“峴山亭起霧,灘峻不留船。”
問:“大眾云臻,請師撮其樞要,略舉大綱。”師曰:“水上浮漚呈五色,海底蝦蟆叫月明。”
問:“正當恁么時,文殊普賢在甚么處?”師曰:“長者八十一,其樹不生耳[16]。”曰:“意旨如何?”師曰:“一則不成,二則不是。”
【注釋】
[1]查渡:地名。在今江西。
[2]飯袋子:與“粥飯僧”“粥飯氣”等詞大體相同。斥責只會吃飯的僧人,相當于今人罵“飯桶”。
[3]抽釘拔楔:抽去釘子,拔出木樁,比喻解除妄想疑惑,擺脫俗情迷障。
[4]炙脂帽子:沾染油脂的帽子。喻指塵俗煩惱、虛妄知見等。
[5]鶻臭布衫:帶著體臭的布衫。喻指塵俗煩惱、虛妄知見等。
[6]灑灑:赤裸裸,空無一物。禪家用來形容除盡塵俗知解。
[7]道情:曲藝的一個類別。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以漁鼓、簡板為伴奏樂器。源于唐代道教宣揚道教的《九真》《承滅》等道曲。后配以詞調(diào)、曲牌,演變?yōu)槊耖g布道時演唱的“新經(jīng)韻”,也稱作“道情”“道歌”。
[8]曹司:官署。諸曹郎中職司所在。唐代白居易《喜張十八博士除水部員外郎》:“無復篇章傳道路,空留風月在曹司。”
[9]賣鞋老婆腳(lì)趚(sù):
趚:行動敏捷的樣子。賣鞋的老婆婆走起路來也痛快利落,比喻從事某種職事的人在該方面做起來也擅長。
[10]罪不重科:重:重復;科:判決,懲處。犯了罪只懲處一次,不再進行第二次的懲處。
[11]倒卓:倒立。
[12]云在青天水在瓶:參見本書第五章“澧州藥山惟儼禪師”注釋。
[13]竇八布衫:竇八,即“竇八郎”。見《宋高僧傳》卷二十五:“竇八郎者,岐人也。家且富焉,自荷器鬻水,言語不常。唯散發(fā)披衣狂走,與李順興相類,或遇牛驢車,必撫掌而笑。迨死焚之,火聚中盡化金色胡蝶而飛去。或手掬衣扇行之,歸家供養(yǎng)焉。”一些版本誤將“八”作“入”,變成“竇入布衫”,歷史上無“竇入”,此處亦將誤解。
[14]棗圈:棗脯的一種。其形如圈,故稱。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又有托小盤子賣干果子,乃旋炒銀杏……棗圈、梨圈、桃圈、核桃。”
[15]著意:集中注意力,用心。《楚辭·九辯》:“罔流涕以聊慮兮,惟著意而得之。”朱熹集注:“著意,猶言著乎心,言存于心而不釋也。”
[16]長者八十一,其樹不生耳:出自本書第一章“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條,可參閱。
【概要】
守初禪師(910~990年),出于傅氏。鳳翔良原人也。兒時,聞鐘梵聲,輒不食危坐終日。母屢試之,不喂亦不索。年十六跪白求出家,母許之。依渭州崆峒沙門志諗剃發(fā),律師凈圓受具足戒,夏休詣云門偃禪師。乾祐元年,眾請住洞山。淳化元年秋七月,無疾跏趺而化。閱世八十有一,坐六十有五夏。
其“麻三斤”的公案后來很快傳遍叢林,象趙州和尚的柏樹子公案一樣,成為后代禪人參究的主要話頭之一。這是用無義句截斷學人語路的典型施設。《法演語錄》卷下:“石頭恁么垂示,便類趙州庭前柏樹子,洞山麻三斤,云門超佛越祖之談。”《續(xù)傳燈錄》卷三十二“開善道謙”條:“上堂:‘洞山麻三斤,將去無星秤子上定過。每一斤恰有一十六兩,二百錢重,更不少一氂。正與趙州殿里底一般,只不合被大愚鋸解秤錘,卻教人理會不得。如今若要理會得,但問取云門干屎橛。’”亦作“洞山麻三斤”“洞山三斤”。
《古尊宿語錄》卷三十八收有洞山守初禪師語錄。
【參考文獻】
《禪林僧寶傳》卷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古尊宿語錄》卷三十八。
洪州泐潭道謙禪師
僧問:“如何是泐潭家風?”師曰:“阇黎到來幾日也?”
問:“但有纖毫即是塵,不有時作么生?”師以手掩兩目。
問:“當陽[1]舉唱,誰是聞者?”師曰:“老僧不患耳聾。”
問:“悟本無門,如何得入?”師曰:“阿誰教汝恁么問?”
【注釋】
[1]當陽:①對著陽光。《全唐詩》卷八〇六“寒山詩”條:“當陽擁裘坐,閑讀古人詩。”②顯露,明白。《景德傳燈錄》卷二九“羅漢桂琛”條:“我宗奇特,當陽顯赫。佛及眾生,皆承恩力。”《惟則語錄》卷二:“山河大地,當陽全露法王身;草木叢林,同時盡作師子吼。”又作“當揚”。③當面,當場,當下。《中峰廣錄》卷四之上《示日本空禪人》:“擘破面門,露出肝膽。當陽舉似,覿面相呈。”《碧巖錄》卷一“第七則”:“一句下便見,當陽便透。若向句下尋思,卒摸索不著。”又作“當揚”。此處屬于第三個含義。
金陵奉先深禪師
江南主請開堂,才升座,維那白槌曰:“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師便曰:“果然不識,鈍置殺人[1]。”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第一義?”師曰:“賴遇[2]適來道了也。”曰:“如何領會?”師曰:“速禮三拜。”復曰:“大眾!且道[3]鈍置落在阿誰分上?”
師同明和尚在眾時,聞僧問法眼:“如何是色?”眼豎起拂子[4]。或曰:“雞冠花。”或曰:“貼肉汗衫[5]。”二人特往請益[6],問曰:“承聞和尚有三種色語,是否?”眼曰:“是。”師曰:“鷂子過新羅[7]。”便歸眾。
時李王在座下,不肯,乃白法眼曰:“寡人來日致茶筵,請二人重新問話。”
明日茶罷,備采一箱、劍一口,謂二師曰:“上座若問話得是,奉賞雜采一箱。若問不是,只賜一劍。”
法眼升座,師復出問:“今日奉敕問話,師還許也無。”眼曰:“許。”曰:“鷂子過新羅。”捧采便行,大眾一時散去。
時法燈作維那,乃鳴鐘集眾,僧堂前勘師。眾集[8],燈問:“承聞二上座久在云門,有甚奇特因緣?舉一兩則來商量看。”師曰:“古人道:‘白鷺下田千點雪,黃鶯上樹一枝花。’維那作么生商量?”燈擬議,師打一座具便歸眾。
師同明和尚到淮河,見人牽網(wǎng),有魚從網(wǎng)透出。師曰:“明兄,俊哉!一似個衲僧相似。”明曰:“雖然如此,爭如當初不撞入網(wǎng)羅好!”師曰:“明兄,你欠悟在。”明至中夜方省。
【注釋】
[1]鈍置殺人:太作弄人了。鈍置,亦作“鈍致”,指折騰、折磨、作弄。殺,通“煞”,指極、甚。舊譯本譯為“殺人”有誤。
[2]賴遇:幸虧。
[3]大眾!且道:舊校本標點有誤,作“大眾且道”。舊校本亦如此。
[4]聞僧問法眼:“如何是色?”眼豎起拂子:舊校本作“如何是色眼?”“眼”是法眼禪師的省略,卻移入了引號之內(nèi)變成“色眼”,出現(xiàn)笑話。
[5]貼肉汗衫:亦作“著肉汗衫”。喻塵俗情念,區(qū)別妄心。
[6]二人特往請益:舊校本校勘原刻作“三人特往請益”,更正為“二人特往請益”,但寶祐本并非作“三”。
[7]鷂子過新羅:形容禪機稍縱即逝,如鷂子疾飛,轉瞬之間已飛過新羅(古朝鮮)。有時用于言句問答,指出對方遲鈍失機,含譏刺之義。《碧巖錄》卷一“第一則”:“到這里,以情識卜度得么?所以云門道:‘如擊石火,似閃電光。’這個些子,不落心機、意識、情想。等你開口,堪作什么?計較生時,鷂子過新羅!”《緇門警訓》卷九《或庵體禪師示眾》:“支郎入作葛藤多,捏定咽喉不奈何。轉得身來添氣急,可憐鷂子過新羅。”(支郎:泛指僧人)
[8]僧堂前勘師。眾集:舊校本作“師眾集”有誤,“勘師”必須連在一起,不能分開。
隨州雙泉郁禪師
僧問:“如何是第一句?”師曰:“回頭終不顧。”曰:“如何是第二句?”師曰:“未語先分付。”曰:“如何是第三句?”師曰:“連根猶帶苦。”
上堂:“初祖不虛傳,二祖不虛受。彼彼[1]大丈夫,因甚么到恁么地?”便下座。
后住舒州海會,僧問:“如何是舒州境?”師曰:“浣水逆流山露骨。”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地有毒蛇沙有虱。”
【注釋】
[1]彼彼:他與他。
韶州披云智寂禪師
僧問:“如何是披云境?”師曰:“白日沒閑人。”
問:“如何是不遷義?”師曰:“山高不礙白云飛。”
問:“以字不成,八字不是[1],未審是甚么字?”師曰:“聽老僧一偈:‘以字不是八不成,森羅萬象此中明,直饒巧說千般妙,不是謳阿[2]不是經(jīng)。’”
問:“如何是色空?”師曰:“拾取落花生舊枝。”
問:“如何是一塵?”師曰:“滿目是青山。”
問:“如何是毗盧藏中有大經(jīng)卷?”師曰:“拈不得。”曰:“為甚拈不得?”師曰:“特地卻成愁[3]。”
【注釋】
[1]以字不成,八字不是:參見第四章“睦州陳尊宿”條注釋。
[2]謳阿:“謳”的音,意思為“有”,讀“阿”的音,意思為“無”,題在經(jīng)文的前面。從漢字的角度看,好像是一個字。這兩個字有各種音譯,如謳阿、阿憂、阿優(yōu)等,《祖庭事苑》卷一說:“以字不成,其說有三:一謂是‘謳、阿’二字;二謂是音,字不譯;三謂是梵書‘心’字。并指經(jīng)簽題上‘以’字也。”對于第三意義的“心”字說,《祖庭事苑》在另一處又說,“或者妄指為梵書心字,梵本且無此說,尤謬。”那么什么是“以字為是,八字不成”的“謳、阿”呢?有兩說,一說指佛經(jīng)之初的“如是我聞”。《祖庭事苑》:“所謂謳阿,經(jīng)首如是我聞,即不在經(jīng)外簽題之上。”“下座與大眾同到殿上,再講經(jīng)首‘謳阿’。”(《列祖提綱錄》卷四)另外一說,指外道經(jīng),唯識宗的窺基說:佛經(jīng)之首的“如是”兩字,“異外道等一切經(jīng)初置‘阿憂’二字。”(《大般若經(jīng)般若理趣分述贊》卷一)華嚴宗的澄觀說:佛經(jīng)的經(jīng)首立“如是”兩字,“為異外道故,外道經(jīng)首皆立‘阿優(yōu)’以為吉故。”(《華嚴經(jīng)疏》卷四)此首偈子(以字不是八不成,森羅萬象此中明,直饒巧說千般妙,不是謳阿不是經(jīng))的意思是,“以字不是八不成”所代表的佛法,把宇宙萬像的道理都講清楚了,世間有那么多的經(jīng)典,說了那么多道理,如果沒有這個“以字不是八不成”的“謳阿”為標識,就不是佛教的經(jīng),只有佛經(jīng)所講的,才是最合理的。此偈強調(diào)了佛經(jīng)、佛法、佛理的殊勝性。(此注釋參見南京清涼寺網(wǎng)站“清涼日日禪”)
[3]特地卻成愁:這樣就反而使人憂愁了。特地,亦作“特底”,反而。
韶州舜峰義韶禪師
僧問:“正法無言時如何?”師曰:“言。”曰:“學人不會,乞師端的[1]。”師曰:“兩重公案。”曰:“豈無方便?”師曰:“無禮難容。”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師曰:“日出東方月落西。”
僧正到方丈,曰:“方丈得恁么黑!”師曰:“老鼠窟。”正曰:“放貓兒入好。”師曰:“試放看。”正無對,師拊掌笑。
師與老宿渡江次,師取錢與渡子,宿曰:“囊中若有青銅片[2]。”師揖曰:“長老莫笑。”
【注釋】
[1]端的:指明,說清。
[2]青銅片:指銅錢,古代貨幣。
南岳般若寺啟柔禪師
僧問:“西天以蠟人為驗,此土如何?”師曰:“新羅人草鞋。”
問:“如何是千圣同歸底道理?”師曰:“未達苦空境,無人不嘆嗟。”
上堂,眾聞板聲集,師因示偈曰:“妙哉三下板,知識[1]盡來參。既善分時節(jié),吾今不再三。”便下座。
【注釋】
[1]知識:即善知識,與“惡知識”對稱。指教示佛法之正道,令得勝益之師友。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善親友、勝友。
潞府妙勝臻禪師
僧問:“金栗如來為甚么卻降釋迦會里?”師曰:“香山南,雪山北[1]。”曰:“南贍部洲[2]事又作么生?”師曰:“黃河水急浪花粗。”
問:“如何是向上一路?”師曰:“一條濟水貫新羅[3]。”
【注釋】
[1]香山南,雪山北:香山在無熱池之北,閻浮提洲之最高中心。漢所謂昆侖山也。《俱舍論》謂之香醉山。今地學家所謂脫蘭斯喜馬拉雅山也。《觀佛三昧海經(jīng)》曰:“雪山有樹,名殃伽陀。其果甚大,其核甚小。推其本末,從香山來。以風力故,得至雪山。”《俱舍論》十一曰:“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出四大河。”《西域記》一曰:“贍部洲之中池者,阿耨婆答多池也,唐言無熱惱。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出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香山條”)
[2]南贍部州:佛經(jīng)所說四洲之一。人類居住的世界。舊云南閻浮提,新云南贍部洲。閻浮者,佛經(jīng)所說即贍部之樹名,提者,洲之義,此洲中地有贍部樹,故以為洲名,在須彌山南方之堿海中,故云南。
[3]一條濟水貫新羅:參見本書第十一章“汾陽善昭禪師”條:“第三訣,西國胡人說,濟水過新羅,北地用鑌鐵。”
薦福承古禪師
饒州薦福承古禪師,操行高潔,稟性虛明。參大光敬玄禪師,乃曰:“只是個草里漢。”遂參福嚴雅和尚,又曰:“只是個脫灑衲僧。”由是終日默然,深究先德洪規(guī)。一日覽云門語,忽然發(fā)悟。自此韜藏,不求名聞。棲止云居弘覺禪師塔所,四方學者奔湊,因稱“古塔主”也。景佑四年,范公仲淹出守鄱陽,聞師道德,請居薦福,開闡宗風。
僧問:“大善知識,將何為人?”師曰:“莫。”曰:“恁么則有問有答去也。”師曰:“莫。”
問:“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如何是般若?”師曰:“黃泉無老少。”曰:“春來草自青。”師曰:“聲名不朽。”曰:“若然者,碧眼胡僧也皺眉。”師曰:“退后三步。”僧曰:“苦。”師乃“吽吽[1]”。
問:“臨濟舉拂,學人舉拳,是同是別?”師曰:“訛言亂眾。”曰:“恁么則依令而行也。”師曰:“天涯海角。”
問:“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此意如何?”師曰:“干柴濕茭[2]。”僧便喝,師曰:“紅焰炎天。”
上堂:“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益,無功德。近來出家人,貪著福慧,與道全乖。若為福慧,須至明心;若要達道,無汝用心處。所以常勸諸人,莫學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畫時[3]解脫,鈍根者或三五年,遠不過十年。若不悟去,老僧與你入拔舌地獄[4]。參!”
【注釋】
[1]吽吽:吽,原為牛、虎之叫聲,一般多用于密教,表示摧破、恐怖之聲;于禪林中,吽吽二字連用,即表示無法用文字言句詮釋之無分別境。
[2]濕茭(jiāo):生長在水中濕地的茭白,一種蔬菜。
[3]畫時:指即時、立時。《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諸州率借錢帛,赦書到日,畫時罷征,出一千貫已上者與免科徭,一萬貫已上者與授本州島上佐云。”
[4]拔舌地獄:造作口業(yè)的人所墮落的地獄。《法苑珠林》曰:“言無慈愛,讒謗毀辱,惡口離亂,死即當墮拔舌烊銅犁耕地獄。”《往生要集》上本曰:“瑜伽四云:‘從其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而張之,令無皺褶,如張牛皮。’”
【概要】
承古禪師,西川人。少為書生,博學有聲。出家從警玄游。又謁南岳雅,雅許入室。游廬山。居宏覺塔院,號“古塔主”。初說法芝山,嗣云門。范仲淹守饒,景佑四年,迎住薦福。
乙酉冬十一月,辭眾偈曰:“天地本同根,鳥飛空有跡。雪伴老僧行,須彌撼金錫。乙酉冬至日,靈光一點赤。珍重會中人,般若波羅蜜。”偈畢而逝。
【參考文獻】
《建中靖國續(xù)燈錄》卷二;《宗鑒法林》卷五十一。
金陵清涼智明禪師
江南主[1]請師上堂,小長老[2]問:“凡有言句,盡落方便。不落方便,請師速道。”師曰:“國主在此,不敢無禮。”
【注釋】
[1]江南主:即李后主李煜(937~978年),南唐末代國君,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tǒng),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后主、李后主。
[2]小長老:五代時淮北僧人,或云江南江氏子。南唐后主李煜時至金陵,說后主廣施梵剎,又請于牛頭山大起蘭若,廣聚僧徒,日設齋饌食。后主以為一佛出世,頗信重之。及宋師圍金陵,后主召其退敵,乃登城大呼,而四面矢石交下,始知其妄,鴆殺之。
潭州南臺道遵法云禪師
上堂:“從上宗乘,合作么生提綱?合作么生言論?佛法兩字當?shù)妹矗空嫒缃饷摦數(shù)妹矗侩m然如是,細不通風,大通車馬[1]。若約理化門中,一言才啟,震動乾坤;山河大地,海晏河清;三世諸佛,說法現(xiàn)前。于此明得,古佛殿前,同登彼岸。無事,珍重!”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下坡不走。”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著衣吃飯。”曰:“見后如何?”師曰:“缽盂掛壁上。”
問:“如何是真如含一切?”師曰:“分明。”曰:“為甚么有利鈍?”師曰:“四天打鼓,樓上擊鐘。”
問:“如何是南臺境?”師曰:“金剛[2]手指天。”
問:“如何是色空?”師曰:“道士著真紅。”
問:“十二時中,時時不離時如何?”師曰:“諦。”
【注釋】
[1]細不通風,大通車馬:指佛法廣大無邊,可以任意變化。要它細小,連風都透不過;要它變大,可以通行車馬。
[2]金剛:護法天神。持金剛杵之力士,謂之金剛。“執(zhí)金剛”之略名。《行宗記》二上曰:“金剛者,即侍從力士,手持金剛杵,因以為名。”
雙峰竟欽禪師
韶州雙峰竟欽禪師,益州人也。開堂日,云門和尚躬臨證明。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日出方知天下朗,無油那點佛前燈?”
問:“如何是雙峰境?”師曰:“夜聽水流庵后竹,晝看云起面前山。”
問:“如何是和尚為人一句?”師曰:“因風吹火。”
上堂:“進一步則迷理,退一步則失事。饒你一向兀然去,又同無情。”僧問:“如何得不同無情去?”師曰:“動轉施為[1]。”曰:“如何得不迷理失事去?”師曰:“進一步,退一步。”僧作禮,師曰:“向來有人恁么會?老僧不肯伊。”曰:“請師直指。”師便打出。
問:“如何是正法眼?”師曰:“山河大地。”
問:“如何是法王劍?”師曰:“鉛刀[2]徒逞,不若龍泉。”曰:“用者如何?”師曰:“藏鋒猶不許,露刃更何堪!”
問:“賓頭盧[3]應供四天下,還得遍也無?”師曰:“如月入水[4]。”
問:“如何是用而不雜?”師曰:“明月堂前垂玉露,水晶殿里璨真珠。”
有行者問:“某甲遇賊來時,若殺即違佛教,不殺又違王敕,未審師意如何?”師曰:“官不容針,私通車馬。”
廣主嘗親問法要,錫慧真廣悟號。將示寂,告門人曰:“吾不久去世,汝可就山頂預修墳塔。”洎工畢,以聞,師曰:“后日子時行矣。”及期,會云門爽和尚等七人夜話,侍者報三更也。師索香焚之,合掌而逝。
【注釋】
[1]施為:指機鋒運用,禪法實踐。
[2]鉛刀:鉛制的刀。鉛質軟,作刀不銳,故比喻無用的人和物。漢代賈誼《吊屈原賦》:“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铦。”
[3]賓頭盧:參見本書第二章“賓頭盧尊者”注釋。佛命賓頭盧尊者永住于世,受四天下眾生供養(yǎng)。賓頭盧為佛弟子名,舊校本未加專有名詞線,有誤。
[4]如月入水:就像月亮的影子落在水中,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但千江有水千江月。
韶州資福詮禪師
僧問:“不問宗乘,請師心印。”師曰:“不答這話。”曰:“為甚么不答?”師曰:“不副[1]前言。”
問:“覿面難逢處,如何顧鑒咦[2]?乞師垂半偈,免使后人疑。”師曰:“鋒前一句超調(diào)御,擬問如何歷劫違!”曰:“恁么則東山西嶺時人知有,未審資福庭前誰家風月?”師曰:“且領前話。”
【注釋】
[1]副:符合。
[2]顧鑒咦(yí):云門大師出外散步時,每逢遇到僧人,也不打招呼,只睜大眼睛顧視著他,說:“鑒。”學僧準備答話,他馬上又說:“咦。”有人把這情形記錄下來,就成了云門顧鑒咦。顧,是指瞪視的動作。鑒:作名詞用,是指鏡子;作動詞用,是指鑒照。咦:是感嘆詞,用在此處,有否定的意味。
黃云元禪師
廣州黃云元禪師,初開堂日,以手拊繩床曰:“諸人還識廣大須彌之座也無?若不識,老僧升座去也。”師便坐。
僧問:“如何是大漢國境?”師曰:“歌謠滿路。”
上堂:“古人道:‘觸目未曾無,臨機何不道?’山僧即不然,觸目未曾無,臨機道甚么?珍重!”
龍境倫禪師
廣州龍境倫禪師,開堂升座,提起拂子曰:“還會么?若會,頭上更增頭;若不會,斷頭取活。”
僧問:“如何是龍境家風?”師曰:“豺狼虎豹。”
問:“如何是佛?”師曰:“勤耕田。”曰:“學人不會。”師曰:“早收禾。”
問僧:“甚么處來?”曰:“黃云來。”師曰:“作么生是黃云‘郎當[1]媚癡,抹跶[2]為人’一句?”僧無對。
示眾曰:“作么生是長連床上取性一句?道將來!”
【注釋】
[1]郎當:窩囊,不成器。
[2]抹跶:方言。又作刮達,方言也說“刮”。意為“大步快走,競走”。
韶州云門山爽禪師
上堂,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圣躬[1]萬歲。”
問:“如何是透法身句?”師曰:“銀香臺上生蘿卜。”
【注釋】
[1]圣躬:猶圣體。臣下稱皇帝的身體。亦代指皇帝。晉代袁宏《后漢紀·順帝紀下》:“恐左右忠孝,不欲屢勞圣躬,以為親耕可廢。”《后漢書·班固傳下》:“俯仰乎乾坤,參象乎圣躬。”李賢注:“圣躬,謂天子也。”
白云聞禪師
韶州白云聞禪師,上堂良久,僧出問:“白云一路,全因今日。”師曰:“不是!不是!”曰:“和尚又如何?”師曰:“白云一路,草深一丈。”便下座。
問:“擬伸一問,師還答否?”師曰:“皂莢樹頭懸,風吹曲不成。”
問:“受施主供養(yǎng),將何報答?”師曰:“作牛作馬。”
韶州凈法禪想章禪師
廣主問:“如何是禪?”師乃良久,主罔測,因署其號。
僧問:“日月重明時如何?”師曰:“日月雖明,不鑒覆盆之下。”
問:“既是金山,為甚么鑿石?”師曰:“金山鑿石。”
問:“如何是道?”師曰:“迢迢十萬余。”
韶州溫門山滿禪師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胸題卍字。”曰:“如何是祖?”師曰:“不游西土。”
有人指壁上畫問:“既是千尺松,為甚么卻在屋下?”師曰:“芥子納須彌作么生?”
問:“隔墻見角,便知是牛時如何?”師便打。
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汝曾讀書么?”
問:“太子初生為甚么不識父母?”師曰:“迥然尊貴。”
英州[1]大容
禪師
僧問:“如何是大容水?”師曰:“還我一滴來。”
問:“當來彌勒下生時如何?”師曰:“慈氏宮中三春草。”
問:“如何是真空?”師曰:“拈卻拒陽著。”曰:“如何是妙用?”師乃握拳。僧曰:“真空妙用,相去幾何?”師以手撥之。
問:“長蛇偃月[2]即不問,匹馬單槍時如何?”師曰:“麻江橋[3]下,會么?”曰:“不會。”師曰:“圣壽寺[4]前。”
問:“既是大容,為甚么趁出僧?”師曰:“大海不容塵,小溪多搕[5]。”
問:“如何是古佛一路?”師指地,僧曰:“不問這個。”師曰:“去。”
師與一老宿相期他往,偶因事不去。宿曰:“佛無二言。”師曰:“法無一向。”
【注釋】
[1]英州:今屬廣東英德。
[2]長蛇偃月:古代軍陣。長蛇陣是古代陣法之一,就是把軍隊排列成一長條的陣勢并根據(jù)情況變化。偃月,兵器,如《三國演義》中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
[3]麻江橋:橋名,在英州城。北宋鄭俠(1041~1119年)作《和英州太守何智翁次韻馮仲禮麻江橋》。
[4]圣壽寺:寺名,在英州南山。今英德市城南二千米外的北江西岸,坐落景色秀麗的南山風景區(qū),即有圣壽寺。據(jù)史料記載,圣壽寺始建于梁大中通五年(533年),是嶺南地區(qū)較早、較著名的佛教叢林。相傳禪宗六祖惠能在廣州光孝寺剃度后北上韶關曹溪修建南華寺,途經(jīng)英德圣壽寺并在此開壇講經(jīng),弘揚佛法。北宋蘇軾貶官英州,曾游歷賦詩。
[5]搕(kē)(zá):禪林用語。本指糞、糞穢、雜穢,引申為無用而不值一顧之穢物。如禪宗之語錄、公案系為導引開悟、打破執(zhí)著所設之方便機法,故若不知融通無礙,反執(zhí)著于語錄、公案之文字語句,則猶如執(zhí)取糞穢雜物一般,此即禪林每以“搕
”戲稱語錄、公案之故。《云門錄》卷上:“若是一般掠虛漢,食人膿唾,記得一堆一擔搕
,到處馳騁,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五轉話。”(以上摘自《佛光大辭典》)又,《禪宗大詞典》“搕
”條:“垃圾。多隱指言句知解,取其污穢、無用之喻義。”
廣州羅山崇禪師
僧問:“如何是大漢國境?”師曰:“玉狗吠時天未曉,金雞啼處五更初。”
問:“丹霞訪居士,女子不攜籃時如何?”師曰:“也要到這里一轉。”
問:“如何是羅山境?”師曰:“布水千尋。”
韶州云門常寶禪師
上堂:“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還有揀擇者么?”時有僧問:“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如何是一乘法?”師曰:“日月分明。”曰:“學人不會。”師曰:“清風滿路。”
郢州林溪竟脫禪師
僧問:“如何是法身?”師曰:“四海五湖賓。”曰:“如何是透法身句?”師曰:“明眼人笑汝。”
問:“如何是本來人?”師曰:“風吹滿面塵。”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富貴多賓客。”曰:“見后如何?”師曰:“貧窮絕往還。”
問:“如何是佛?”師曰:“十字路頭。”曰:“如何是法?”師曰:“三家村里。”曰:“佛之與法,是一是二?”師曰:“露柱渡三江,猶懷感恨[1]長。”
問:“如何是無縫塔?”師曰:“復州城。”曰:“如何是塔中人?”師曰:“龍興寺。”
【注釋】
[1]感恨:怨恨,不滿。感,通“憾”。《漢書·杜鄴傳》:“(周公、召公)分職于陜,并無弼疑,故內(nèi)無感恨之隙,外無侵侮之羞。”
韶州廣悟禪師
僧問:“如何是和尚為人一句?”師曰:“因風吹火。”
廣州華嚴慧禪師
僧問:“承古有言:‘妄心無處即菩提。’正當妄時,還有菩提也無?”師曰:“來音已照。”曰:“不會。”師曰:“妄心無處即菩提。”
韶州長樂山政禪師
僧問:“祖師心印,何人提掇?”師曰:“石人妙手在。”曰:“學人還有分也無?”師曰:“木人整不齊。”
英州觀音和尚
因穿井次,僧問:“井深多少?”師曰:“沒汝鼻孔。”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英州觀音。”曰:“見后如何?”師曰:“英州觀音。”
問:“如何是觀音妙智力?”師曰:“風射破窗鳴。”
韶州林泉和尚
僧問:“如何是林泉主?”師曰:“巖下白石。”曰:“如何是林泉家風?”師曰:“迎賓待客。”
問:“如何是道?”師曰:“迢迢。”曰:“便恁么領會時如何?”師曰:“久久忘緣者,寧懷去住情。”
韶州云門煦禪師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即今是甚么意?”僧曰:“恰是。”師便喝。
瑞州黃檗法濟禪師
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與天下人作榜樣。”
問:“如何是佛?”師曰:“眉粗眼大。”
上堂,良久曰:“若識得黃檗帳子,平生行腳事畢。珍重!”
信州康國耀禪師
僧問:“文殊與維摩對談何事?”師曰:“汝向髑髏后會,始得。”曰:“古人道‘髑髏里薦取’又如何?”師曰:“汝還薦得么?”曰:“恁么則遠人得遇于師去也。”師曰:“莫謾語。”
潭州谷山豐禪師
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雪嶺梅花綻,云洞老僧驚。”
上堂:“駿馬機前異,游人肘后懸。既參云外客,試為老僧看。”時有僧才出,師便打,曰:“何不早出頭來!”便下座。
穎州羅漢匡果禪師
僧問:“如何是吹毛劍?”師曰:“了。”
問:“和尚百年后,忽有人問向甚么處去,如何酬對?”師曰:“久后遇作家,分明舉似。”曰:“誰是知音者?”師曰:“知音者即不恁么問。”
問:“鑿壁偷光時如何?”師曰:“錯。”曰“爭奈苦志專心!”師曰:“錯!錯!”
鼎州滄溪璘禪師
僧問:“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云門和尚向甚么處去也?”師曰:“見么?”曰:“錯。”師曰:“錯!錯!”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不錯。”
師因事示頌曰:“天地之前徑,時人莫強移。個中生解會,眉上更安眉。”
洞山清稟禪師
瑞州洞山清稟禪師,泉州李氏子。
參云門,門問:“今日離甚處?”曰:“慧林。”門舉拄杖曰:“慧林大師恁么去,汝見么?”曰:“深領此問。”門顧左右微笑而已,師自此入室印悟。
金陵主請居光睦,未幾命入澄心堂,集諸方語要,經(jīng)十稔迎住洞山。
開堂日,維那白槌曰:“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師曰:“好個消息,只恐錯會。”時有僧問:“云門一曲師親唱,今日新豐事若何?”師曰:“也要道卻。”
蘄州北禪悟通寂禪師
上堂,拈拄杖曰:“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諸佛微塵菩薩,一時在拄杖頭上轉大法輪,盡向諸人鼻孔里過。還見么?若見,與我拈將來[1];若不見,大似立地死漢。”良久曰:“風恬浪靜,不如歸堂。”
問僧:“甚處來?”曰:“黃州。”師曰:“夏在甚處?”曰:“資福。”師曰:“福將何資?”曰:“兩重公案。”師曰:“爭奈在北禪手里。”曰:“在手里即收取。”師便打,僧不甘,師隨后趁出。
問:“如何是佛?”師曰:“對面千里。”
【注釋】
[1]將來:指帶來、拿來。
廬州南天王永平禪師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不撒沙。”
問:“如何是南天王境?”師曰:“一任觀看。”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且領前話。”
問:“久戰(zhàn)沙場,為甚么功名不就?”師曰:“只為眠霜臥雪深。”曰:“恁么則罷息干戈,束手歸朝去也。”師曰:“指揮使未到你在[1]。”
【注釋】
[1]指揮使未到你在:指揮使這個官還沒輪到你當。舊校本標點有誤,“指揮使未到,你在”,中間加逗號就令人費解了。
湖南永安朗禪師
僧問:“如何是洞陽家風?”師曰:“入門便見。”曰:“如何是入門便見?”師曰:“客是主人相師[1]。”
問:“如何是至極之談?”師曰:“愛別離苦。”
【注釋】
[1]客是主人相師:又作“客是主人相”。相師,指古代以相術為業(yè)的人。此語或源于唐代的盧肇《嘲游使君》:“莫道世人無袁許,客子由來是相師。”詩中的袁許,乃指漢代的許負和唐代的袁天罡,二人皆精相人之術。此語字面的意思是,主人之富貴貧賤、好惡習慣等情況,可以從經(jīng)常與他交往的客人身上看得出來,從這個角度來看,客人就是主人的相師,或者說,客人就是主人的臉面。宗門中指,凡入明眼宗師之門庭者,必無庸閑之輩;凡超絕之士頻頻出入之處,必是龍窟。永嘉云:“旃檀林,無雜樹,郁密森沉師子住。境靜林閑獨自游,走獸飛禽皆遠去。”(摘自兀齋《禪宗語匯摸象》,發(fā)于河北省佛協(xié)《禪》刊)
湖南湘潭明照禪師
僧問:“如何是湘潭境?”師曰:“山連大岳,水接瀟湘。”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便合知時。”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百惑謾勞神。”
西川青城大面山乘禪師
僧問:“如何是相輪峰?”師曰:“直聳煙嵐際。”曰:“向上事如何?”師曰:“入地三尺五。”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興義門前冬冬鼓。”曰:“學人不會。”師曰:“朝打三千,暮打八百。”
興元府普通封禪師
僧問:“今日一會,何似靈山?”師曰:“震動乾坤。”
問:“如何是普通境?”師曰:“庭前有竹三冬秀,戶內(nèi)無燈午夜明。”
韶州燈峰凈源真禪師
上堂:“古人道:‘山河大地普真如。’大眾若得真如,即隱卻山河大地;若不得,即違古人至言。眾中道得者,出來道看;若道不得,不如各自歸堂。珍重!”
僧問:“達磨未來時如何?”師曰:“三家村里,兩兩三三。”曰:“來后如何?”師曰:“千斜不如一直。”
問:“諸法寂滅相即不問,如何是世間相?”師曰:“真不掩假。”
問:“如何是和尚為人一句?”師曰:“不著力。”
大梵圓禪師
韶州大梵圓禪師,因見圣僧,乃問僧:“此個圣僧年多少?”僧曰:“恰共和尚同年。”師喝曰:“這竭斗![1]不易道得。”
【注釋】
[1]竭斗:亦作碣斗、磔斗、杰斗。其義有二:一是比喻黠慧、狡猾之徒的倔傲爭斗。碣,為特立之石。黠慧狡猾之徒,為貫徹其說而倔傲巧辯,如碣石之特立,故有此喻。二是不肯認輸反妄加強辯者,亦稱為碣斗。《凈心誡觀法》卷下“誡觀晚出家人心行法第二十五”:“夫晚出家者有十種罪過,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氣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眾,不受呵責。”
澧州藥山圓光禪師
僧問:“藥嶠燈聯(lián),師當?shù)趲祝俊睅熢唬骸跋喾瓯M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1]?”
問:“水陸不涉者,師還接否?”師曰:“蘇嚕蘇嚕。”
師問新到:“南來北來?”曰:“北來。”師曰:“不落言詮,速道!速道!”曰:“某甲是福建道人,善會鄉(xiāng)談。”師曰:“參眾去。”僧曰:“灼然。”師曰:“更跳。”便打[2]。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道甚么!”
【注釋】
[1]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官場的人見了面,都說不當官是最好的,可在山林間沒見到過一個由官場退下來的人。指官場的人不愿為官是假,貪婪權勢唯恐丟官是真。出自唐代靈澈《東林寺酬韋丹刺史》:“年老心閑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
[2]便打:舊校本標點有誤。“便打”是敘述語言,不能進入引號內(nèi)作禪師語。
信州鵝湖云震禪師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阇黎不是。”
問僧:“近離甚處?”曰:“兩浙。”師曰:“還將得吹毛劍來否?”僧展兩手,師曰:“將謂是個爛柯[1]仙,元來卻是樗蒲[2]漢。”
問:“如何是鵝湖家風?”師曰:“客是主人相師。”曰:“恁么則謝師周旋去也。”師曰:“難下陳蕃[3]之榻。”
【注釋】
[1]爛柯: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shù)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后以“爛柯”謂歲月流逝,人事變遷。宋代陸游《東軒花時將過感懷》:“還家常恐難全璧,閱世深疑已爛柯。”
[2]樗(chū)蒲(pú):亦作“樗蒱”。古代一種博戲,后世亦以指賭博。漢代馬融《樗蒲賦》:“昔玄通先生游于京都,道德既備,好此樗蒲。”晉代葛洪《抱樸子·百里》:“或有圍棋樗蒱而廢政務者矣,或有田獵游飲而忘庶事者矣。”唐代岑參《送費子歸武昌》:“知君開館常愛客,樗蒱百金每一擲。”
[3]陳蕃:指“陳蕃榻”典故。后漢陳蕃為太守,在郡不接賓客,唯徐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見《后漢書·徐稚傳》。后因以“陳蕃榻”為禮賢下士之典。唐代張九齡《候使登石頭驛樓作》:“自守陳蕃榻,嘗登王粲樓。”唐代李白《寄崔侍御》:“高人屢解陳蕃榻,過客難登謝朓樓。”
廬山開先清耀禪師
僧問:“如何是燈燈不絕?”師曰:“青楊翻遞植。”曰:“學人不會。”師曰:“無根樹下唱虛名。”
問:“披云一句師親唱,長慶今朝事若何?”師曰:“家家觀世音。”
問:“如何是披云境?”師曰:“一瓶淥水[1]安窗下,便當生涯度幾秋。”曰:“如何是長慶境?”師曰:“堂里老僧頭雪白。”曰:“二境同歸,應當別理。”師曰:“在處得人疑。”
問:“古澗寒泉,誰人能到?”師曰:“干。”曰:“恁么則到也。”師曰:“深多少?”
【注釋】
[1]淥水:清澈的水。漢代張衡《東京賦》:“于東則洪池清篽,淥水澹澹。”
襄州奉國清海禪師
僧問:“青青翠竹,盡是真如。如何是真如?”師曰:“點鐵成金客,聞名不見形。”曰:“恁么則禮謝去也。”師曰:“昔時妄想,至今猶存。”
問:“承古有云:‘見月休觀指,歸家罷問程。’如何是家?”師曰:“試舉話頭看。”
問:“放過即東道西說,不放過怎生道?”師曰:“二年同一春。”
韶州慈光禪師
僧問:“即心即佛,誘誨之言。不涉前蹤,如何指教?”師曰:“東西且置,南北事作么生?”曰:“恁么則學人罔測去也。”師曰:“龍頭蛇尾。”
韶州雙峰慧真禪師
僧問:“如何是和尚非時為人一句?”師曰:“吃棒得也未?”僧禮拜,師便打。
潭州保安師密禪師
僧問:“輥芥[1]投針時如何?”師曰:“落在甚么處?”
(梁山云:“落在汝眼里。”)
問:“不犯詞鋒時如何?”師曰:“天臺南岳。”曰:“便恁么去時如何?”師曰:“江西湖南。”
【注釋】
[1]輥(gǔn)芥:滾動的芥子。輥:滾動,轉動。
韶州云門法球禪師
僧問:“如何是西來大道?”師曰:“當時妄想,至今不絕。”
問:“如何是云門劍?”師曰:“長空不匣鋒铓[1]色。”曰:“用者又如何?”師曰:“四海唯清日月明。”
問:“如何是道?”師曰:“頭上腳下。”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一任東西。”
問:“如何是隨色摩尼珠?”師曰:“色即不無,作么生是珠?”曰:“學人不會,特伸請益。”師曰:“云有出山勢,水無投澗聲。”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香風吹萎花。”曰:“見后如何?”師曰:“更雨新好者。”
【注釋】
[1]铓(máng):刀、劍等的尖端。
韶州佛陀山遠禪師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銅頭鐵額。”曰:“意旨如何?”師曰:“簸土揚塵。”
連州慈云山深禪師
僧問:“寶鏡當軒時如何?”師曰:“天地皆失色。”
問:“如何是教外別傳一句?”師曰:“扣牙恐驚齒。”
廬山化城鑒禪師
僧問:“如何是和尚正法眼?”師曰:“新羅人迷路。”
上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諸禪德!且作么生是涅槃門,莫是山僧這里聚會少時便為涅槃門么?莫錯會好!諸禪德,總不恁么會,莫別有商量底么?山僧這里早是事不獲已[1],向諸人恁么道,已是相鈍置了也。更擬踏步向前,有何所益?諸禪德!但自無事,自然安樂;任運天真,隨緣自在。莫用巡他門戶,求覓解會,記憶在心。被他系縛,不得自在。便被生死之所拘,何時得出頭?可惜光陰,倏忽便是來生。速須努力!”時有僧問:“生死到來,如何免得?”師曰:“柴鳴竹爆驚人耳。”曰:“學人不會,請師直指。”師曰:“家犬聲獰[2]夜不休。”
問:“如何是菩提路?”師曰:“月照舊房深。”
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不欲說似人。”曰:“為甚么卻如此?”師曰:“家丑不外揚。”
問:“如何是和尚尋常為人底句?”師曰:“量才補職。”曰:“恁么則學人無分也。”師曰:“心不負人。”
問:“佛法畢竟成得甚么邊事?”師曰:“好個問頭,無人答得。”曰:“和尚豈無方便?”師曰:“云有出山勢,水無投澗聲。”
問:“如何是向上關捩子?”師曰:“拔劍攪龍門。”
【注釋】
[1]事不獲已:事情還沒完,還沒有一定的結果或結論。(摘自《佛源語詞詞典》)
[2]獰:兇猛,兇惡。
廬山護國和尚
上堂,曰:“有解問話者么?出來對眾問看。”時有僧出禮拜,師曰:“來朝更獻楚王看。”便歸方丈。
上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又曰:“一法若有,毗盧墮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諸上座,作么生理論?朝夕恁么上來,向諸上座說個甚么即得?若說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律師。若說世諦因緣,又非僧家之所議。若論佛法,從上祖宗,多少佛法,可與評量?總不如是,須知各各當人分上事。作么生是諸上座分上事?知有底,對眾吐露個消息,以表平生行腳,參善知識,具爍迦羅目[1],不被人謾,豈不快哉!還有么?”良久云:“若無人出頭,買賣不當價,徒勞更商量。珍重!”
僧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曰:“云遮海門樹。”曰:“出世后如何?”師曰:“擘破鐵圍山。”
【注釋】
[1]爍迦羅目:即爍迦羅眼。指金剛眼、堅固眼,即指明定正邪、辨別得失之眼。
廬州天王徽禪師
僧問:“如何是一大藏教?”師曰:“高座不曾登。”曰:“登后如何?”師曰:“三段不同,今當?shù)谝弧O蛳挛拈L,付在來日。東家籬,西家壁,自己分上又作么生?”僧無對,師便打。
問:“如何是從天降下?”師曰:“風雨順時。”曰:“如何是從地涌出?”師曰:“稻麻竹葦。”
廬州慶云和尚
僧問:“三乘十二分教即不問,如何是直截根源?”師曰:“十進九退。”曰:“如何即是?”師曰:“何日得休時。”
問:“一言道斷時如何?”師曰:“未是極則處。”曰:“如何是極則處?”師曰:“冬后一陽生。”
問:“諸法實相義,和尚如何說?”師曰:“口掛東壁上。”
問:“佛令祖令今已委,向上機鋒事若何?”師曰:“令。”曰:“學人不曉,如何指示?”師曰:“收。”
岳州永福院朗禪師
問僧:“汝是甚處人?”曰:“荊南人。”師曰:“還過公安渡也無?”曰:“過公安渡。”師曰:“汝何不判公驗?”曰:“和尚何得特地?”師曰:“爭奈岳陽關頭何!”僧無語,師便打。
郢州芭蕉山弘義禪師
僧問:“如何是最初一句?”師曰:“舉起分明。”曰:“如何受持?”師曰:“蘇嚕悉哩。”
問:“學人非時上來,乞師一接。”師曰:“汝是甚處人?”曰:“河北人。”師曰:“不易過黃河。”
郢州趙橫山和尚
僧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師曰:“長連床上吃粥吃飯。”
問:“如何是諸佛師?”師曰:“平地看高。”
信州西禪欽禪師
僧問:“如何是函蓋乾坤[1]句?”師曰:“天上有星皆拱北。”曰:“如何是截斷眾流句?”師曰:“大地坦然平。”曰:“如何是隨波逐浪句?”師曰:“春生夏長。”
問:“古殿重興時如何?”師曰:“一回春到一回新。”
【注釋】
[1]函蓋乾坤:本書第十八章“九頂惠泉”條:“昔日云門有三句,謂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故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構成云門三句。云門三句,依起信論,則第一句為一心門,第二句為真如門,第三句為生滅門。
廬州南天王海禪師
僧問:“如何是一體真如?”師曰:“五郎[1]手里鐵彈子。”
問:“十度發(fā)言九度休時如何”師曰:“口邊生荊棘。”曰:“如何免得此過?”師曰:“半路好抽身。”
【注釋】
[1]五郎:楊家將楊五郎。名楊春,字延德,楊家將小說、戲曲及民間傳說中人物,金刀老令公楊業(yè)的第五子,故稱“楊五郎”。官封宣威將軍、殿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金沙灘一戰(zhàn)中只剩下自己單獨應戰(zhàn),最后寡不敵眾,削發(fā)假裝僧人逃過追兵,但其后往五臺山為僧。
桂州覺華普照禪師
僧問:“大千世界為甚么轉身不得?”師曰:“誰礙阇黎?”曰:“爭奈轉不得!”師曰:“無用處。”
問:“聲色二字如何透得?”師曰:“虛空無變易,日月自紛拏[1]。”
問:“如何是真如涅槃?”師曰:“秋風聲颯颯,澗水響潺潺。”
上堂:“總似今日,老胡有望,然燈佛不如阇黎。總似今日,老胡絕望,阇黎不如然燈佛。于此明得,大地微塵諸佛、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天下老宿,一時拈來山僧拄杖頭上轉妙法輪。于此明不得,百千諸佛穿你鼻孔,西天二十八祖透過你髑髏。還知么?若不知,山僧與你指出。”良久曰:“山河大地有甚么過?久立,珍重!”
【注釋】
[1]紛拏(ná):亦作“紛拿”。指混亂貌、錯雜貌。漢代王逸《九思·悼亂》:“嗟嗟兮悲夫,殽亂兮紛挐。”漢代王粲《閑邪賦》:“情紛拏以交橫,意慘凄而增悲。”
益州鐵幢覺禪師
僧問:“十二時中如何履踐?”師曰:“光剃頭,凈洗缽。”
問:“如何是道?”師曰:“踏著。”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退后三步。”
問:“諸佛出世,當為何事?”師曰:“截耳臥街。”
延長山和尚
新州延長山和尚,后住龍景山,真身現(xiàn)在。
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丑拙不可當。”曰:“客來如何祇待?”師曰:“瓦碗竹筯[1]。”
問:“從上古圣向甚么處去?”師曰:“不在山間,即居樹下。”曰:“未審成得個甚么?”師曰:“汝還知落處么?”僧無語,師便打。
【注釋】
[1]竹筯(zhù):竹筷。筯,同“箸”,筷子。舊校本校對有誤,作“竹筋”,無論寶祐本還是其他版本均無,并且意義上無法對應。
眉州福化充禪師
僧問:“如何是大人相?”師曰:“山僧這里不曾容易對阇黎。”曰:“如何得相承去?”師曰:“白云雖有影,綠竹且無陰。”
問:“天皇也恁么道,龍?zhí)兑岔ッ吹溃磳徍蜕凶髅瓷溃俊睅熢唬骸叭暝嚨揽础!痹唬骸氨葋碚堃妫M無方便?”師曰:“將謂是海東舶主,元來是北地番人。”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十字路頭華表柱。”曰:“學人不會,乞師再指。”師曰:“君自行東我向西。”
眉州黃龍贊禪師
僧問:“如何是和尚關捩子?”師曰:“少人踏得著。”曰:“忽踏得著時如何?”師曰:“汝試進前看。”僧便喝,師便打。
問僧:“近離甚處?”曰:“香林。”師曰:“在彼多少時?”曰:“六年。”師曰:“世尊在雪山六年,證無上菩提。汝在香林六年,成得個甚么?”僧無語,師曰:“移廚吃飯漢。”
衡州大圣院守賢禪師
僧問:“如何是古佛道場?”師曰:“五通廟里沒香爐。”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南斗七,北斗八[1]。”
【注釋】
[1]南斗七,北斗八:南斗只有六星,北斗只有七星,想要找到南斗第七星、北斗第八星是不可能的。禪師之意,要說出真正的佛法大意是不可能的,即“言語道斷”之意。
舒州天柱山和尚
上堂曰:“莫有作家戰(zhàn)將么,試出來與山僧相見。”時有僧出禮拜,師曰:“山僧打退鼓。”曰:“和尚是甚么心行?”師曰:“敗將不戰(zhàn)。”
問:“北斗藏身,意旨如何?”師曰:“阇黎豈不是荊南人?”曰:“是。”師曰:“只見波瀾起,不測洞庭深。”
云門朗上座
韶州云門山朗上座,自幼肄業(yè)講肆,聞僧問云門:“如何是透法身句?”門曰:“北斗里藏身。”師罔測微旨,遂造云門。門才見便把住曰:“道!道!”師擬議,門拓開,乃示頌曰:“云門聳峻白云低,水急游魚不敢棲。入戶已知來見解,何勞再舉轢[1]中泥。”師因斯大悟,即便禮拜。自此依云門為上座。
僧問:“如何是解脫?”師曰:“穿靴水上行。”
問:“如何是透脫一路?”師曰:“南贍部洲,北郁單越。”曰:“學人不會,意旨如何?”師曰:“朝游羅浮[2],暮歸檀特[3]。”
【注釋】
[1]轢(lì):車輪輾軋。漢代劉向《說苑·善說》:“子今不正轡銜,使馬卒然驚,妄轢道中行人,必逢大敵。”
[2]羅浮:指羅浮山。位于廣東廣州東方博羅縣西北之羅浮山脈中。長280余千米,高峰四百余座,為嶺南名勝,寺院道觀頗多。此山以瑰奇靈秀著稱。自漢代以降,史不絕書。據(jù)《太平御覽》卷四十一所引載,此山為羅、浮二山之合體,晉代葛洪于此山得仙術,文人謝靈運作羅浮山賦,為世所知。在佛教史上,相傳東晉敦煌沙門單道開為最初入羅浮山者。其后僧徒往來漸多,如支法防、僧景、道漸、慧遠、慧持諸師均曾入山。南朝劉宋時代,酒泉僧慧覽住此山天宮寺;梁代智藥亦創(chuàng)建寶積寺。此外并有延祥、南樓、龍華、資福、華首、華嚴、大慈、延慶諸寺,歷代名僧如希遷、惟儼、大顛、行明等均曾留錫于此。(摘自《佛光大辭典》)
[3]檀特:指檀特山,佛陀前世修行之處。關于“檀特山中修道”來自佛陀本生故事,佛陀前世為須大拏太子時修苦行時所住的山即為檀特山。此山之名又作檀陀柯山、檀拏迦山、彈宅迦山、檀陀山、善特山、大澤山、彈多落迦山,譯為陰山、治罰山。據(jù)載,佛在前世為須大拏太子時,修菩薩行,將身邊一切物悉皆施舍,并將妻子施與婆羅門,乃達完全施舍行之境界。
郢州纂子山庵主
僧問:“如何是透法身句?”師曰:“朝看東南,暮看西北。”
- 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國學網(wǎng)原版點注,楊增文、徐俊點校)
- 北山酒經(jīng)(外二種)(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國學網(wǎng)原版點注,楊增文等點校)
- 論語(古典名著普及文庫)
- 曾國藩家書(中華國學經(jīng)典精粹)
- 風俗通義: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儒林外史(古典文學閱讀無障礙本)
- 紅樓夢: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國學網(wǎng)原版點注,馮其庸審定)
- 人間詞話
- 古籍版本十講
- 使美紀略·古巴雜記(走向世界叢書)
- 遼史(中華古籍國學寶典文庫)
- 中國史學史
- 西學考略:附二種(職方外紀、坤輿圖說)
- 花間集校注(全二冊)(中華國學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