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燈會元校注(第二冊)
-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 2074字
- 2024-01-12 14:37:05
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
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蒲坂盧氏子。頂骨圓聳,其聲如鐘。少丁母憂,廬于墓所[1]。服闋,思報罔極[2],乃于并州童子寺出家,嵩岳登戒,習諸律學。后參百丈,受心印。辭往南岳常樂寺,結茅于山頂。
一日,南泉至,問:“如何是庵中主?”師曰:“蒼天!蒼天!”泉曰:“蒼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師曰:“會即便會,莫忉忉[3]。”泉拂袖而出。
后住大慈。上堂:“山僧不解答話,只能識病。”時有僧出,師便歸方丈。
(法眼云:“眾中喚作病,在目前不識[4]。”玄覺云:“且道大慈識病不識病?此僧出來是病不是病?若言是病,每日行住不可總是病;若言不是病,出來又作么生?”)
趙州問:“般若以何為體?”師曰:“般若以何為體?”州大笑而出。
明日,州掃地次,師曰:“般若以何為體?”州置帚,拊掌大笑,師便歸方丈。
僧辭,師問:“甚么處去?”曰:“江西去。”師曰:“我勞汝一段事得否[5]?”曰:“和尚有甚么事?”師曰:“將取老僧去得么[6]?”曰:“更有過于和尚者,亦不能將去[7]。”師便休。
后舉似洞山,山曰:“阇黎爭合恁么道[8]?”曰:“和尚作么生[9]?”山曰:“得[10]。”
(法眼別云:“和尚若去,某甲提笠子。”)
山又問其僧:“大慈別有甚么言句?”曰:“有時示眾曰:‘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山曰:“我不恁么道。”曰:“和尚作么生?”山曰:“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11]。”
(云居云:“行時無說路,說時無行路。不說不行時,合行甚么路?”洛浦云:“行說俱到,即本分事無。行說俱不到,即本分事在。”)
后屬武宗廢教,師短褐隱居。大中歲重剃染,大揚宗旨。咸通三年不疾而逝。僖宗謚“性空大師”。
【注釋】
[1]少丁母憂,廬于墓所:年少時遭逢母親的喪事,在墓邊建茅蓬守喪。丁憂:遭逢父母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
[2]服闋(què),思報罔極:守喪期滿除服,想要報答母親的恩德。服闋,守喪期滿除服。闋:終了。罔極:指父母恩德無窮。出自《詩·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3]會即便會,莫忉忉:知道就知道,不要再嘮叨。
[4]眾中喚作病,在目前不識:在眾人中說的有病,這病就在每個人眼前,大家都不識。
[5]我勞汝一段事得否:我麻煩你幫我辦一件事行嗎?
[6]將取老僧去得么:帶著我老僧去得嗎?取:助詞,表動態,猶“得”或“著”。
[7]更有過于和尚者,亦不能將去:即使有超過和尚的,也不能帶去。
[8]阇黎爭合恁么道:阇黎您怎么能那樣說呢?阇黎:見本書注釋。
[9]和尚作么生:和尚您怎么辦?
[10]得:行。
[11]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說得出那些做不到的,做得出那些說不出的。取:助詞,表動態,猶“得”或“著”。
【概要】
寰中禪師(780~862年),唐代禪僧。俗姓盧。河東蒲坂(今山西永濟)人。秉性聰敏,博古通今。二十五歲應試中第。母歿,于并州(治今山西陽曲)童子寺出家,博覽佛經,深解精義。往嵩山受具足戒,學習戒律。心慕上乘佛法,又往百丈山,參禮百丈懷海,受其心印,嗣其法。此后,隱居衡山常樂寺。時有諫議大夫崖公為其建立方丈,其地缺水,一夜有虎嘯于其側,次日即見地涌泉水,適足汲用,因名“虎跑泉”。移住杭州大慈山,四方參禮者如云。會昌四年(844年),武宗毀佛,寰中遂易服還俗。大中六年(852年),重行剃染,大揚宗風。咸通三年二月示寂,世壽八十三,法臘五十四。僖宗乾符四年(877年),追謚“性空大師”之號,塔名“定慧”。
關于寰中禪師與南泉禪師討論“庵中主”的公案,這是兩位大師級人物斗法,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我們讀者不可當真,以為哪位大師更有本事,妄分高低。“如何是庵中主”,“庵中主”一般人理解為本有佛性。寰中禪師云“蒼天”,有人如此理解,庵中主者,猶如虛空,了無一物,故曰蒼天。可南泉再問:“蒼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對于這樣的問題,有人就不理解了,認為南泉未識禪機,寰中已明示“蒼天”,庵中主本是不二。所以,難怪寰中禪師斥責南泉嘮嘮叨叨。寰中禪師說:“會即便會,莫忉忉。”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寰中自己早就知道了,怪南泉嘮叨;還是南泉自己早就知道,卻還在這里嘮嘮叨叨。仔細想想,應該屬于第二種,兩位禪師早已神會,給我們演戲呢?不要以為南泉拂袖而出就是沒有風度。
【參考文獻】
《宋高僧傳》卷十二;《祖堂集》卷十七;《景德傳燈錄》卷九;《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七。
【拓展閱讀】
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蒲阪人也。姓盧氏。頂骨圓聳其聲如鐘。出家于并州童子寺。受心印于百丈禪師。結茅于南岳。師后住浙江大慈山,問道者眾。山素缺水,師擬飛錫,夜夢神人告之曰:“勿他之。”詰朝見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味甘如飴。有僧自岳至,乃曰:“童子泉涸矣,移來在此。”故東坡題詩云:“亭亭石塔東岡上,此老初來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至今游人灌濯罷,臥聽空階環玦響。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間去來想。”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不疾而逝,壽八十三,臘五十四。僖宗謚“性空大師”“定慧”之塔。(出自《佛祖歷代通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