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卡爾·桑德堡[1]
- 煙與鋼:桑德堡詩選(俄耳甫斯詩譯叢)
- (美)卡爾·桑德堡
- 2211字
- 2024-01-17 18:18:11
路易斯·恩特梅爾[2]
卡爾·桑德堡(Carl Sandburg),一八七八年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一個瑞典裔家庭。他的求學過程斷斷續續,隨遇而安,十三歲即輟學進入社會工作,最初幫人運送牛奶,其后六年,先后做過理發店雜工、廉價劇院換布景員、磚廠機車手、陶器廠車工學徒、丹佛和奧馬哈酒店洗碗工、堪薩斯州小麥田收割手等。這些工作經歷,比一般學習生涯更充實,讓桑德堡得以成為美國工業化時期的桂冠詩人。一八九八年美國向西班牙宣戰,桑德堡因渴望追求新鮮的冒險經歷,毅然參軍,加入了伊利諾伊州第六志愿軍第三連。
桑德堡從波多黎各的戰場回來后,進入格爾斯堡(Galesburg)的倫巴第學院(Lombard College)學習,并平生第一次開始進行文學方面的思考。由于他已從許多大城市躁動喧囂的橫街窄巷,以及篷車的車底看遍世界百態,也有異常豐富的闖蕩、戰斗和表現自己的經歷,所以這個“可怕的瑞典人”能以籃球隊隊長的身份不斷地帶領球隊贏得勝利,而且更廣受同學們崇拜,被選為校報主編,也就不足為奇了。
離開校園后,桑德堡為維持生計,做過很多領域的工作。他出任過一家百貨公司的廣告經理,也為威斯康星州的社會民主黨(Social-Democratic Party)做過地區組織工作。他還當過銷售員、小冊子寫手、記者等。他為一家商業雜志打工時,又成為一個“安全第一”的專家;他撰寫的預防意外的文章,讓他獲邀參加廠商會議,在席上介紹能有效減少工業意外的機器防護方法。
一九〇四年,桑德堡出版了一小冊只收錄二十二首詩作的詩集,雖然水平參差,但在感覺上竟出奇地與他成熟期的作品相似。此外,這些詩作實驗,預見了后來作品中極其抑揚變化的語調,并處處透顯與亨利[3]、林肯和惠特曼的精神傳承。這些早期實驗(押韻的詩除外),其中幾首即使置于桑德堡最新的詩集中,也絕無違和感?!稛熍c鋼》(Smoke and Steel,1920)的語言風格是比較強化的,但《米爾維爾》(Milville,1903)也無疑屬于同一風格,它是這樣開首的:
他們在新澤西州以南制造玻璃。
日日夜夜,烈火在米爾維爾燃燒,叫沙子放進光明。
與此同時,桑德堡的記者身份不斷地苦苦掙扎,以求維持詩人這身份的生命力。桑德堡直至三十六歲時,在文學界仍然寂寂無名。一九一四年,他有一組詩作刊登于《詩刊》(Poetry:A Magazine of Verse),同年稍后,他的一組詩——現今聞名于世的《芝加哥》(“Chicago”),榮獲“萊文森獎”[4](Levinson Prize),獲得獎金二百美金。一年過后,他的第一本完備著作終于問世,雖然步伐緩慢,但桑德堡還是欣慶自己能夠功成名就。
《芝加哥詩抄》(Chicago Poems,1916)充滿激動人心的力量;它一瀉無遺的直白風格,負載著巨大能量,讓人讀來熱血沸騰。這幾乎是一種獸性的狂喜,也是一種拔高的激情。桑德堡的語言雖然簡單,但深具力量;他廣泛地(且漂亮地)采用俚語入詩,一如他的前輩詩人當年采用那些現已過時的口語。這些詩,立即就引來不少反對的聲音:桑德堡是粗糙的、野蠻的;他的作品丑陋而歪扭;他的語言俚俗,不夠精練,不適合詩。那些低貶他的人似乎忘記了,桑德堡只有在面對野蠻暴行時才會顯得野蠻;而在其堅忍的個性底下,他其實是最溫柔的在世詩人之一;當他運用口語及極富隱喻性的俚語時,他是希望能在“輕快、耐嚼、兇猛的字句”中尋找一種全新的詩學價值——這其實無意中回應了惠特曼的問題:“你以為這些州份的自由和力量,都只是和纖巧精致的仕女話語有關?都是和過分講究的紳士話語有關?”
《剝玉米皮的人》(Cornhuskers,1918)是桑德堡向前更進一步的作品;一如其前作,這部詩集同樣影響深遠,但觸角更為敏銳。開篇第一首詩,即展現大草原壯觀的全景視野,顯然可見比之前大為增強的詩力和節制力。這點與澎湃起伏的挪威傳奇相仿;《剝玉米皮的人》熱衷于一種辛辣的活力,一種對大自然一切壯麗的和駭人的事物的巨大感應。但那種原始暴力,已被壓抑在一種神秘主義中。在這本詩集里,有不少關于美麗事物的精致感悟,必然會讓那些以為桑德堡只能寫些大拳頭、粗脖子之類的詩的人感到驚詫。其中的《冷?!罚ā癈ool Tombs”),我們這時代最深沉的抒情詩之一,便是以一種新的聲音打動讀者;《草》(“Grass”)的喃喃低語,安靜處有如更早期的、以貓的細步悄悄潛入的《霧》(“Fog”)。
《煙與鋼》是桑德堡前兩部作品的綜合和升華。在這部最為成熟的結集里,桑德堡融合情緒、語調、意象,臻至一種新的強度。對于標題詩來說,它有一個極為配合的背景;詩中雖有一些過于神秘的語調,但它不愧是工業主義年代的史詩。這里有噴煙的煙囪、礦場、來自含鐵巖層的巨圓石;這里有龐沛的想象力:人類與機器的夢想。這里也有沉默——進入夢鄉的公寓大樓和浸泡在陽光中的玉米田?!稛熍c鋼》是豐富的融合;徹頭徹尾的本土。它能如此充滿活力,無疑得益于桑德堡自身的精神:對生活永不言厭的快樂,對人生的奇妙變化保持新鮮的喜悅。
注釋
[1]文章出自路易斯·恩特梅爾編選的《現代美國詩選》(Modern American Poetry:An Anthology)中桑德堡一輯內的簡介。
[2]路易斯·恩特梅爾(Louis Untelmeyer,1885—1977),美國詩人、批評家、翻譯家、編輯、選集編選家,編著作品近一百種,包括《挑戰》(Challenge,1914)等二十多種詩集,以及《現代美國詩選》《現代英國詩選》等多種重要詩選集。恩特梅爾編選的美國詩選,自1919年起即備受好評,不僅協助奠定了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艾米·洛威爾(Amy Lowell,1874—1925)等美國詩人的文學聲譽和地位,更廣泛用作美國大學和中學的教科書,影響深遠。
[3]威廉·歐內斯特·亨利(William Ernest Henley,1849—1903),英國詩人、編輯、文學評論家。
[4]“萊文森獎”,是以薩爾蒙·奧利弗·萊文森(Salmon Oliver Levinson,1865—1941)命名的詩歌獎,自1914年開始每年頒發,桑德堡為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詩人。