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燈會元校注(第二冊)
-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 1117字
- 2024-01-12 14:37:06
福州古靈神贊禪師
福州古靈神贊禪師,本州島大中寺受業。后行腳遇百丈開悟,卻回受業。本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1]。”曰:“并無事業。”遂遣執役。
一日,因澡身命師去垢,師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師回首視之。師曰:“佛雖不圣,且能放光。”
本師又一日在窗下看經,蜂子投窗紙求出。師睹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鉆他故紙驢年去[2]。”遂有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癡。百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本師置經,問曰:“汝行腳遇何人?吾前后見汝發言異常。”師曰:“某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今欲報慈德耳[3]。”
本師于是告眾致齋,請師說法[4],師乃登座,舉唱百丈門風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5]。”本師于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
師后住古靈,聚徒數載,臨遷化,剃浴,聲鐘,告眾曰[6]:“汝等諸人,還識無聲三昧否?”眾曰:“不識。”師曰:“汝等靜聽,莫別思惟。”眾皆側聆,師儼然順寂[7],塔存本山。
【注釋】
[1]事業:個人的成就。
[2]鉆他故紙驢年去:鉆進故紙堆里驢年馬月才能擺脫出來。明說蜜蜂投窗,暗說師父您要是只看經書不明心見性,不知道輪回六道要多長時間才能解脫。
[3]某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今欲報慈德耳:我蒙百丈和尚指示了一個歇處,今欲師父的恩德就回來了。舊譯本理解為報答百丈和尚的恩德,不符合原意,神贊禪師就是要報答本師恩德才回來的。
[4]本師于是告眾致齋,請師說法:本師于是普告大眾,行齋戒之禮以致敬,請神贊禪師說法。致齋:用齋戒之禮以致敬。舊譯本將“致齋”翻譯為“到齋堂”,望文生義,不符合原意。
[5]如如佛:覺悟如如理體之佛也,又佛體即如如之理也。
[6]臨遷化,剃浴,聲鐘,告眾曰:臨近圓寂的時候,他剃發沐浴,鳴鐘召集弟子,對大家說。
[7]順寂:僧人逝世。本書多指高僧禪德逝世。
【概要】
神贊禪師,唐代禪僧。福州(今屬福建)人。初于福州大中寺受業,后行腳遇百丈懷海開悟。回大中寺為本師說法,本師于言下感悟。晚住古靈,聚徒教化,一日于剃浴鐘聲中儼然而寂。
“古靈揩背”,為唐代古靈神贊禪師開悟后,顯露其機鋒之公案。一日,神贊禪師為其本師澡浴揩背,而于言詞應對之間,收放自如,任運無礙,顯露其了悟禪法后之機鋒。師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師回首視之。師曰:“佛雖不圣,且能放光。”此則公案中,古靈初云“好所佛堂”,乃以佛堂喻指其師之背而暗示之,繼云“而佛不圣”,則頗有慨嘆之意味。其師無可言說,僅回首視之。至此,古靈把握機緣乃更語“佛雖不圣,且能放光”,如是寓禪法于機錄,一放一收,了無滯礙,于語默動靜中所顯示之境界,顯然業已超越其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