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燈會元校注(第二冊)
-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 945字
- 2024-01-12 14:37:06
廣州和安寺通禪師
廣州和安寺通禪師,婺州雙林寺受業。自幼寡言,時人謂之“不語通”。
因禮佛次,有禪者問:“座主禮底是甚么?”師曰:“是佛。”禪者乃指像曰:“這個是何物?”師無對。至夜,具威儀禮問:“今日所問,某甲未知意旨如何?”禪者曰:“座主幾夏邪[1]?”師曰:“十夏。”禪者曰:“還曾出家也未[2]?”師轉茫然。禪者曰:“若也不會,百夏奚為[3]?”乃命同參馬祖,及至江西,祖已圓寂,遂謁百丈,頓釋疑情。
有人問師:“是禪師否?”師曰:“貧道不曾學禪。”師良久,召其人,其人應諾,師指棕櫚樹子,其人無對。
師一日召仰山:“將床子來。”山將到,師曰:“卻送本處著。”山從之。師召:“慧寂!”山應諾。師曰:“床子那邊是甚么物?”山曰:“枕子。”師曰:“枕子這邊是甚么物?”山曰:“無物。”師復召:“慧寂!”山應諾。師曰:“是甚么?”山無對。師曰:“去。”
【注釋】
[1]座主幾夏邪:座主結夏安居幾年了?
[2]還曾出家也未:還曾出家了嗎?作寺廟主持肯定就出家了,可禪者竟然還問出家了沒有?其意暗指你到底真正出家了嗎?真正出家是心出家,而不是身出家。
[3]若也不會,百夏奚為:如果這里不能領會,座主您就是住寺廟百年有什么用呢?
【概要】
通禪師,雖然不是很有名,但他的弟子慧寂卻是溈仰宗的祖師。慧寂禪師(840~916年)有仰山小釋迦之號,廣東番禺人。九歲,往依和安寺通禪師。十四歲,父母取歸,欲與婚媾。慧寂不從,遂斷手二指,跪至父母前,誓求正法,以答劬勞。父母乃許。再詣通禪師處,而得披剃。未登具(受具足戒),即游方。
有一天,通禪師叫慧寂帶床過來,慧寂帶來,通禪師說送回去,慧寂從之。然后,通禪師喊:“慧寂!”慧寂應答,通禪師問:“床那邊是什么東西?”慧寂說枕頭。通禪師再問:“枕頭那邊還有什么東西?”慧寂說無物。然后,通禪師再喊:“慧寂!”慧寂應答,通禪師再問:“是什么?”慧寂年幼,此時不能覺悟通禪師是為了喚醒他的自性。通禪師一直尋根究底,讓慧寂知道自己的自性在哪里。只有搬開所有攔截在眼前的東西,本來面目才能顯現在慧寂目前,這就是通禪師的教學方法。一代大德慧寂也就是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成為劃時代的人物,成為一代祖師。
【參考文獻】
《景德傳燈錄》卷九;《五燈嚴統》卷四;《指月錄》卷十一;《教外別傳》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