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的地理密碼
- 董金社
- 6710字
- 2024-01-12 15:21:46
滄海桑田:兩千年來地理單元演化史
1 北方沙漠化周期性盈縮及后果
北方地區沙漠化經歷多次擴張與收縮階段。秦漢以前,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八大沙漠和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等四大沙地已存在,并在氣候變化主導下經歷多次擴張與收縮過程。
秦漢以后,沙漠化過程呈波動擴張態勢,地域差異明顯:賀蘭山以西的西部沙區,氣候暖期時沙漠化明顯增強,冷期時沙漠面積縮小。賀蘭山以東沙區,暖期時綠地覆蓋率提高,冷期時沙漠擴大、綠化面積減少。這大概與夏季風活動增強有關,溫暖時,降雨帶北移,深入內陸腹地,降水量增加,則林草豐茂,帶動植被覆蓋率增加;青藏高原區沙漠化正逆過程呈現振蕩變化,與氣候冷暖走勢不同步。但部分地區荒漠化過程與氣候變化并非完全對應,如兩漢和隋唐暖期的庫布齊沙漠沙丘活化,應與人類活動增強有關(人口增加,開墾土地,牲畜啃食植被);總之,隋、唐、宋、元時期,東部沙區沙漠化區域收縮,四大沙地植被均有所恢復,流沙面積總體減少;明清時期,東部沙漠化土地面積擴大,毛烏素沙地、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均出現沙漠化和植被退化。
氣候變化與沙漠化關系有助于我們解釋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對抗的機制。在氣候暖期,沙漠弱化,植被增加,游牧民族憑放牧可衣食無憂,農耕民族也可在農牧交界地帶屯田戍邊,兩者相安無事。而在氣候冷期,賀蘭山以東草場退化,沙漠擴大,游牧民族則需南遷尋找草場、衣食,農耕民族也無法屯田戍邊,導致邊防廢弛,牧民得以南侵,北方因此生戰,連帶北方社會普遍衰落。有學者認為地理環境變化緩慢,對歷史影響小,試圖抹殺地理環境變化的主角作用。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蝴蝶效應”造成的群體響應——某部族、村落的同族百姓被殺,威脅群體生存時,則整個部族激烈對抗,釀成歷史大事變。人類社會對自然變化的放大效應,在理解歷史時應予以充分重視。
2 黃土高原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影響
黃土高原是在基巖地面上黃土堆積而成,蓋為我國所獨有。其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說,黃土高原即黃土區,面積63.5萬平方千米,其中原生黃土38.1萬平方千米,次生黃土25.4萬平方千米(原生指風化而就地堆積而成,次生即因風、流水等搬運異地堆積而成),主要由山西高原、陜甘晉高原、隴中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狹義上,黃土高原大致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烏鞘嶺,東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陜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和青海東部,面積約30萬平方千米。
黃土由細小的沙粒堆積而成,干燥時堅硬,遇水則松軟,黏性大,它比較容易被雨水侵蝕,形成獨特的塬、梁、峁地貌形態,溝壑縱橫,地形崎嶇破碎。在植被大量砍伐、地表裸露時,黃土易被侵蝕。每當暴雨降臨,水攜帶泥沙滾滾下流,是黃河下游河床抬高、決口泛濫的主要原因。
過去2000年,黃土高原在長期侵蝕作用下呈破碎化趨勢,陜北綏德等地溝壑密度已高達10千米/平方千米。這相當于每平方千米溝壑總長度有10千米,高原類似老農眉頭上的皺紋,溝坎密密麻麻,縱橫交錯。秦漢以前,黃土塬(臺面寬闊、四周陡峭的地貌)廣泛分布。西周時,周塬東西長超過70千米,南北寬大于20千米(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此);唐代,隴東董志塬南北長42.5千米,東西寬32.0千米,是當時黃土高原最大的塬面之一。21世紀10年代周塬最寬處塬面不足13千米;董志塬雖長度依舊,但最寬處僅18.0千米,最窄處不足0.5千米。黃土高原區各地的溝壑密度也相差很大,如陜西綏德、吳堡和山西柳林、臨縣一帶溝谷密度大于10.0千米/平方千米,延長、志丹、延安一帶達7.0~10.0千米/平方千米;六盤山以東的黃土塬區次之,西峰、銅川、黃陵和宜川沿線為5.0~7.0千米/平方千米;六盤山以西的黃土塬區和呂梁山—黃龍山—子午嶺以東的土石山區及河谷平原區較低,但也有1.7~6.4千米/平方千米。溝壑密度越高,表明地面被分割得越厲害,交通不便,地塊狹小,不利耕作,土地承載力下降。
由于黃土侵蝕,經黃河搬運至中下游,填平或抬高了華北平原、黃淮平原的高程,輸送泥沙入海,擴大了沿海土地面積。無黃河則無下游的華北平原。我國東西之間因黃河而一脈相承。
黃土高原的上述自然地理特征決定了它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其一,它處在濕潤季風氣候區和半干旱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地帶,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東北部向西南延伸(秦長城方向),是農牧交錯地區。在氣候暖期,降水帶北移,這里適宜農業生產,成為發育上古文明的優良場所。陜西神木石卯遺址(被推測為黃帝都城)大體反映這一狀態。但在氣候冷期,宜耕區南壓,北部地區變為草原地帶,牧民占據之。黃土高原成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沖突的前哨,如黃帝部落從高原南遷至汾河谷地。
其二,由于黃土高原地形越來越破碎,黃土塬面積縮小,交通不便,不能支撐農耕文明的發育,反而有利于游牧族群生存。在長期的交錯斗爭中,黃土高原內外呈現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觀和性格心理。游牧族群有強烈的南遷動力,而農耕族群有強烈的內守情結,兩者圍繞此展開了豐富多彩的爭奪。如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時期,義渠人生活在黃土高原,宣太后與義渠王談情說愛,最終誘殺義渠王,攻滅義渠人,使之消失在歷史中。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為建立與河套地區的直接交通,不得已沿子午嶺修建秦直道,因為在高處,地形比較完整、平坦,易于修建道路。此前后,關中地區與河套地區的交通都是繞道汾河谷地經晉陽(今山西太原)、朔方(今山西朔州),出云中(今山西大同),西向經大青山至黃河后套,再向西經包頭至黃河前套,繞大彎。這是因為黃土高原地形破碎,陡崖壁立,飛鳥難越。
其三,唐朝之前的歷代王朝,多建都于關中平原的咸陽(今陜西西安),以此地為“雍州”,四塞之地,山河險固,支離破碎的黃土高原功不可沒。在阻擋域外勢力內向染指的同時,也限制了農耕文明向外擴展的力量。由于關中平原畢竟空間狹窄,無力長期發育強大的文明,所以,在天下穩定后,都會東出函谷關,在伊洛河盆地建立陪都,以控制東方的廣土眾民,汲取財富力量。而西部都城往往在戰亂中為新興的游牧勢力侵奪,興起一時。
其四,黃土高原中北部的交錯地帶,屬于政治權力鞭長莫及之地,歷史上,因天災人禍,這里往往成為地方割據勢力發生、發展的溫床。如明末氣候變冷,發生大饑荒,農牧交錯地帶受害極深,民不聊生,高迎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于此起義,輾轉南北,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
上述幾項,充分說明地理環境對歷史的形塑力量。
3 黃河下游流徙與華北平原的生成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黃河出峽谷直沖泰山而去,河道在山東半島南北擺動。大禹時期至宋代,黃河長期北流,導致渤海海岸線外推,沿線湖泊漸被淤平,地勢抬高,南宋改道南流后,與淮河在下游匯合,泛濫橫流,淤平魯西、豫東、皖北、蘇北廣大地區。南部地勢抬高后,在清朝時,復改道北流,奪大清河入海,至有今山東黃河三角洲。在中原地區,則形成以桃花峪為頂點的規模巨大的沖積扇平原。
戰國以前,黃河下游河道改徙無定,多股河道并存(大禹故道),但總體沿著太行山東麓向東北流,在今天津處入海。戰國中期下游河道兩岸筑堤后,河道始固定。戰國中期至清代,黃河改道頻繁,大改道凡六次:①戰國中期至西漢末年(公元前4世紀中葉至西漢末年),黃河首次大改道,從漢章武縣(今河北黃驊)東入海。②東漢至北宋前期(11—1047),第二次改道,河水在魯西、豫東泛濫近60年,直至東漢明帝時,經王景治理,形成東漢大河,由今山東利津入海,黃河安流600年。③北宋(1048—1128)發生第三次改道,在今河南濮陽市東昌湖集決口,經今海河從天津入海,后由馬頰河入海(北宋黃河改道頻繁,是其衰弱一因)。④金章宗明昌五年到明弘治初(1194—1494),第四次改道,在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決口,分南北兩支經北清河、南清河入海。此次改道是金人為阻擋蒙古軍隊進攻開挖所致。⑤第五次改道發生在明弘治中期至清咸豐時期(1495—1854),政府為保京杭大運河漕運,筑塞黃陵岡河段,導黃河經淮河入海,自此黃河干道泥沙逐漸沉積,演變為地上懸河。⑥第六次改道發生在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在今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泛濫20多年后,才找到大清河入海。光緒元年(1875)全線筑堤,形成今天黃河下游河道。1938年,為阻擋日軍進攻步伐,國民黨軍在花園口炸開黃河決口,一瀉千里,滔天洪水盡摧沿線百姓生業,造成空前人道災難(1947年才封堵)。
黃河歷史變遷過程中,下游決口泛濫達1500余次,平均兩年一次,黃淮平原上原有湖泊水系大幅萎縮,《水經注》記載的原有130多個湖泊包括大陸澤、大野澤、孟諸澤、雷夏澤、圃田澤等均不復存在。一個例證是,陶朱公范蠡在天下之中定陶做買賣致富,就是因為這里水網密布、湖泊眾多,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疏通河道(今山東菏澤濟寧之間的萬福河一線),溝通東西南北。越王勾踐戰勝吳王夫差后,范蠡辭官輾轉到此,瞅準時機,貨殖致富。《水滸傳》記載北宋時期的“八百里梁山水泊”在明代以后也逐步淤為平地,墾為農田,僅存東平湖了。在魯西南、河南東部、河北南部很難見到“漁舟唱晚、風帆點點”的景象,昔滄浪之水清,漁歌互答,今成了田疇盈望、豐稔有常的農耕區。
從巨野澤到梁山泊再到東平湖,可看出黃河反復游蕩與決口對中原地區的影響。巨野澤自西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河決瓠子口,東南注入巨野澤,澤面擴展。以后河水曾多次決入,湖底漸次淤高;湖水向北相對低洼處梁山方向推移。五代后晉開運元年(944)黃河在滑州(今河南滑縣)決口,洪水東泄,環梁山會于汶氷,著名的梁山泊就此形成。后晉天福三年(938)、北宋熙寧十年(1077)兩次較大的河決,都是從澶(今河南濮陽)、滑(今河南滑縣)東注梁山泊。所以,宋代梁山泊延綿直數百里。金代黃河南徙,梁山泊水退,大片灘地涸露被墾為農田。元末明初,黃河又常北決,梁山泊又變為一片澤國。明代后期黃河長期穩定由淮入海。梁山泊中,灘地多為墾殖。清康熙時,湖泊已全被開辟成農田至今。試想,若無自然地理環境如此變遷,哪里有今梁山好漢之說?
魯西南的南四湖則是金元以后,黃河決口南徙,徐州以下襲奪泗水河道,泗水河道淤塞,下泄不暢,潴水成湖。昭陽湖東受丘陵來水,西受黃河分水,湖面不斷變大,變魚臺良田成浩渺湖泊。微山湖也遵循相似邏輯,蓄水成湖,日擴日大,至于今景。淮河下游洪澤湖也是黃河南流之后,為蓄水刷黃而成。黃、淮水同步暴漲時,則會沖決高家堰,禍及里下河地區。黃河改為今道后,湖泊仍留存至今,呈串珠狀分布。
黃河1855年改由山東利津入海后,河口沙洲以每年2~3千米速度擴張,百余年間黃河三角洲新增陸地面積2840平方千米,僅1955—1975年就凈增795平方千米,足見海岸線向外推展之快。其他地方的海岸線也推進很快,如蘇北鹽城,唐宋時距海不到1千米,15世紀擴大到15千米,17世紀達25千米,19世紀中期達50千米。
這些都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地理變量,如歷史上,華北平原長期蕭條,一因戰亂,二因黃河泛濫,辛苦積累的財富被大水洗劫,頃刻歸零。只要看看漳河岸邊的“古鄴城”殘跡和大名城的衰敗,以及汴梁到開封的興衰,就可見一斑了。治理黃河是華北平原興旺發達的根本!(參見第五、六章)
4 長江中下游地理環境變遷
漢代之前,長江流域的生活環境并不如黃河流域。此時,長江流域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1~2℃,夏季濕熱,降水豐沛,水網縱橫,森林茂密,疫疾多發,并不適合人類生存。《禹貢》土壤分類中,將荊州定為“下中”,揚州定為“下下”。《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說:“江南卑濕,丈夫早夭。”“江南”主要指湖南、湖北、江西以南。西漢景帝時,其子劉發因母卑賤不受寵,被封長沙國,立城臨湘(今湖南長沙)。賈誼因備受景帝崇用,卻遭朝中老臣嫉妒與排擠,25歲時就被“發配”,屈居臨湘。他以為長沙低洼潮濕,恐短壽早殤,因常暗自哀傷(后返回為梁懷王師,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憂郁而殤,年僅32歲)。漢代時甚至有王侯寧可拿湖南南部封邑換南陽盆地小封邑,想方設法向中原靠攏。再如,最近江西南昌發掘的海昏侯大墓主人劉賀,本是昌邑王(今山東巨野縣南),被霍光立為帝(前74),27日后被廢為庶人(史稱漢廢帝)。十年后,漢宣帝念及同宗親情,封其為海昏侯,遷往豫章郡海昏縣(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就國,年僅34歲就殤逝(據分析與飲食有關)。可見,當時南昌為邊徼荒遠之地。
秦漢時,長江宜昌以下荊江河段才出現分流水道;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形成統一河床;此后,河床不斷抬高,洪水時有泛濫;至明末清初時,自由河曲已高度發育,形成如今葫蘆形的九曲回腸。秦漢以前,下荊江以下河段鮮有江心洲,至20世紀中期已有大小江心洲120余個。這說明上游攜帶泥沙淤積,地面抬高,主河道生成后,江心洲發育,水面被分割,潴水成湖。
因此,長江流域的湖泊盈縮更顯著。長江以北、漢水之間原有大湖泊——云夢澤,春秋時煙波浩渺,曾遠及漢水以北,周長450千米,面積最大時達40000平方千米,戰國時期已減縮到荊江三角洲和城陵磯至武漢長江西側泛濫平原之間,至唐宋時已被眾多湖沼代替,明清時期一度在湖沼上發育出洪湖,方圓200余里,但至20世紀末,又退化成200多個淺小湖泊。戰國后期,云夢澤分為南北兩部,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據屈原、司馬相如辭賦(如《子虛賦》),此為楚王苑囿,田獵之用。長江以南還保持浩瀚大湖——洞庭湖,因湖中有君山,原名洞庭山。秦漢時湖面面積超6000平方千米,北魏時下降,唐宋再度擴張,號稱“八百里洞庭”(如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所描寫: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明清時期湖面繼續擴展,至清道光年間(1821—1850)進入全盛,橫亙八九百里。此后持續縮小,1937年縮到4700平方千米,到20世紀90年代縮至2500平方千米。元明清時期,長江以北的江漢平原則適合開發了。湖北、湖南才開始躍上歷史舞臺,才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說(請參照第二~四章)。
鄱陽湖發育出自新彭蠡澤,宋初始稱為鄱陽湖,該湖形成于西漢后期,興盛于唐宋時期,元明時期仍向西南擴展,至清初達到鼎盛時期,清代以后逐漸萎縮。
太湖形成于先秦以前,原由淞江、婁江、東江等三江分泄入海;唐宋以后三江逐漸淤塞,湖泊水面擴大;北宋以來,吳淞江、瀏河、蘇州河、黃浦江相繼成了太湖入海的主要泄水道,洪水季節常因排水不暢,洪水漫溢,形成洪澇災害。此地氣候適宜,通過興修水利、圍湖造田,逐步發展為魚米之鄉,宋室南渡,定都臨安,該地獲得快速發展,加上優質水稻品種引入,演變成全國重要經濟中心。
水系變化導致長江流域水災頻率加大,據統計,唐代平均18年1次,明清平均4年1次,20世紀平均2年1次。葛洲壩水利工程和三峽大壩的筑建,提高了中下游防洪能力,極大減少了長江流域水旱災害發生頻次,使該區域更加安穩,經濟、社會、人口持續發展。若無地理環境的優化發展,該地的歷史則要重寫。
長江三角洲的海岸線在8—10世紀推進約10千米,在10世紀至11世紀50年代繼續推進7~8千米,至12世紀70年代進一步推進6~7千米。崇明島在唐代還是總面積10平方千米的東西兩個沙洲,現已擴大到1267平方千米,成為中國第三大島,未來不排除與北側陸地連為一體的可能性,上海也因此不斷向海中延伸。海岸線推展,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在,隨著地理環境的改善和江河治理,長江流域成了中國經濟重要發展軸線,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成都,現呈串珠狀城市群。若無宏觀環境變化,是不可能的事。
5 地理大勢與歷史演進的關系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大致可就自然地理大勢和環境變遷與中國文明的生成和歷史演進的關系做一總結。竊以為梁啟超《中國地理大勢論》的認識較為全面精辟,今引述之并適當說明:
中國何以能占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則以黃河揚子江之二大川橫于溫帶,灌于平原故也。
中國文明,何以不能與小亞細亞之文明印度之文明相合集而成一繁質之文明?則以西北之阿爾泰山西南之喜馬拉耶山為之大障也。
何以數千年常有南北分峙之姿勢?則長江為之天塹,而黃河沿岸與揚子江沿岸之民族,各各發生也。
自明以前,何以起于北方者其勢常日伸,起于南方者其勢常日蹙?以寒帶之人常悍烈,溫帶之人常文弱也。東北諸胡種,何以二千余年迭篡中夏?以其長于獵牧之地,常與天氣及野獸戰,僅得生存,故其性好戰狠斗,又慣游牧,逐水草而居,故不喜土著而好侵略。而中國民族之性質適與相反也,彼族一入中國,何以即失其本性,同化于漢人,亦地質使之然也。
各省地方自治制度,何以發達甚早?則以幅員太大,中央政府之力常不能及,故各各結為團體,以自整理也。
何以數千年蜷伏于君主專制政治之下,而民間曾不能自布國憲?亦以地太大,團體太散,交通不便,聯結甚難。故一二梟雄之民賊,常得而操縱之也。何以不能伸權力于國外?則以平原膏腴,足以自給。非如古代之希臘腓尼西亞,及近代之英吉利,必恃國外之交通以為生活。
總之,中國文明之發育,民族之孕育和凝成,與山川地理大勢密不可分,是地理環境綜合影響的結果。下面將就地理環境與文化發展再做框架性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